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是第一次看,今天公映是二刷了。
关于《小小的我》,首先夸一下选题。
之前有一种说法,在媒体逐渐式微的年代,电影取代了新闻来描写跟反馈现实,并引导大众关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议题。
如果这说法成立,那么进一步要想的问题是,一部电影,谁能够实现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
我觉得是导演、编剧,更是在市场上有号召力的演员。
千玺在《小小的我》之中出演一名脑瘫患者,如果只是考量票房,完全会有一些更轻巧易做的项目;其次演一个在肢体表现并不那么好看的角色,则更需要打破自己身上被大众所定义的重重枷锁。
但最终,主创团队并没有在这一系列看起来都挺冒险的条件面前退缩,还是迎难而上,选择不破不立去做这样一个项目,在年终跨年的节点,把观众的视线拉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上,让大众真正看见他们,了解他们,我觉得我觉得也是一件非常具有勇气的事,也很值得敬佩。
接着说到正题。
关于这部戏,主角是易烊千玺出演的刘春和,毫无疑问,这个角色的确非常特别,特别到电影在宣传里一直藏着不让他露面,直到电影上映才能看到他的正脸。
然而这只是一个噱头吗?
并不是。
看完电影后,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会跟着他在电影里的“奇妙旅程”一起经历情绪上的跌宕起伏,有关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心理变化乃至生理欲望,最终绽放出生命的光彩与力量,非常动人。
可以说,千玺也贡献出了非常令人信服的表演,甚至能让人忘记他原本的偶像明星身份,只看到了刘春和。
同时,这虽然是一个围绕刘春和展开的故事,但又不止于刘春和。
编剧游晓颖原本就非常擅长描写家庭关系,特别是一个家庭里女性处境的描绘。
因为有个脑瘫患者的儿孙,家庭内的日常被打乱以后再重构,妈妈和外婆将如何应对一切的发生,她们的情感和观点很明确,都塑造得很丰满,特别是林晓杰饰演的外婆。
当然,这部电影的真实质感更离不开导演杨荔钠,最后还要再夸一下她。
对于杨导,我私下的印象是她的言行处事非常缜密,前期准备又特别充分。
她本身是做纪录片导演出身,知道如何从影像背后挖掘出最接近于真相的现实,以平视接近于白描的视角去讲述特殊群体的故事,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也完全不是一部苦情戏。
另外,在东京电影节的采访中,杨导曾电影前期调研做得非常充分,走访了不少脑瘫患者及家庭,为本片最终从表演到整个电影叙事能够成立,在前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雅雅就是在告诉刘春和,他再努力,雅雅也无法把他视为普通人。
刘春和原以为,残疾人➕持续不断地努力=普通人。
刘春和很努力,他是学霸,高考分数超出一本线80多分,他在咖啡馆工作。
他会打鼓,会帮老年人排忧解难,能得到老年人的一致认可。
而雅雅告诉刘春和,残疾人➕持续不断地努力≠普通人,残疾人➕持续不断地努力只能成为努力的残疾人。
想想看,这一二十年来,刘春和接受自己残疾人的身份,并且突破脑瘫对他的限制,解锁一个个难度极高的技能。
这给刘春和一种乐观,只要他足够努力,他就可以像个普通人一样活着。
然而,雅雅拒绝和他牵手,就是在说不可能与刘春和谈情说爱,努力的天花板并不高,连牵女孩子的手都会被拒绝。
于是,刘春和崩溃了。
雅雅拒绝与刘春和牵手,然后迅速消失,这不是雅雅的道德问题。
事实上,雅雅比绝大多数人更善良,更美好。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也分析过,整部电影懂刘春和,并尊重他的人,只有外婆和雅雅。
像咖啡馆和交通集团那些人,根本不是尊重刘春和,而是在利用刘春和的残疾人身份,来为自己贴金谋福利。
而雅雅,作为一个与刘春和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妙龄女子,她能主动与刘春和做朋友,这种善良已经是能秒杀99.9%的人了。
刘春和要牵雅雅的手,是恋爱关系的确认。
这是刘春和的唐突,不是雅雅的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人类有厌恶和残疾人繁衍的本能。
翁贝托·埃科在《丑的历史》中给丑分为四种类型:丑本身(如呕吐物和尸体)、形式的丑(如不合比例的五官)、艺术对丑的刻画(如画家笔下的尸体)、情境的丑(如阴森的楼道或忽明忽暗的房间)。
形式的丑,就涉及到五官比例的问题。
中西方都建立了各自的传统美学标准,比如中国传统的面部美学是三庭五眼。
西方讲究黄金比例分割,面部长度与宽度的比例为1.618:1。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通常认为,对称是美的标配之一。
如果五官不对称,比例失调,那么就会被视为丑。
因为脑瘫,刘春和的五官就很不对称。
如果不了解他,很容易让人避而远之。
为什么会这样?
