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犯罪题材的内容在美国那么受欢迎。
男主开头引用尼采,过危险的生活,算是点题了。
把问题抛给学生,其实也是在让观众思考。
电影中,男主在草坪给学生上课时候的讨论内容,是在证明主角选择的合理性。
讨论的是回到新石器时代的思想实验,没有法律、国家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如果对群体的生存发生了威胁,大家怎么办?
答案是处死。
男主的总结,历史上人类确实如此对待那些威胁到人们“生存”的人,而这种做法不但使得人类社会得以延续;而且也对人类的基因进行了清除调整,使那些暴虐基因慢慢消除,可以说是进化过程中的人工选择。
在前半部分有一段男主跟前妻的对话,前妻大概是说,最新的研究证明,人是可以在成年之后改变自己的人格的(过去通常认为,成年之后,人的人格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
男主以自己的行动对此进行了展示,以电影结局给中毒倒地的同事头上套上塑料袋为标志。
当然,男主的转变也并非一蹴而就,草坪演讲,学生们就发现了,这位过去看起来呆头呆脑的老师似乎hot了。
为什么犯罪题材受欢迎?
因为犯罪是走出舒适区的一种方式,给生命带来“刺激”,是一种尼采所说的危险的生活,让你感觉到自己还“活着”的方式。
人们寻找生命寻找自我的方式有很多,很长时间里,去一个空间上的别处旅行承担了这种责任。
后来,去别处旅行已经不够了,人们开始穿越,把自己投放到一个时间而非空间上的别处。
再后来,人们开始为自己创造多元宇宙,这就是《人生复本》想要表达的。
我们该怎么过好这一生?
记得某个电影播客里说这是所有电影的主题。
那么,这是所有音乐、书籍的主题吗?
旅行、穿越、多元宇宙,其实都是在走出自我、跨越边界,把自我置于陌生之处,感受生命的鲜活。
(有些)犯罪其实也是如此。
而大众欣赏犯罪题材更是如此,把自我带入其中,感受打破边界带来的刺激。
以这样一种危险的方式,感受生命的鲜活。
社会的结构、文化的习惯,都是轨道,让个体生命和人类社会得以绵延。
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朝朝暮暮也许不够。
冲出轨道的个体来到无人涉足的荒野,这里有前所未见的世界,也有前所未见的危险和恐惧。
一个男人的成长少不了另两个人,一个是女人,一个是坏人。
女人这点比较好理解,歌词里不都这样写的嘛,为了她崇拜的目光,为了她温柔的一吻,叫我做什么我都愿意。
男主虽然一出场就具备某种灵活度,不拘泥于做某一类人,说他是教授吧,他是卧底,说他是卧底吧,他也是杀手,说他是杀手吧,他是个警察,说他是警察吧,他其实做着演员的工作,但说他是演员吧,他其实是个情种。。。。。。
不过他在片子里的重要改变还是由另一个人带来的,答案就是女人,对女人的追求和爱慕让他打破结界,变成了一个更好的男人。
旁白里也是这样说的:在这段时间里,爱改变了我。
最后在盖瑞和阿朗之间找到平衡,毕竟人生很短,要活出自己,这个女人我对她一见钟情,她最后让我成为新好男人。
坏人这点我想到的是另一部电影《老狐狸》,讲的是老好人男主需要在传统观念浓厚,代表善的父亲和自由灵活高,代表恶的老狐狸间做选择,他到底选择继承谁的衣钵,做怎样的人。
《老狐狸》这片儿我觉得它就像其他台剧和台影一样,总是很纠结,一方面台湾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对人性之恶这部分很擅长思考,有好奇并且愿意深挖,甚至片中老狐狸和北野武都有几分相似;另一方面,他们对恶有好奇又担心好奇害死猫,想变得坏一点又不想完全认同坏,成品就总显得拧巴,故事里处处是对坏的向往又处处是传统道德规训的影子,什么父亲的背影了,老妈妈的遗照啦等等,都是最能戳中国人心巴的符号。
《职业杀手》相比之下就干净利落多了,没什么道德规训,枷锁束缚,如果坏一点能让我过得更好,坏一点又有何妨,它还把这种坏解释成迎接生命里的各种可能,任何问题都给到个开放式的答案,也允许我有千万种人设,选一个最舒服的去过日子。
