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看过电视了,所以我很欣喜能在长久以来第一次看电视时看到这样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当老太太那被不成器的子女丢掉的床垫赝品被发现时,我是狂喜的。
确实,我讨厌她子女的嘴脸。
我甚至不希望真正的床垫被找到,我觉得剧情到最后老太太也是不想再看见这个床垫了,但是,她可爱可敬的外孙女找到了床垫,并把功劳让给了最不成器的小儿子。
于是,一家人由贫转富,显得其乐融融。
这样的结局似乎和这位蕴藏了一生智慧的老太太不太符合,但我又觉得需要理解老太太。
可能就是因为她太过智慧,才早早发现自己的子女们是如此的不可理喻。
她穷尽一生藏下的几十万欧元,也许就是作为一位母亲最后的爱。
在生前她分文不取,在死后公布真相希望这钱能养活儿女。
只是没想到儿女们愚蠢的行为打乱了她周密的计划。
但这个意外恰恰使得老太太最重要的财富得以传承——她毕生的处世智慧,生存真谛全都传给了可爱可敬的外孙女。
也许这就是爱尔兰人的浪漫,他们希望期盼是真实存在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因此那被遗弃的床垫里确实装满了欧元而不是丝棉。
看完电影我想起了爷爷的家庭。
我爷爷的一生和这位老太太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他有着更多的子女,却没有近百万的存款。
所以他维系不了支离破碎的家庭。
但他做到了自己该做的。
在那个吃不起饭的年代,他养活了十一个子女,他的子女每个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以至于人人觉得他是多余的而把他推来让去。
我爷爷有些重男轻女,而在我这一辈人里,他又最喜欢我。
在他还能行动时,去哪都要叫上我,因此自然给我买过不少好吃好玩的。
我的叔伯们觉得这是偏心,可我觉得不是。
感情是相互的,爷爷喜欢我是因为我也喜欢爷爷。
我的奶奶去世得早,平日里,总是我跑去爷爷那幽暗的小屋,为他端茶递药,打水送巾,聊天解闷。
而我那些堂兄们甚至不曾想过去看看他。
因为子女不孝,互相还勾心斗角,所以在行动不便以后,在四周无人时,他终日坐在太阳地里流泪。
我犹记得在他去世前几天,他坐在那里抹泪,他最小的两岁的孙子给他递上一块湿毛巾,他擦擦脸,笑道:“行,娃子(堂弟小名)都指望得上了。
”几天后,他那不知怎么良心发现的二儿子从电线杆上看到了一个治哮喘的偏方,于是给他买了两瓶。
他只喝了一口,便没喘过气来。
其实不能怪我二伯,二伯也是好心,是爷爷他身子太过虚弱了。
这样也好。
所以当他的子女都哭得死去活来时,我竟想笑——那时我只有三年级。
并不是因为我早熟,可能是我和他太亲密,所以太了解他。
如果他生前你不愿意陪他,他死后你的泪水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多想爷爷在临死前说一句:“其实我藏了一些东西,就在……”然后再咽气啊。
可我爷爷没有什么遗产留给他的子女,即使有估计他也不愿意用这种方式折磨他们。
爷爷有积累一生的智慧,他的子女没能继承,而那时我又太小无法领会。
所以我将不幸或者有幸自己去探索人生。
而关于他是如何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影片中老人有五个孩子,却一直为赡养老人、平日花销而推来推去,13岁的小女孩生活在这样利害关系分明的家庭里,厌恶大人丑恶嘴脸,自己依然善良,就像那双眼睛,虽明亮清澈又有一些灰色笼罩。
影片中13岁的小女孩故事的最后,当小女孩找到床垫准备搬走时,掏出一大把钞票放到了那个人的鞋里,也许是不安,也许是可怜。
回家后外婆问在哪里找到的,小女孩却说是一直被认为什么都做不好的小儿子找到的。
平日里发生的点滴事情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是庆幸的是,她依然保有善良,没有被同化污染。
所以也就明白了为什么80多岁的外婆喜欢和10岁出头的小姑娘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天,谈人生,谈过去,都是肺腑之言。
而相比于她的五个孩子,满脑子都是金钱、利益、工作…,不但没有耐性听老母亲的话,还认为是因为老年痴呆导致记忆模糊,胡乱之言。
当确认床垫被找回,有几十万欧元的时候,他们没有反思自己对待老母亲的态度,一心扑到钱上,商讨如何分配母亲毕生的积蓄。
整个故事较平淡,但中间的小插曲及结尾的小高潮可以让观众内心有波澜,是基于对人性思考之上的。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曾猜想结局会是外婆和小女孩一起找到了床垫,外婆选择把钞票捐出去用于公益事业。
看完之后想这样的结局可能少了些母亲对亲生儿女不求回报的爱吧。
但是不是会多些教育意义?