演化心理学有个观点,人类倾向于远离身体有缺陷,患病和衰老的个体,这种生理机制是保证种族繁衍和生存的策略之一。
残疾人容易遭歧视,因为残疾容易激发“病原体回避机制”。
在《小小的我》中,刘春和给抱着小孩的乘客让座,乘客接受刘春和的善意,却依旧嫌弃他。
这位乘客确实不礼貌,她的不礼貌,是不能战胜自己把残疾和疾病联系起来的本能(其实这种联想并不合理)。
我们人类的文化,很多是在反本能的。
此外,人类对残疾的厌恶情绪,也源自于残疾让人想到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照顾,这会触发人类的逃避心理。
毕竟,精力和资源都是稀缺品。
刘春和与母亲关系紧张,并非母亲不够爱她,而是这种爱付出得太多,也逐渐磨损了她的耐心。
口眼歪斜,四肢扭曲的刘春和,一直备受歧视,看似道德困境,然而,这种歧视残疾人的现象,源自于人类的本能。
我反对道德审判雅雅,就是因为她给刘春和带来的快乐,是刘春和从未有过的。
在刘春和的生命里,不会拿他当残疾人,带着平常心交往的同龄人,也就雅雅一人。
因为雅雅太稀缺,刘春和情不自禁想和雅雅的关系更进一步。
然而,这是雅雅难以接受的。
异性朋友的归宿可以成夫妻,但不全是夫妻。
扪心自问,不考虑经济因素,谁不希望找一个身材好高颜值的另一半呢?
我们都是人类演化百万年的产物。
这百万年间的经历,直立猿积攒了太多经验,那些能保证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经验慢慢成为遗传信息,变为我们的本能。
身材好高颜值和基因健康成正相关关系,因此高颜值对繁衍很重要。
在那个缺少医疗条件的远古时期(现代医学也就约二三百年的历史),颜控的人顺利留下后代的概率更高。
而残疾的人容易被视为有较高的生育风险。
颜控即正义,残疾要远离,这样说当然不礼貌,但这就是世道人心。
像雅雅那种充满活力,像小鹿一样蹦蹦跳跳的年轻女子,她找个四肢健全的普通人易如反掌,和刘春和谈情说爱才不正常。
外婆让《小小的我》这个故事成立 ,而雅雅让《小小的我》升华。
没有雅雅,我们会觉得,这是一部以残疾人为主角的励志电影。
而雅雅让《小小的我》多了一个反励志的声道。
努力自救残疾人,当然能成为很优秀的人。
然而,这个本能和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让这些不被残疾打倒的刘春和成为了优秀的残疾人。
这是影片的悲观,也是残疾人无法解决的生存困境。
毕竟,大家在看完《小小的我》之后,哭过笑过感动过,残疾人的处境就变好了吗?
我们看完电影,在网上讨论刘春和的性需求,感慨残疾人的性需求也值得被尊重。
那么问题来了,谁去尊重呢?
拿什么尊重呢?
残障人士往往需要一种平视方向的关怀,而非被俯视时连带着的悲悯。
导演在电影立意上最具意义的一点莫过于跳出了大众视角对残障人先入为主的偏见,用极度生活、自然的镜头打破了此类恶意或善意、有意或无意的身份歧视,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与帮助。
易烊千玺的演技是越看越自然,越看越代入,可能开始会因为现实因素产生违和感,但长时间的观影让这样的违和感却越来越削弱,直至完全代入产生共鸣,对比凯子哥在刺猬里的表现,易烊千玺可以说拉开了一个层次。
尽管与老戏骨的对手戏极为频繁也不落下风,单论饰演脑瘫患者时的表演状态、台词表现力,易烊千玺的演技不得不让人佩服。
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剧本啊!
整部电影太自然太生活,以至于像本日记或刘春和本人的生活短篇集,许多生活片段纵使再有展现力,可联结成整体就显得乱,故事的结构设计太散了。
作为一部时长两小时多的电影,故事缺乏整体性会让人看的很煎熬,旁边的观众都打起瞌睡来了。
在观影过程中对于故事进行时的时间跨度真的不敏感,让人觉得很难熬。
其次无关紧要的人物设计,比如雅雅,就是一个很飘渺的角色,来的莫名其妙走的不知所踪……就算是单纯为了启蒙主角情感而存在的人物,也不该这样若有似无吧。
但话又说回来,女性导演的作品里总是有一种独到的女性关怀。
譬如刘春和的残障身份与母亲教育方式的矛盾。
导演并不进行单方面的构陷和设计损害,反而借外婆之口说出了世上最简单的道理“她是你妈妈更是她自己”。
结尾劝外婆要对自己诚实的话语想必也是导演真诚的赠言。
家庭里有残障人士又怎么可能只是一个人的不幸与辛苦?
确实非常有创意,在电影院里开家长会!
虽然很短暂,差不多就在开场十分钟前,但基本该讲的重点都讲了,比如五小综合成绩全年级第一(音乐、体育、美术之类的),这次期末(语数外政史地生)也期待满满想拿全年级第一!
大合照也拍了!
鸡血也打了!
老师脸上写着大大的野心!
蛮好,就是感觉我们家长(特指我)能不要带啊,要带就带你的学生们,太拼了,什么寒假期间不定期视频学生、家访,作业每天发,妈呀!
感觉娃子不疯,家长都要疯,电影还没开场,心情就down到了谷底,一边感叹老师真负责,对孩子真心好,一边吐槽真是卷出天际,想怎样!