所以对女人的欲望和追逐成就男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能拓宽这个道的界面,不至于太拘泥于道的坏人也可以成就男人,要想成为牛逼的男人,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解放你身边的女人,允许她变坏,处处限制担心,害怕女人强大起来的男人,只有做怂包的命。
在一个充满好莱坞公式和工作室安全赌注的世界里,《职业杀手》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而且它是开箱即用的古怪故事。
格伦·鲍威尔 它跟随格伦鲍威尔作为同名杀手,他与他的一位客户建立了复杂的关系。
我不会赘述更多细节,因为这部电影有很多有趣的层面需要解开,最好在当下发现,但如前所述,它感觉非常新鲜和独特。
它有非常扎实的喜剧、戏剧和浪漫,会让你自始至终保持警觉。
格伦·鲍威尔登上了这个伟大故事的舞台,他再次在主角中大放异彩。
他的魅力总是闪耀着光芒,与他和他的性格有一种永不减弱的实时联系。
与他完美匹配的是阿德里娅·阿霍纳,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绝对是电动的。
格伦·鲍威尔和阿德里亚·阿里亚纳(Adria Arjana) 我对这部电影唯一真正的抱怨是它花了太长时间才开始,而且结束得太快了。
除了这些节奏问题,这部电影真的没什么可抱怨的。
因此,如果您想看一部有趣、性感和戏剧性的电影,将您吸引到它奇怪而神秘的故事中,那么《职业杀手》就是您的不二之选。
在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下,一个原本英雄救美的俗套故事被讲述得如此趣味盎然,还不乏男欢女爱的况味和生活哲学的质感,宛如一杯精致的鸡尾酒特调,把黑色幽默、爱情喜剧、清新文艺元素融合拿捏得恰当好处。
我想,绝大多数的我们都会羡慕男主人公——年轻的哲学(兼心理学)教授加里·约翰逊,一边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尼采和弗洛伊德,一边在警队合法假扮杀手演绎着自己的多面人生。
更关键的是:他把形而上学的理论巧妙地运用到了一个个诱捕嫌犯的案件中,不仅K掉了警察同事的饭碗,还收获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爱情,不禁感叹:爱情的尽头,是哲学。
男人学好哲学,真得能变帅。
这种帅,绝非颜值正义的表象,而是由内而外的魅力——从这位年轻教授的课堂便能感受一二,当他以“杀手”罗恩的身份赢取了美丽的麦迪逊芳心后,他的讲课也越加自信了。
那些故纸堆里的教条,不再干涩乏味,反而成了他口吐莲花的谈资,学生在他的侃侃而谈中都能发现他的变化,并为之倾迷。
当然,伪装的代价自然会面临困境,但为了爱情,困境反而成了焕新自我的催化剂,看着这位年轻教授一步步地脱胎换骨,与其说他改变了自己,更像是找到了自己——他发现了真正希望想成为的那个他,并满腔激情地坚定走下去,此刻哪怕前路是风雨荆棘,他眼中只有幸福的彩虹。
我特别喜爱的一场戏是:当骗局东窗事发,他将错就错,以双面无间道的身份帮助麦迪逊骗过警方诱捕的一幕。
虽然只是男女对白,没有任何的枪林弹雨、刀光剑影、也没有歇斯底里的愤世嫉俗,从头至尾无不展现出教授运筹帷幄、冷静应对的智慧气质,用一部手机和肢体言行把瞒天过海的戏码演绎得精彩至极,回味无穷。
我想,电影是虚构的,但剧中男女面对生活的态度是真实的。
抛开这个有些不可思议的浪漫喜剧,对待生活所爱,的确需要点尼采的激情哲学:在存在中收获最大成果、最享受的秘诀就是过危险的生活。
PS 电影说部分改编自真实故事,我没想到的是,原来“钓鱼执法”在漂亮国合法化了,有点难以置信
期待了半年的喜剧,不辜负我的期待和等待的一次爆笑观影!