引发观众对另一方面的思考呢?
还需要结合瑞典的人文关怀再下结论。
整个电影很平淡,没有高潮,要说高潮的话,应该是在最后,一直牵动人心的床垫终于出现,很妙的是最后到底有多少钱,子女们瓜分这笔钱没有表现出来。
老太太在找到床垫后说其实这里面没有一百万,我只是想你们把我说的话当回事,觉得很可悲。
人性都是贪婪自私的,不论古人今人还是外国人中国人,随着生命一步步走向终点,人越来越无能为力,所以在年轻时候快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
看完全片,我试着站在小女主——一个青春期女孩的角度去想象,置身于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样的感觉,仿佛更能体会电影冷淡又惆怅的基调,以及片尾小女孩的心情。
那是伴随孤独又敏感的青春期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
电影以小女孩的视角展开,在这出大人的闹剧里她更多是个旁观者, 只能被大人们支配,但又悄悄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像每个无法在童年里成为主角的孩子一样。
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种巧合,是人类共同的经验,抑或只是我一厢情愿的个人体验。
正是旁观的立场,青春期的敏感,少年的善良,使她能够体察年迈的外祖母的心情,并对她怀有悲悯和真正的关爱,看到一切,又不与之同流合污。
我相信,最后她坐在门口吹风的时候,心里是怀着一丝“一切最终都会迎刃而解”的信念的,一定有新的安慰,新的希望,在她初识人事的稚嫩心灵里生根发芽。
无论当下的一切多么复杂,吵闹,都会像一阵轻快的风一样,从她的生活中吹过去。
最终如外祖母八十年的悲欢人生一样,化作一缕清风。
几个打动我的小细节1.刚开始对外祖母很不耐烦,但收到了她送的毛线帽还是很开心2.跟外祖母在一起时一直戴着那个毛线帽,到学校门口的时候赶紧把帽子摘下来。
我们知道这顶帽子是会被青春期小朋友们取笑的3.试图安慰外祖母,老人非但不领情还对她生气,伤到了她的心4.外祖母说丈夫是和她在一起后才开始喝酒的,她可能有一瞬间自然而然地联想是外祖母的原因,但很懂事地否认了3.留了钱给流浪汉4.把找到床垫的功劳给了小舅最后,她可真好看,有点像selina,也有点像甘斯布。
2023.12.22婚姻不幸的退休教师有四个子女,一个长期啃老,又有一个片尾开始啃老。
一辈子的积蓄被不尊重自己的子女误扔,子女居然还想送她去养老院。
真是人生不幸。
本来我觉得子女进行大扫除虽然不尊重老人,好歹是一片孝心。
毕竟,真尊重老人的话,怎么会连她的毕业证书都扔掉。
可是,看了别人的影评,发现被磋磨过的自己还是图样图森破。
科尔姆片头就在找出生证明,他为了自己才大扫除。
另一个儿子片头也在向姐妹借钱,可能预料到自己会失去房子才帮助大扫除。
唯一有良心的是女主和女主的母亲。
另一个孩子剧情太少不好判断。
老人聪明,孩子大部分不成器。
我认为是孩子父亲的影响。
一生的积蓄为什么要藏在床垫里?
在头发变得花白之前,请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用力地活着吧。
“我只希望你们把我说的话当回事”床垫里的钱自是,没有渴望被爱被关怀重要。
影响最深的是。
Emma和奶奶坐在垃圾场的高处,无数白鸟振翅欲飞。
奶奶说自己的丈夫带着她登顶,感觉像触碰到了the edge of the world。
周遭狂风大作,他向她喊话却难以分辨。
奶奶唯独希望他在说“我爱你”。
她说自己总在抱怨天气寒冷,自己是他酗酒的原因。
这一段之于整部电影又有什么关系呢?
Emma问奶奶,人生如果能活第二次,你会逃避谬误做那些正确的事情吗?