以下是《小小的我》电影感想和吐槽,第一次看电影旁边坐了一群人工弹幕,边看边评价。
①特别是有以缜密的语文思维分析剧情发展的同学们,确实666,比如当刘春和突破家庭的束缚,接到录取通知书,不再消极面对生活,夜晚撕掉卧室镜子上的海报,和女主雅雅拥抱,臆想下撕掉“外壳”蜕变的那一刻,同学弹幕开始了他的解说,分析的头头是道(具体我也忘了),但真的如果这是个阅读理解,那他一定是满分。
②基本这些人工弹幕们贡献的都是吐槽欢乐版,比如谁家好人会看得上男主(说的是片里男主喜欢雅雅,但女主没感觉),现实但确实是这样。
刘春和梦里幻想雅雅的时候,孩子们又开始了,不要啊,不要亲不要亲,快遮住小潘潘(他们语文老师的小儿子)的眼睛,小儿不宜。
...... 整部片子整体来讲,演员无论主演还是配角,演技、专业都毋庸置疑。
易烊千玺就更不用说,绝对90后、00后演员里一骑绝尘的独一份、稳、悟性高、静得下心,当所有人都在电视剧赛道演偶像无脑爱情亲亲剧的时候,他一步一个脚印,接的都是大制作,《少年的我》、《长津湖》、《满江红》年年都有提名。
这部片里的角色脑瘫青年刘春和,从说话、走路这些脑瘫患者的基本日常,易烊千玺表演的背后是他是十倍二十倍的付出,他的演技确实值得。
他的外婆和妈妈两个演员的选角也很厉害,外形很相似、柔软美细腻,但内心都非常坚硬强大。
外婆合唱团的成员扮演者杜海涛的妈妈有那么点不自然,但也还行,毕竟不是专业演员。
外婆合唱团的金嗓子阿姨扮演者廖学秋,真是久违,还是那么美、精神气十足,片子里的展示过少,可能怕抢了主角的风头,希望今后能继续活跃,戏曲演员在影视圈还是经得起考验,演技过硬!
总的来讲,这部讲述脑瘫患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关爱,考上心仪的大学,面对世俗的偏见想过解脱但最后完成蜕变,正视自己的缺憾,勇敢做自己的剧情,被导演拍的稀碎!
就是拍的很用心,全员也是演技在线,但不知道在讲什么,有些欲说还休的事情(脑瘫也是正常男性,也有需求)讲的不伦不类,那寥寥几句台词(甚至都不是句子,而是词组),被演员讲的配上表情,那基本就是生怕电影院里的你听到的感觉,要么就好好讲,要么就不讲,讲的云里雾里是最失败的!
电影的特质就是在于表达、传递,而不是遮遮掩掩!
比如刘春和的妈妈真是飞速怀孕、飞速生娃,没个过程,真神奇。
影片里类似这种没有过渡就开始下面剧情的地方比比皆是。
影片不是渲染到了,或者故事情节到了,去推动下个环节,不是,就是完全没衔接,支离破碎的。
特别是刘春和要触碰他妹妹,被妈妈推开,后来妈妈对此的解释,更让人无语,说是自己最后一次当妈妈不想有遗憾了,这是个啥,你儿子看下妹妹,既没有什么,又没有什么?
遗憾从哪来,这个解释就问你自己信不信!
姥姥合唱团的鼓手,刘春和是什么时候上手的,观众都不知道,反正他就是上手了!
鼓手老刁这个角色为了刘春和的存在,直接自己发病进ICU为刘春和让位,可不可笑。
角色与角色之前存在各人演各人的,没有一点关联,就问你看着难不难受,就好像导演也从未走进男主角脑瘫患者刘春和的世界。
用网友的一句毒舌评论,这部电影就是:全员陪易烊千玺冲影帝!