爱在三部曲的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最新力作,帅哥格伦鲍威尔的百变人生!
一边写我就一边想笑,怎么会这么多反转有这么可爱啊。
一个叫做Gary的大学老师兼职警局钓鱼杀手,百变外貌疯狂钓鱼雇佣者,结果意外一见钟情了大美女Madison,无奈只能用当时的迷人杀手身份Ron跟美女持续约会。
结果美女老公死了,Gary为了洗清嫌疑不得不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骚操作,最后两个人不仅成功逃脱还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个骗子从互相欺骗,到各自坦白,再合伙作案牵手组建家庭,整个过程反转反转再反转,爱情部分超级甜蜜,荷尔蒙爆棚!
变装部分超级可爱,我简直喜欢Gary的每一个角色扮演,各有特色还极其敬业!
最后的弄假成真也是爆笑,俩人发挥绝佳演技和默契配合,天衣无缝!
而整个影片讨论的内容还远比看到的这些笑点更加深入,因为影片花了大量的时间刻画Gary作为大学教授在课堂上的部分,这些偏文本的,略显沉闷的部分也恰恰解释了影片的主题:你可以选择成为你自己。
“你的现实生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你无法想象的方式改变,抓住你想要的身份,无论你想成为谁,都可以充满激情并放纵的去成为那个人。
”听到这部分的时候我激情澎湃,我理解到Gary和Ron之间并不只是一次角色扮演,而是演绎出了一种存在主义的可能:只要你想,你可以成为任何人。
幻想他,扮演他,沉浸的思考他,并成为他。
我想很多演员也是因此赋予了角色自己的性格的同时也经常会从角色身上吸收到某种特质,这也正是存在主义的妙处!
当这样更有哲学性的思考以这样轻松,喜剧,爱情等讨巧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脑子时,我想改变人生也成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可能。
片尾的彩蛋图片也超级超级可爱,让我感受到了原来Gary 的角色扮演是真实存在的,而如果可以有机会用这样的方式体验不同的人生并且为社会做贡献,确实是当之无愧世界上最酷的人啊!
周六下午,忙活完了所有,还有两个小时到五点(接崽崽),想着正好一部电影时长,安排!
原先以为动画片杨戬是我没看过的,结果看了下影片简介,发现之前和猫猫去影院看过(居然毫无印象),作罢,于是继续找片,猫猫问我想看什么类型的,想了想,说,想要快乐的喜剧(对,不要黑色喜剧,看完更累),生活已经这么苦这么累了,不想再看“立意深远”的影片了。
于是猫猫提议了这部影片,一听简介,妥,很有《王牌特工》的意味,安排!