奶奶说,Emma,就算再活一次,你也要按照你愿意的方式而活,而不是为了正确而做出选择。
她对Emma说,我迫不及待想看到你成长成一个怎样温暖纯良的人。
并没有觉得发笑,到好像是彻头彻尾的荒诞。
愿每一个Emma能够珍惜这份不易的善良
《床垫里的百万欧元》是一个喜剧故事。
故事写一个80岁的老人把毕生的储蓄藏在了床垫里,床垫被儿女们卖掉,最终又找回来的故事。
第一个馅饼:儿子是个不得志的人,找不到工作也丢了老婆,只能跟母亲住在一起。
这天母亲买了一张彩票,让儿子一起看电视开奖,不料中了奖,头等大奖。
就在儿子欣喜若狂的时候,孙女揭开了谜底:那是上一期的中奖号码,是奶奶专门按那个号码买的,现在是开奖回放。
看着儿子的表情,全家老小8人笑翻了天。
原来,这是一个假馅饼。
爱尔兰式幽默。
儿子太缺钱了,家里人逗他玩的。
第二个馅饼:母亲就要过生日了,儿女们把母亲家装扮一新。
母亲却忧心仲仲,原来,被儿女们处理掉的床垫里,藏着母亲一生的积蓄,100万欧元。
儿女们闻听大惊失色,并立即开始行动,此举惊动了全国,次日就有1500个寻找床垫的人,涌向各个垃圾堆。
床垫很快被找到,但是里面并没有100万,区区680欧元而已。
原来,这又是一个假馅饼。
看来一万公里以外的人,也和我们一样,都是酷爱钱的。
第三个馅饼:就在全家老小沮丧失望,一致认为母亲是老糊涂了,脑力不清,应该送进养老院的时候,契机出现了。
母亲固执地认为,已经找到的不是她的床垫。
于是孙女独自一人出门,居然跟在一个流浪汉的后面,找到了奶奶的床垫,并且把它拖回到了家里。
这里这个关键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勉强。
毕竟把这个“找到了藏着百万欧元的床垫”的剧情支撑点,交给一个13岁的小女孩,随随便便地完成了,显得突兀夸张,可信度不高。
当然,这或许正是编剧的想法,怎样找到床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找到了。
圆满。
天上终于掉下馅饼来了。
对于儿女们来说,即便母亲最终说“里面并没有100万,只有几十万。
我这样说,只是想引起你们的注意。
”这也不影响什么。
对他们来说,从来不知道的宝藏露面了,出现了,这就是他们的大馅饼。
他们共同的大馅饼。
一出喜剧。
喜剧的背后,总是有着淡淡的伤感。
比较不错的一部电影,最喜欢的镜头是祖孙两人坐在车上,奶奶说,你说你冷,小美女,我不冷。
你就说你冷,我不冷。
你说你冷,好吧,我觉得有点冷。
那这个给你。
这个镜头简直萌化我了,超级可爱的祖孙俩,让我想起来和自己姥姥相处的时光了。
剧中另一个亮点就是祖孙两人的对话,一老一小对于人生的对话,宛若处在河的两端,一个是刚刚起步,还未尝过人生的苦难,却有着少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态,一个是走过了岁月,历经人生沧桑,看过繁华落尽,却是大道归简,返璞归真。
云淡风轻讲述人生种种不可能。
你不可能知道人们在想什么,他们说出来就已经够多的了。
影片总体下来有些太过于平淡了,感觉就像一杯温水,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的转折,个人评分四星。
爱尔兰电影就像爱尔兰动画,轻松中直指生活的真谛。
剧中一老一少留下深刻印象,老婆婆参透人性,淡定从容,少女清纯的眼神中又盖上了一层层的悲凉,在垃圾场寻找百万欧元的隐喻,老婆婆与少女在垃圾场关于终极问题的对答;最终少女面对失而复得床垫以及亲友争吵出门的两端沉思特写,真的很美。
相对适应中国式的翻译,原名生活是微风,才有爱尔兰的灵性。
一个古板的老太太把一生的积蓄-—一百万欧元都藏到了她的旧床垫下面,可是这个床垫却被不知情的子女们嫌太老旧,扔了。
当子女们得知真相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浪,全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找床垫行动。
就在这时,子女中经常被哥哥姐姐们称为傻子的小儿子,给电台打了电话,用5万欧元悬赏里面藏有百万欧元的床垫,此时全国的人们都开始疯狂的找这张藏有百万欧元的床垫,古板的老太太也因此受邀参加电视台节目讲述床垫金额的由来。
最终,在全国人都积极参与的情况下,老太太一家是否能如愿的寻回床垫呢?
印度史诗级大片,导演看起来挺有野心的。但拍得感觉还有点缺经费的样子。
挺好的,比第一部的节奏好很多,故事虽然比较意料之中,但反派女主的塑造算是比较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