(虽然易烊有点无辜躺枪,但事实是这么个事实。
)
看完电影有一会了,此刻回想起来,扰动我思绪最多的,不是刘春和,不是外婆,而是母亲陈露。
她的故事在电影里是被碎片化呈现的,所以她的性格和情绪刻画都是工具性质的,是观众视角中刘春和情绪爆发的压力来源,也是外婆作为刘春和“这边儿的人”的对照组。
可以说,这部电影对她的使用与处理,是人机的。
但很有趣,因为无需融入群像轻喜剧风格而变得卡通,这个角色的刻画呈现出了一种真实的准确。
尤其是陈露对着儿子愤懑冲喉喊出的那一句:“刘春和,这就是你的命,也是我的命”,刻画出了一个拥有脑瘫患儿家庭的真实写照: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远远超过了人力所及,每个人都无法停止幻想也许有一天能解决它,但内心又深知它永远无法被解决,它最终将被整合内化为一整个家庭无法抗拒的沉痛命运。
最令人感到虚无的是,这样一种局面里,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反派,可以让苦主们去发泄恨意。
陈露是个好人,但她始终是个人,不是神。
她出于母性出于良心,都会责怪自己,但她无法一个人承受这些。
她甚至想过如果刘春和意外走丢了,她的日子会不会好过一点。
她也许会在日后的某个时刻,为自己竟然会产生如此恶毒的想法,而厌恶自己,但她仍然会这么想。
这就是人性,它从不会因母性的超越性就能被消灭。
所以她需要裹挟着刘春和一起来承受,来让自己好过一点,即使刘春和感受到的是,为什么妈妈才是最恨他的那一个。
我很喜欢这一刻,它是整部电影为数不多的对于脑瘫患儿家庭——甚至是更多承受着隐形情感伤痛的家庭——内在复杂张力的一个白描:白色的炽光灯无情打在陈露青筋暴起的额头上,她遍布孕斑的疲惫的脸上,每一寸皮肤都写满了她那不时在认命与不甘之间横跳的痛苦。
看着她的脸,我甚至能够闻到一股凛冽的气味,像是用消毒水洗过的衣服晾晒过后散发出的味道,刺辣辣的,干巴巴的,但就是要弥漫在你周身的每一寸空间,挥之不去。
这种张力是生活本质永恒的底色,即使你人为制造了一些非常治愈的经历,欺骗了大脑产生了大量的多巴胺来试图消解它,但只要多巴胺褪去,它依然在那儿。
也正因此,就这么短短一场戏,蒋勤勤的表演便让我惊艳。
特写镜头里素颜的她,不合身的皱巴巴的衣服就这么松松垮垮地套在身上的她,是那么那么的生动,让我不假思索就放弃抵抗,站在了共情她的一边。
她的台词是那么的准确,又那么的纪实,14个字,字字如刀,反复搅动着我的神经,甚至我的肠胃——是的,就在我记忆的潘多拉魔盒都来不及被打开的时候,我的情绪器官作为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已经被突破,放任一种生冷的刺痛感在我身体里游走。
这种生冷的刺痛感,放到这一年坐在废弃火车上吃着火锅唱着歌的中国电影里,好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让我愿意放弃用理智去判断,这场戏是怎么调度出来的?
她到底是在表演还是在干什么?
也懒得去管在导演的视角里,陈露生命中有多少力度的疼痛,被蒋勤勤准确地传达了。
在这一刻,我愿意用全身心去共情陈露这个女人,让她被看见。
读本科的时候,同届别的班级学生里有一个男生,好像是因为小儿麻痹症两只腿发育不太好。
就是可以走路,但是腿部肉眼可见畸形的,动作不便,走路时上身需要非常大的摆动幅度才能保持身体平衡。
我们在东北读书,平常的日子还可以,一旦下雪路滑的时候,他即便拄拐也非常不便。
所以他的身边一定会有一个他同寝的男生在,协助他。
我们上大课的时候全系学生一起上课,他也会被老师叫到前面去做题。
全系活动的时候,都会遇到。
但是,我们尽量把视线放在他的脸上,而不会紧盯着他的身体。
他也看上去很乐观,在人前从来都是大大方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
打雪仗的时候,四年里总有几次他也会被同寝男生背着参加。
如果他参加,那一定会有别的同学组队,一个背着另一个共同参与。
或许是男生背着女朋友,或许是两个男生或者两个女生。
总之大家尽量不会只让他成为与众不同的视觉中心。
那个时候的我们,还不怎么懂人情世故,也没有老师特意教我们。
但是,我们都知道真的尊重他,就不要去强调他们的痛点,不要聚焦于他的不便之处,不要当着他的面做出“可怜”他的样子。
而是尽量去关注我们相同的那些地方,去看他的优点。
为什么会想起那个记忆里完全没说过话、陌生的同学呢。
因为,在《小小的我》这个电影里,导演的镜头过于关注男主角的“缺陷”了。
肢体缺陷、动作缺陷、表情走形、异常的心性,都有些过于详细的展示了。
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观察”和“窥探”感。
让观者深感不适。
或许导演想展示演员的努力和尽力,导演给出了太多的特写。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角色肢体、动作、表情等等细节的展示。
以至于显得演员有点用力过度。
其实特写没必要占比太多,体现一个角色的性格可以有很多角度。
比如,我个人觉得很好的一个场景,就是男主角横穿人行道,路口上停着很多庞大的车辆,同行的人已经早早走过去,只有男主角以他特有的姿态慢慢的但是执着地走在路上。
没有慌乱,也没有惧怕。
这个场景跟电影题目《小小的我》就很贴合。
但是,反复展示一个人的外表缺陷和肢体缺陷,并不能对塑造角色内心有什么太多帮助。
影视剧作品是展示“美”的舞台。
一个角色要先“可爱”,才会让观众“由爱生怜”。
拼命的像观众展示角色缺陷,并不会让观众理所当然的产生“怜惜”的心态,反而会让观者产生被“道德绑架”的心情。
就像以前路边有一些身体残疾的乞丐,拼命对着马路磕头乞讨一样。
在《小小的我》里,导演几次在男主角的梦里,让男主幻想自己肢体健全。
这个桥段过于重复,格局也太小家子气了。
因为男主角每次幻想自己肢体健全,都是为了男女欢爱。
一次又一次。
哪怕他在被培训学校拒绝之后,幻想自己肢体健全带着孩子们玩儿老鹰捉小鸡,也算的上一种丰富角色性格的设置啊。
为什么让男主角一直纠结在男欢女爱上?