【剧透开始】盖瑞是一名大学教授,教心理学和哲学,喜怒不形于色(扑克脸),性格孤僻(喜欢独处和观鸟),同时是警局的兼职人员,提供相关专业咨询服务。
因警局中扮演假杀手的警员犯事儿被停薪留职120天,而任务不能断,于是警局请求盖瑞扮演杀手钓鱼执法。
盖瑞非常忐忑,上阵后表现优异,非常迅速就获得雇主的信任,在获得酬劳后立即实施抓捕。
为了获得各类雇主的信任,盖瑞运用心理学研究不同个体的心理偏好,让抓捕率一路上扬,警局十分满意。
在一次行动中,盖瑞遇到麦迪逊,一名漂亮的、有个人抱负却被有钱老公限制个人发展的少妇。
盖瑞一见钟情,不忍将其抓捕,于是说法麦迪逊放弃雇凶杀人,放其回家。
之后麦迪逊和盖瑞有过几次约会,其中一次被麦迪逊老公发现,也被那名停薪留职、被盖瑞顶替职位的警员发现。
后传来麦迪逊老公被杀的消息,盖瑞去找麦迪逊,麦迪逊坦言是她杀了老公,盖瑞也揭开了自己的伪装身份,表露真身,两人不欢而散。
警局将麦迪逊列为嫌疑人,讨论时盖瑞保持镇定,没有向警局袒露自己与麦迪逊的情感。
在停薪留职警员的拱火下,警局派出盖瑞带着窃听器前去找麦迪逊对质,盖瑞临危不乱,欣然领命,在敲开门之前就在手机上编好了言语,开门后,麦迪逊迅速get,两人配合默契上演了一出不知情戏码,麦迪逊摆脱了警方嫌疑。
正当两人以为就此埋天过海时,盖瑞在晚间回到麦迪逊住处时,发现停薪留职警员也在,已然发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麦迪逊在酒中下药放倒警员,盖瑞经过利弊分析后,判断警局也早已对这名劣迹斑斑的警员早有不满,而其对他和麦迪逊也是莫大的威胁,决定将其做掉。
后面镜头一转,麦迪逊和盖瑞前往某地旅游,麦迪逊的出色工作表现得到某组织工作人员的充分肯定,而盖瑞则一如既往淡定,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剧透结束】最魔幻的是,当全片结束后,居然出现“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并附上了一名警员的照片,是一名大学教授兼警局技术顾问后兼职杀手,同时还是越南老兵。
影片注明,该警员零谋杀(并标注片内最后的谋杀情节纯属虚构)。???
啊,不是,这部如此搞笑夸张的影片,你告诉我是真人真事改编?
果然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远比艺术精彩。
其实看到盖瑞和麦迪逊互相坦白的时候,有点担心两人就此一拍两散。
后续在警局内分析麦迪逊的嫌疑时,心也掉到了嗓子眼,在交代还是不交代间反复摇摆,万万没想到两人如此默契,在警方监听下完成了如此一场完美表演,到此处其实已经非常欣赏麦迪逊——美貌又不失智慧。
某种意义上,这部影片男女主给我的感觉像是旗鼓相当的史密斯夫妇,而与前者的不同时,史密斯夫妇更多是互相防备和猜忌,而这部影片的两人是彼此绝对信任又配合默契一致对外,让人观感舒适。
在麦迪逊被停薪留职警员堵在家里、盖瑞又送上门的时候,也令人十分担心,男女主该如何处理——对,彼时作为观众的我也知道,最好的处理就是将其解决,可男女主若是手染血腥,又该如何开启新生?
好在,这不是国内影片,没有极为严格的审片制度,在这部影片里,男女主做出了最符合逻辑的处理,同时也因为两人的高智商顺利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舒坦。
或许有人会因为“杀人没有偿命”而忿忿不平,但怎么说呢,作为一个没有绝对是非观的人,在这部影片的情景设定下,我对这个结局感到十分满意。
聪明又有担当的人值得更好的生活。
P.S.莫名觉得男主像乔布斯(尽管我其实也不是很清楚乔教主到底长啥样)。
还有那种理性内敛的小表情,真是令人着迷(确诊自己是智性恋没错了)。
以上。
观看时间:20240720
看着看着还以为自己聪明,已经猜到结尾了,以为女的是最终大反派,骗了所有人,或者又被男主给反击了,想不到一转眼两个人孩子都有了。
如果结尾搞成女的是大反派,是不是更有看头。