他的人生里已经经历过的,以及正在面对的困难里,比男女那点儿事更困难的还有很多。
他基不能把心思用在别的地方嘛?
蒋勤勤最近不知道为啥一直在给流量当妈。
不过,她在这个电影里的表演跟她在《草木人间》里的表演一样可圈可点。
她给出了一个历尽困难的母亲的艰难。
把一个脑瘫儿养大,平平安安,能高中毕业,能读大学,但凡有点人生经历的人,都能知道这个妈妈会有多难。
而这个被她养大的男孩,却一直记得儿时听到的一句“希望他消失”的话,无视母亲这么多年的努力,忽略母亲在他眼前的遭遇的苦难。
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去外地读书,远离母亲。
妈妈让他锻炼手指力量,把字写的好看点,因为他不想复考,所以他拒绝。
而一个陌生女孩的出现,却让他能在荷尔蒙爆发下,展开锻炼行动。
母亲怀孕了,一个高龄产妇在他眼前一点点变胖,身体走形,身体不好,先兆流产,吃饭要控糖。
这个20岁的儿子,竟然一点儿没发现。
六七十岁的外婆围着他转,到哪里都带着他。
他把这一切也当做理所当然。
这说明,他被母亲保护太好了。
他认真地觉得他的家人都亏欠他。
虽然,导演给角色安排了一次对诗歌《苔》的讲解,但是,对于“苔花”的理解,不能只靠语言来表达,如果把男主角在这个电影里的表演与蒋勤勤在《草木人间》里的表演进行比较,观众就能知道蒋勤勤才真正的理解了什么叫做“苔花”精神。
蒋勤勤在《草木人间》里,角色的名字就叫做苔花。
导演还安排了男主角在公交公司对米面油的嘲讽。
恕我直言,这一段的台词未免过于冠冕堂皇,没有走心,完全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绑架着别人。
作为观众。
只能说男主角的发言是“政治正确”的,但无法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综上,个人觉得这个电影的导演功力欠缺,同时缺乏对男主角所代表的群体的真正的关怀。
导演或许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主题,但导演的镜头所展示的却是居高临下的可怜。
作为观众没有看到更细腻的对于角色内心的展示,没有看到男主角在性格、心灵的角度上,值得“爱”的地方在哪里。
我看过的第1594部电影,《小小的我》我给8.6分。
2024年的华语电影,有三位演员在大银幕展现了极具突破性和挑战性的一面,分别是《热辣滚烫》中的贾玲,《白日之下》中的林保怡,《小小的我》中的易烊千玺。
贾玲凭借顽强的毅力使得身体形变,林保怡靠的是精湛的演技和特效化妆,易烊千玺做到了让观众感觉好像不是表演出来的程度。
导演杨荔钠让本片从始至终都充满了希望和阳光,这种创作方向值得肯定。
林晓杰和易烊千玺的搭配产生了化学反应!
蒋勤勤和周雨彤出色的表演更是锦上添花!
华语电影需要像《小小的我》和《逆行人生》,把更多人的目光引导到一些需要关注的群体上。
《小小的我》使我觉得易烊千玺的表演生涯有可能达到李雪健那样的高度。
微信公众号、B站账号:围炉影话这段时间《小小的我》正在影院热映,并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阵讨论热潮。
不光为易烊千玺的突破性表演,也因为这是国产银幕上相对少见的残障题材作品。
这种题材难写、难拍、难演,还不容易获得市场青睐,所以试水者寥寥。
说白了,大多数观众走进影院还是为了放松、娱乐,而不太愿意为这样沉重、苦涩的作品揪心、捏汗。
所以在整个影视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依然有人愿意将目光投向这些不被看见的弱势人群,只要不是猎奇和消费,都是值得鼓励的。
那么新年第一期,我想借着这个机会,聊聊像《小小的我》这样以残障者为题材的电影为什么难拍,也顺便分享几部我心目中这一题材的佳作。
难演残障题材电影首先最大的看点,也是对演员最严峻的考验,就是如何用肢体和神情进行表演。
因为演员是健全人,很难切身体会到残障者因身体或心智残缺,致使外在行为上的异样。
对健全人来说,有时身上的一小处异常都会牵一发动全身地影响整体状态,遑论这些情况更加复杂、严重的残障者。
这便非常考验演员的观察与模仿功力,能否抓住这一疾病的独有表征,并让观众在观看中实现从“演得像”到“TA就是”的思想转变。
这一点上,我想提名三部电影,分别是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我的左脚》,“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的《万物理论》和文章主演的《海洋天堂》。
《我的左脚》是这一题材无法绕过的作品,刘易斯正是凭借电影中的精彩表演,拿下他人生中首座奥斯卡影帝。
他饰演的克里斯蒂因为先天大脑瘫痪导致痉挛,全身上下只有左脚能正常活动。
但他却靠着这只左脚,成为了作家、诗人和画家,取得了健全人都难以达到的卓越成就。
而刘易斯的表演无疑是教科书级的完美。
克里斯蒂说话时夸张扭曲的面部表情,因发声障碍而含混不清的口音,在做如喝水、写字这样简单的事时,肢体不受控制地颤动,以及他那双深情敏感又锐利坚毅的,艺术家的眼睛……每一帧都挑不出错误,观众也会不自主地跟随他的表演感到疲惫、揪心。
据说刘易斯用了超过一年时间来训练左脚,只为做到像克里斯蒂那样照顾自己起居和作画,片中的许多画作都出自刘易斯本人之脚。