如果结尾搞成女的是大反派,是不是更有看头。
如果结尾搞成女的是大反派,是不是更有看头。
如果结尾搞成女的是大反派,是不是更有看头。
如果结尾搞成女的是大反派,是不是更有看头。
如果结尾搞成女的是大反派,是不是更有看头。
题记“40%的美国人把枪藏在家里,特别是床头柜的抽屉里。
放在这里的枪被拿出来射向罪犯的概率根本就在一百万分之一以下,而这把枪被拿出来射向家庭成员——基本上是孩子们闹着玩——的概率至少是上一个数字的二十倍。
但是一亿以上的人下定决心忽略这个事实,甚至有时候还威胁说:如果你老是就这个问题叽叽歪歪不停的话,就要亲手给你吃颗枪子。
”---比尔·布莱森《全民蠢萌的美国 :其实是一本美国人日常生活观察笔记》从情节来看,《职业杀手》是一部荒诞的电影,大段独白,将严肃的杀人阴谋的交涉当做男主角易容便装秀,至于占据2/3篇幅的那段爱情更是让啼笑皆非。
但是当你知道故事主角有原型的时候,你就会认真思考这部电影了。
原型叫盖瑞·约翰逊(Gary Johon 1947-2022)曾是越战退伍军人,后来去休斯顿一所大学读心理学博士遭拒,便接受了地方检察官办公室调查员的工作。
经他的参与,近70多人遭到谋杀指控逮捕。
《职业杀手》剧照电影剧情是大学教授兼职警察线人,假扮杀手,诱骗雇凶者说出企图,然后将其绳之以法,这是用一句话概括剧情,实际故事情节刻画很周密,而且电影对主角的形象大胆做了黑化(原型2022年去世,不知道他在世的家人会不会谴责),但对观者来说,既然是喜剧,这种黑化也就无伤大雅,而且观赏性更强了,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观影。
这里我不太不想剧透电影,也不想吐露观影感受或评价演员的演技,因为那种几分钟讲一部电影的小视频,会比我讲得更生动,更完整。
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迥异于所有杀手题材电影,它所体现的内涵也另类得多。
在电影史上,关于杀手题材,包括连环杀手(连环杀手与职业杀手有区别,只为自己的嗜好杀人,常常表现出变态凶残一面,而职业杀手通常接受委托,杀人为赚钱。
)的影片,演员也大多不是不是泛泛之辈,比较经典的有《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年)、《借刀杀人》(2004年)、《老无所依》(2007年)《杀手没有假期》(2008年)和《疾速追杀》系列……,这些电影剧情迥异,要么刻画作为主角的杀手宁死也要捍卫原则或保护妇孺,要么突出作为反派的杀手的极尽凶残,再要么就是揭露杀手与黑社会或腐败官员之间的生死缠斗,等等等等,但是正如前面提到,《职业杀手》还是与以上电影截然不同的视角与剧情。
与该片同一年推出的《杀手》,是大导演大卫·林奇的作品,影评褒贬不一,据说电影展现的是:杀人成败与否事小,专业精神才不能有所闪失,这是大卫·林奇的依然故我、不顾观众的作品,大师嘛,任性,但尽管如此,电影还是无法与《职业杀手》归为一类。
《职业杀手》为何独树一帜?
回答之前,我想大家先回答另一个问题,要买到一只体长1.3米的大龙虾和寻找一个职业杀手,哪个更困难?
如果你回答是买到超大龙虾更难,那么你和说寻找到一个职业杀手更难没有本质区别,因为你陷入了一个误区,而这恰恰是《职业杀手》表现出来的。
剧中盖瑞独白说,“我一直觉得很不可思议,竟然有人相信十分钟前才认识的人,愿意拿不多的钱,帮他们行凶杀人,而不怕被判死罪。
”“他们的天真、执着实在令人羡慕。
”而他的“客户”来自各行各业,有石油工人、猎人、音乐人、富婆、中学生……,简直就是世间芸芸众生。
《职业杀手》剧照为什么会这样?
杀人这么严肃的大事,搞的这么不慎重、不严谨,这不是其他杀手题材电影的剧情啊,哪个是真实的?
你看其他电影,那些雇佣职业杀手的哪有普通人,要么是在大落地窗内,衣冠楚楚者的大人物对着一面墙大的显示屏指点亚非拉局势,要么是腰缠万贯,嘴叼古巴雪茄,手拎1982年拉菲的大富豪,那样才能衬托杀手那天地惊、鬼神泣的“事业”之险峻与料峭啊!