而他在片场也一直坐在轮椅上,甚至吃饭都要靠工作人员喂。
另一部是《万物理论》,“小雀斑”在其中饰演知名物理学家霍金。
严格来说,《万物理论》并不算残障题材,更应划归到名人传记片,但小雀斑将卢伽雷氏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渐冻症”诠释得过于传神,不得不提。
这不仅是他的奥斯卡封帝之作,还获得了霍金本人认可,“有的时候,我觉得他就是我”。
这部戏的难点在于,小雀斑要演出霍金“渐冻”的过程,他的身体是一点点发生扭曲变形,从一个活蹦乱跳的正常人变成现在的样子。
但电影的拍摄不是线性,有时上午是患病前的霍金,下午就要坐上轮椅,他需要像机器般精密又无缝地调整状态,难上加难。
《海洋天堂》是我少年时看过的一部电影,自此后文章的表演便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文章在里面饰演的大福患有孤独症,与李连杰饰演的单身父亲相依为命。
我生活中并没有真正接触过孤独症患者,仅能从新闻、纪录片等影像资料中来衡量文章的表演。
在我看来,文章的确抓住了孤独症患者不对视、不沟通、不应答、不指物、刻板行为等特点,代入感十足。
无论是大福学做饭、坐公车,还是因为无法正常表达情绪自我伤害等桥段,都让人由衷地为他焦急、心疼。
但我也看到部分网友指出文章的表演节奏太快,没有自闭症孩子延迟的感觉,相比真正的自闭症患者来说,还是显得太正常。
这一点我想文章可能是为了电影效果做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又或许大福干预得早,症状没那么严重,也欢迎知情的朋友在弹幕里补充、更正。
难拍残障题材的第二难点,是采用何种视角来拍。
答案显而易见,采用平等视角。
但毕竟残障人士与健全人不同,何种视角才算平等?
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少展示他们的缺陷,而更多着墨于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如此也巧妙规避了消费苦难之嫌。
但这种对于客观不同的刻意忽略,算是真正的平等与尊重吗?
就像在路上看到一名残障者,不忍直视的目光会比同情与怜悯,更让对方舒服吗?
这个问题的解法见仁见智。
比如电影《触不可及》中,全身瘫痪的菲利普之所以淘汰那些有着丰富护理经验的面试者,而选择“街溜子”德瑞斯做他的保姆,看中的正是他的没经验。
那些看护者都对他毕恭毕敬、迁就讨好,过度的关照其实在不断提醒他是名残疾人,这无异于伤口撒盐。
德瑞斯却没有因为菲利普残障而特殊对待他,在他眼里这只是份可以泡妞和赚钱的工作,有时甚至会因为粗心忘记菲利普是名残疾人。
比如来电话时,德瑞斯会下意识地把手机递给菲利普,也不认为在无法行动的菲利普面前跳舞有何不妥。
这也许就是编导眼中的平等视角,让主角和观众在遗忘残障的过程中,体会到尊重。
但娄烨导筒下的《推拿》,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观众,我拍的是群盲人的故事。
比如影片近似盲人电影式的突兀旁白;对盲人们情态各异的脸部或眼部特写;以及展现盲人主观世界的画面特殊处理等,都没有刻意淡化或回避由视障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小小的我》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它正视了残障者们的情欲需求。
刘春和在女孩雅雅身上投射了自己的悸动和欲望,实现了一名男孩的性觉醒。
这一点在西方电影中较为常见。
《触不可及》中,菲利普说虽然自己脖子以下没有知觉,但可以通过耳朵感受性高潮,德瑞斯便为他叫来妓女按摩耳朵;
《万物理论》中,朋友好奇地问霍金如何与妻子性生活,霍金笑谈不是同一个系统。
但在含蓄内敛的东方语境下,创作者能做到不谈性色变相当不易,而娄烨在处理起相关议题来更是得心应手。
《推拿》不仅大方展现盲人群体的生活图景,更探索了他们的情欲世界。
比如小马对嫂子小孔的原始情欲;小孔和王大夫建立在荷尔蒙基础上的动人爱情;沙复明对都红的爱慕,到底爱的是人还是“美”这个概念等情节,娄烨不仅拍摄了他们彼此间的言语挑逗、肢体暧昧,甚至直观展现了他们的性场面。
这在我看来是一种科普,也是一种祛魅——原来盲人除了眼睛看不见,跟我们的生活也没什么两样,同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
同时在《推拿》中,我们又看不到令人不适的猎奇消费,娄烨用一种近似纪录片的手法,以更加平等的方式来书写残障群体的多元样貌,令人叹服。
难写残障题材的第三个难点,在于它能否反映出残障群体的现实困境。
当然这并非必选项,许多残障题材作品虽不将重心落于现实议题,依然不妨碍它能俘获观众芳心,成为经典,如《雨人》《触不可及》等。
但不可否认,仍有许多创作者在这为数不多被大众看到的机会中,为残障群体的现实困境积极发声,尽绵薄之力。
除《小小的我》外,我还想提名两部作品,一部是《海洋天堂》,一部是《妈妈的神奇小子》。
《海洋天堂》的创作原点,是导演薛晓璐在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做志愿服务过程中,问创办者田惠萍,“如果你哪天不在了,你的儿子怎么办?