你再看盖瑞那弱不禁风的样子,配上和他交谈的、揣着薄薄钱袋的衰样“客户”,怎么看他们的互动像中国白领公司搞年会的小品表演。
不过剧情可能有夸张,那些有需求的这些“客户”可是真实存在的,因为盖瑞的主要“客户”就是他们。
据《德克萨斯月刊》报道,盖瑞在家中通过黑色电话获取案件线索(线人提供,可想而知,找杀手是件半公开的事)。
请他实施暗杀的人,都不是经验丰富的罪犯。
“我的人民一生都遵守法律。
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从未收到过交通罚单,”盖瑞解释道。
“然而,他们对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感到如此沮丧,以至于他们认为除了消灭造成他们沮丧的人之外,他们别无选择。
他们都在寻找快速解决方案,这已经成为美国方式。
”这是原型本人的话,不是台词,美国人民是不是蠢萌到家?
盖瑞·约翰逊是越战退伍兵,他是在80年代末正式投身这一行,很难想象,当时的美国人民就这么超前了?
知道去找杀手来对付自己的仇敌了?
假如盖瑞60岁退休(2007年),那么他工作区间在1990-2007。
说到这,看到美国普通人笃信杀手能满街找,很想知道这个时间段的中国人在做什么。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80年代末兴起的气功热,在九十年代进入高潮,那时的中国人岂止是热爱,简直是进入癫狂状态,人手一个铝锅,挥动划拉着勾取天地之精华,戴在头上接收大自然的磁场,罢了,罢了,比起相信到处有杀手的美国人,中国人似乎也离谱,还是说回美国人的蠢萌吧!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气功热的闹剧据说2006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做了个调查,发现有63%的18-24岁美国年轻人无法准确指出地图上伊拉克的地址,可这年美军正在攻打伊拉克啊!
想想也是,那些年,美国人认为杀手可以在酒吧/夜总会托人找到呢!
虽然美国人不一定是受本国电影影响,1967年法国意大利合拍的《独行杀手》,风靡全球,里面杀手谁演的,阿兰·德龙,这个帅哥杀手,早就就被全世界观众记住了,美国人当然也记住了。
再回过头去说《职业杀手》,一言以蔽之,这部电影根本就不是什么杀手题材,它就是嘲讽蠢萌的美国民众,浅薄无知到居然会相信这个世界有为他们准备的杀手,全然不知道自己这么做的悲惨后果。
现实中的盖瑞曾经说过一个案子,这是他接的第一个“杀手”身份工作。
37岁的造纸公司实验室技术员凯西·斯科特在结婚四个月后,想找人“消灭”自己的丈夫。
盖瑞化妆成摩托车手在保龄球场与她见面,女子愿意以100美元定金约请盖瑞实施谋杀计划,而她最终被判处 80 年监禁。
因为把一个雇凶念头付诸实施,就遭遇如此重的牢狱之灾,真是作死,这不是典型的美国式蠢萌吗?
《职业杀手》剧照多说一句,20年过去了,现在美国人聪明了吗?