”没想到田惠萍听后泪如雨下,情绪崩溃。
《海洋天堂》的开场,是父亲王心诚带着儿子大福跳海自杀。
此时王心诚已诊断出肝癌晚期,命不久矣,当他离开人世后,无法自理的大福该如何生存下去?
自杀未遂后,王心诚又一直为大福的生存问题东奔西走,殚精竭虑直至去世。
问题虽苦涩,但《海洋天堂》依旧为观众造了一场美丽的梦,无论是邻居、学校还是工作单位,都对王心诚父子温柔以待。
父亲去世后,大福也学会了照顾自己,并留在海洋馆成为一名清洁工,让父亲悬了一辈子的心平稳落地。
但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丰满的理想,是薛晓璐对田惠萍母子的美好祝愿,走出影院后的骨感现实,才是我们真正要去反思和解决的。
《妈妈的神奇小子》所探讨的问题更加复杂。
影片讲述了残奥冠军苏桦伟因先天黄疸病导致脑痉挛,无法正常行走,到成为跑步冠军的励志故事。
虽然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不高,但我认为它是这一题材中的宝贵佳作。
因为在体育励志片的类型框架下,它抛出了三个尖锐无比的现实问题:一是残障运动员有没有受到公平对待;
二是他们退役后该如何生存;
三是残障者的家人所遭受的痛苦并不小,但往往不被看见。
第一个问题体现在残障运动员相比健全运动员,同样都是拿荣誉,却没有做到“同工同酬”。
苏桦伟不断为香港争光添彩,甚至被政府表彰为“杰出青年”,却始终搬不出促狭的小屋。
一旦家里出意外,全家人都会被财务问题打回原形。
而在现实重压面前,苏妈终于认清生活的真相:苏桦伟的辉煌只能持续到三十岁,一旦退役,他便是一个连脚趾甲都不能自己剪的残疾人。
于是,她想尽一切办法给儿子找后路。
无论是疯狂地为儿子接广告,还是越俎代庖帮儿子表白,都让这份母爱扭曲成了对苏桦伟以爱之名的捆绑,她与儿子的关系也迅速降至冰点。
但就在所有人骂苏妈变得唯利是图时,导演通过一场母子决裂的戏,彻底为我们撕开苏妈隐藏多年的伤口,让我们看到一位残障人士母亲不为人知的心酸:“你残废是天生的,没有人会怪你,只会怪我!
”
可以说,《神奇小子》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关照残障运动员的窗。
它敢于走出充满鲜花与掌声的跑道,把镜头深入那些灰暗角落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人肃然起敬。
在未来,我们也希望像《小小的我》《海洋天堂》《神奇小子》这样的作品能多多出现,借用电影艺术的力量,为这一人迹罕至的荒原燃一星火,亮一烛光。
将主角对准了社会的边缘人物——脑瘫患者。
片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他只是脑瘫,不是傻子”。
从荧幕形象来看,他确实不傻,他有正常人的思维、逻辑、智商、情商,本质上他和正常健康的人无异。
但在外在表现上,他的肢体僵硬、扭曲、笨拙,语言表达困难曲折;在许多人眼里,他是异类、怪人、病态、神经病患者等等。
本篇最大的难度和篇幅都在于主角的表演上,易烊千玺完成得还算可以吧,外形和内心都有一定程度的展现,人物理解比较到位,易烊千玺在表演上下了狠功夫,也着实进步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他坚决地走影视演员这条路,比同龄人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刘春和(易烊千玺饰) 但电影本身就必须考量更多的东西,个人觉得,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当下的国产中低成本电影的一个通病则是没有多少精心雕刻的片段和戏剧性。
结果看完了之后,只感觉到,看到了一个别人的人生故事,并没有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深刻的内容记住太多。
反馈到真实生活里,只有遇到了类似的群体,作为人类,对边缘人群会给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但整体的观影体验、性价比和愉悦性是比较低的,视听语言没特色,表演没有爆发力,音乐、画面都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现在国内的导演编剧们真的该好好思考一下做真正好看又有内容的电影了。
另外,女主角走进刘春和(易烊千玺饰)的生活是多么的刻意和缺乏逻辑。
安排移位女主角进入刘春和的生活里是可以的,但具体出现的方式和什么样的身份都是必须慎重考究的。
从本片来看,雅雅(周雨彤饰)这么一位那么漂亮、身材又好的正常女生,在真实的生活里会对一位脑瘫患者主动求爱,投怀送抱?
还表达出那么露骨的爱与欲,导演、编剧真的该好好认真思考一下电影的人物逻辑。
雅雅扮演者 周雨彤单纯表达主人公对于爱和性的需求,完全可以有其他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不合时宜地引入一位不可能的女主角——更应该考虑患有某种疾病的女性或者与他的生活有某种密切关联的女生,这样才不会显得那么愚蠢和欠考虑。
《小小的我》,就可以视为归于沉默之前的那段日子。
看完电影我便想到了一个问题。
残疾人的聪慧,是不是一种悲剧?
电影里的春和,显然就是一个不幸的聪明人。
因为聪明,他更能觉察到他人异样的目光、同情或者无意的冒犯。
聪明者,耳聪目明也,对身体机能不正常的残疾人来说,本来就是一种矛盾甚至讽刺。
脑瘫导致的行动不便使刘春和困在房间里看了一墙的书,高考超过本一线八十分,心思敏感的他善于写诗。
但很难说这把聪明的刀刀刃朝向哪里。
聪明会让他更敏锐地察觉到自身的残疾状况,清楚知晓自己与健全人之间的差距,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会带来深刻的痛苦。
春和的A面是他不断地自我证明又被歧视,试讲被孩子嘲笑被机构淘汰,在公交车上被司机嫌弃,经历这一切的他反而大度地劝外婆不要生气,B面却是他在无数个梦里梦见自己手脚健全,在草地上和心上人携手奔跑,或者梦见自己和蝉一样,能够一层一层地蜕壳,杀死旧日不堪的自己。
如果这是一场噩梦该多好啊,可惜,梦都是美梦,而现实才是噩梦,蜷缩在行李箱里寻找安全,抱着人体骨架模型入睡——死亡对他来说并不比现实冰冷残酷。
《小小的我》并不是第一部以脑瘫患者为主题的电影,目之所及,就有美国2002年的《永不放弃》(《Door to Door》),讲述主人公比尔患有先天性脑瘫,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成功销售员的故事。
这部电影感动过很多中国观众。
《永不放弃》是典型的好莱坞电影,故事设计精心流畅,一波三折,美国梦的核心思想浓墨重彩。
《小小的我》和它相比,在风格上和它有很大的差别。
《小小的我》更加生活化,更具有东方韵味。
《小小的我》很多布景既精心又合理,比如春和的家,是一个生活气息非常充足的空间,一下拉近了观众的观看距离,让导演的生活化表达有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但细看之下,这个空间又不同于纪录片的直接写实,还是“布置”的结果,这种贴近现实的做旧,很考验功力。
上一部给我留下这样深刻印象的“空间”,还是电影《一一》里NJ在台北的房子。
在这个空间里,林晓杰饰演的外婆、蒋勤勤饰演的母亲自然真实的表演也能得到加持,尤其是林晓杰,在家里,她的表演完全是醇化而不着痕迹地。
空间和演员表演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小小的我》情节并不曲折,它的主旨更像是透过一双平视的眼睛,让我们参与(而不是窥视)刘春和的一段人生岁月,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地就将电影看完了。
影片的结尾,春和与外婆并肩面对着万里江天,既流露出一丝肆意的畅快,又有一种羡长江之无穷的伤感。
万物都将有一天会归于沉默。
但无论如何,在归于沉默之前,刘春和和我们都曾经努力地爱过、恨过、抗争过。
1080 web
抽离时间空间等元素,核心竟然有点像《太阳照常升起》,少年和少妇产生了感情和肉体纠缠,双方家庭发现之后都进行了加害以及反向加害,相比命案,男孩父亲的举动更佳偏激和离谱。影片整体的调子很低沉,像是处于苍茫无边际的俄罗斯丛林里,有种物理上的孤独以及心理上的无所依靠的双重构建。也为男女主的感情奠定了基调。不算差也不算好看,推荐程度和近期上映的《伊甸》大差不差。
俄国小镇青年第一视角,贫困孤独除了x毫无出路的无所事事。
瞎看 1:37:57 1.6GB
挺好看的,可是这和木材有啥关系。我不理解;除了酒蒙子丑女漏点了(转瞬即逝),男女主都清描淡写,啥也没漏。
俄罗斯小镇的故事……
MD,以為是島國隔壁的女人那種橋段,誰知一看女主那副尊容已心知不妙,果然沒有露典戲,只有糾繵吵鬧到尾,浪費時間,不看不可惜~~
【01:40:56 WEB(iTunes) 1080p 24fps 5120kb/s】无字幕,略看
已收录
啥也没有
无知少年与苦难少妇的禁忌之恋
存盘
比较喜欢的一部,有悬疑感。
从此不再相信俄罗斯电影
木材这个意象新奇,故事不算好,但全片看下来还是有俄电影的冷静。
可以
爱情
36岁的这根应该更好用吧。
找了快半个月才找到资源,还没字幕,不过还是看完了,虽然听不懂他们讲什么,但还是差不多还是能看懂剧情,男主对待那个小个子姑娘有点过分了,人家衣服都脱了,你对她没意思起码把帮人家把衣服穿上啊,你连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我都想揍你。
16岁的男孩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只有同学的冷嘲热讽。他爱上了32岁的女邻居叶卡捷琳娜,同时打这个主意的还有他的混蛋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