看起来没有,别不信,你看看2020年,时任总统的特朗普说用紫外线或注射消毒液清除病毒,他只是说着玩,结果引发了一些美国市民口吞消毒剂和清洁产品的荒诞事件。
蠢萌不仅会传染还会遗传。
上帝保佑美国。
不过美国人有个值得全中国人尊重的一点,那就是当他们生活不好了,会用手里的选票四年后选上另一个人,以惩罚现有的领导,当然,新上来的未必完美,但是至少让他们在台上时,眼里有国民。
哦,天哪,我也蠢萌了,美国人有选票是宪法规定的。
-微信公众号“洛城老徐”
😁😁😁😁😁😁😁😁😁😁😁😊😊😊😊😊😊😊😊😊😊😊😊😊😊😊😃😃😃😃😃😃😃😃😃😃😃😃😃😃😃😂😂😂😂😂😂😂😂😂🙂🙂🙂🙂🙂🙂🙂🙂🙂🙂🙂🙂🙂🙂😘😘😘😘😘😘😘😘😘😘😍😍😍😍😍😍😇😇😇😇😇😇😇😇😇🤣🤣🤣🤣🤣🤣🤣🤣🤣🤣🤣☺️☺️☺️☺️☺️☺️☺️☺️☺️☺️☺️☺️☺️☺️☺️☺️☺️☺️😜😜😜😜😜😜😜😜😜😜😜😜😜😜😜😜😝😝😝😝😝😝😝😝😝😝😝😝😝😝😛😛😛😛😛😛😛😛😛😛😛😛
《职业杀手》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和生活哲学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年轻的哲学教授加里·约翰逊在警队假扮杀手诱捕嫌犯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机智和嘴炮功夫,还收获了爱情。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观后感: 1.角色塑造:影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男主盖瑞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兼职杀手,他的双重身份为故事增添了不少趣味。
女主麦迪逊则是一个心机深沉的角色,她的出现让剧情更加复杂。
2.主题探讨:电影涉及了爱情、哲学和自我认知等主题。
通过男主的经历,探讨了一个人在面对不同身份和角色时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3.幽默与机智:影片中的对话幽默风趣,男主的嘴炮功夫令人印象深刻。
他运用哲学理论来应对各种情况,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机智。
4.剧情节奏:电影的剧情紧凑,节奏明快,没有过多的拖沓和冗长。
从一开始的英雄救美到最后的身份转换,情节发展自然流畅,让观众始终保持着紧张和兴奋的状态。
5.表演出色: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他们成功地塑造了各自的角色,让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6.导演手法: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镜头语言,将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得引人入胜。
他巧妙地运用了幽默、悬疑和浪漫等元素,使影片充满了魅力。
总的来说,《职业杀手》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它不仅能让观众开怀大笑,还能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
如果你喜欢黑色幽默和充满智慧的电影,那么《职业杀手》绝对值得一看。
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想逃出去,这个国家就有问题了。
真实故事很感人,但电影后半部分拍的相当拉垮。很讽刺的一幕是在美军机场前,面对成千上万的绝望的阿富汗难民,只给最后一辆bus上的人挤出一道放行通道——导演想体现人道主义,观众只看到了选择性的怜悯和巨大的冷漠。
局势紧张,阿富汗真人间地狱,愿世界和平。男主演技一般,女主清秀过人
特別特別好的題材,然而碰到無法具體操控的主創,太遺憾了,法國不是沒人會拍。
片尾的文字显示:这是法国史上组织的最复杂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可我看完觉得“就这”?全片男主人公就没动过手,特战队的枪就是摆设,没射出一颗子弹,紧张场面倒是有,可总有一种干打雷不下雨的疲软感。题材很好,演员也很棒,但故事讲的一般,最后甚至还带有一些说教的味道。
现在,仍旧
这么悲惨的一个事件,终于有一部电影出来纪念了
一般
看一半撤了,受不了了,男主强行把女主拉出去做翻译这么危险他竟然一意孤行离开了射击距离,女主妈发现戒指不见了非要回家拿然后意识到家回不去了整这么一出温情,偏偏最后一辆bus无法通过限高杆脱离大部队偏偏女主妈还在上面,没有证件的艺术家因为记者一同交涉就进入了撤离名单,男主没得到最终同意就谎称拿到了feu vert,等等。归根到底,男主太自大,有点讨人厌,还道德绑架同事。其实我没有明白的是,为什么是撤侨,只撤法国国籍,其他那么多在栅栏外挥舞着证件的人就是不搭理是为什么。
法国爱国宣传片,能拍得这么生气全无,我不李姐!主演全员圣母,男圣母女圣母,做作得要死!群演全员道具人,毫无灵魂。不过他们也可能真的没有灵魂,有一瞬间甚至觉得这些人民配得上他们的苦难😵💫。导演我谢谢你,不要再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