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自己承认michael schur的这部剧给了他一次全新的机会。
他承认自己不享受拍csi,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一开始是怀着“我不要去恶地”而活,然后是怀着“我要去善地”而活,最后是“我要为了死亡而活”。
除了塔哈妮,其余的人类主角都选择走进那扇门,接受死亡。
那扇门存在的时候,即死亡存在的时候,在善地的人类才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鲜活。
没有死亡这个终点站的存在,在善地的生命都是浑浑噩噩,根本不知生命为何物。
二更:想起来四个人类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层次的恶,塔哈尼是好胜和自满,杰森是冲动,埃莉诺是自私自利,奇迪是犹豫不决。
但是michael的恶比他们都要可怕,他是明知故犯,认为自己惩罚人类是很光荣的事情,对干坏事习以为常。
从他和蟑螂队站在同一边的那个时刻起,他就有了向善的可能,因为他的人类朋友们关心他,爱他,让他学会去爱,去传播善意。
或许这就是这部剧给我的最终启示:人通常是坏的,但是加上爱,人好像真的会变好
看这部剧的时候,多希望我能有哲学常识可以读出剧中的明喻和暗喻。
不过就算不懂,也非常感谢导演编剧的努力给我做的哲学启蒙。
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死后有善地恶地那么要怎么判断人是应该在哪里?
如果一个人应该面对恶地无穷尽的惩罚,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惩罚才是最残忍的?
如果有善地,那么它会是什么样子的?
到底我的每个细小决定中造成了哪些后果?
我所以为的我和被审判的我到底一样吗?
永恒后,要靠什么而活?
如果可以重启人生,我们该继续吗?
是否存在一个更大更美好的世界,值得我们去放弃自身?
何谓圆满?
当人全知全能之后,没有了欲望之后,怎样定义快乐?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到底怎么塑造影响了他们?
人会改变吗?
那些审判我们的神们清楚他们在做什么吗?
我对他者有哪些责任呢我们可以用一朵浪花的位置,形状,投射在它身上光线的角度来描述它,而浪花在拍击海滩的一瞬间却消失不见。
可是浪花不见了,水却还在那里。
Take it sleasy
最可爱的是Shawn,最喜欢的是Michael 其实还是蛮俗套的…核心还是救赎理论?
貌似 作为一个比较倾向于无神论的人,在后半截一直等着什么事情出岔子然后发现这整个往生都是一个更大的阴谋或者玩笑,可惜不是 眼泪竟然给了Michael,热爱生活才是这部剧的核心啊 必须说剧终季太棒了,让整部剧达到了新的高度!
Phoebe的出现so surprise!当人们真的进入善地之后,生活在无限的重复与满足中无趣无望,这恰恰说明了死亡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chidi说到的如海浪般归入大海,是我认为四季当中最美的一刻。
生而为人的趣味与注定离去的隽永都是深刻的,我们去体验每一刻,我们慢慢开始珍惜开始懊悔开始释然,这些感觉都是如此真实且不可替代。
也许可以活成Mindy那样,可事实是孤独更可怕。
我们仍需要勇气去做Jason等等鲜活的人,这才是应该有的人的体验。
看到最后一季,品味到这部剧的可贵与难得,它最后真的达到了超出喜剧装着一堆哲学大道理的高度,去度人去度己,都是向善的魅力。
睿
因为是一口气看完的四季,所以就统一评论了。
可能是两年内看过的最好的喜剧,剧情新颖、笑点密集、人设讨喜而有梗,更重要的是一个怎么看都只能讲最多两季的故事坚持了四季而不让人觉得有凑剧情感。
前三季是可以打五星——或者至少四点五星——的程度,第四季在各方面都略显逊色,观看时多次因乏味而暂停,但影视剧本就有“续作陷阱”,作为最终季既要试图造出不显雷同的梗、又要推进剧情乃至最终收尾,顾此失彼也算情有可原,至少没有陷入不断狗尾续貂的泥潭,勉强打三星也是没问题的。
本剧的核心设定是被分为“好地方”和“坏地方”的死后世界。
主角四人以为自己身处好地方,但其实一切都只是恶魔为了让他们互相折磨而设下的圈套;然而他们却通过学习伦理学和互相帮助让自己变成了更好的人、感化了恶魔、甚至改革了死后世界审判人类的法则。
编剧除了利用主角性格、地狱与天堂的设定和美国文化造梗以外,也努力地把伦理学乃至更广泛的哲学作为喜剧的文化背景,但我个人觉得在这方面还可以更下工夫。
另外,本剧亦不拘泥于简单无脑的快餐笑话,而是对生命的意义、善的定义、行善的动力等高深的哲学命题进行了思考和阐释。
我不是很喜欢它在第四季末尾给出的答案——毋宁说,我向来很怀疑人们对永生者妄加揣测、乃至认为他们终有一天会厌倦生命选择死亡的傲慢和偏见——也时常感觉剧中对善恶的思考及定义未免太浅显了,但我们毕竟不能要求喜剧起到伦理学课堂的作用。
另一点让我很不满意的是Jason的官配最后还是Janet,无论怎么演绎,我都更喜欢他和Tahani的CP。
总而言之观剧体验是很愉悦的,我也没想到自己在2022年还有耐心一口气看完整整52集(虽然是二十几分钟的短集),推荐大家都去看。
太喜欢结尾了!!
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soulmates也不会在eternity永远开心(看剧时我一直时不时会质疑这个永恒设定,但结尾这样真的完美了…)Jason离开前说,找到别人没关系但只希望Janet不会忘掉他,和我的人生爱情观简直是完全符合!
大家的结局都有种恰到好处的诙谐,编剧处理的太巧妙了。
今天是我的20岁生日,昨晚和朋友在游艇开了派对,今天在家一个人binge完了第四季,曾经大概会觉得这样很无聊,可是现在很满足。
有种从现实抽离的平和感。
以后应该会常常会想起这部剧带给我的thought exercise,什么东西能让我完整?
什么时候我可以讲,”I’m ready to go”? 但无论如何,一切都会结束,所以有限的经历才最美。
天堂即使有永恒, 我们最终也不想要永恒。
Nothing lasts forever and what’s more human than that? 爱生活爱人类!
以前总觉得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只是别人死而自己孤独而已。
看完这个剧,开始想是不是其实反了,我怕孤独是因为没想清楚自己活着干嘛,而这个又是因为没想清楚死亡,所谓未知死,焉知生。
要说宗教、世界观,就还是像刚养猫的时候想的那样,我就还是相信从小听到大的轮回。
这个剧也有点这个意思。
但是一些细节上我还没想通,比如按照佛教,难道人类的死亡一向就不是被(生理和技术限制)逼迫的,而是ta自己不想活了?
比较不能想象。
那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轮回的意义仍然还是“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吗?
搞得我要再回去看一看最后的good place设计方案了……意识流上,那些博物馆里迷人的死人,那个迷人的电影“入殓师”,或者没有好好读的宝藏民族志,都提示我这件事令人着迷。
而“着迷”这个不理智的词或许说明不可能从世界观,或任何语词来好好解释死亡这件事?
搞得我想回去看一看eleanor也为之着迷的拗口的kierkegaard……我深深地记得为外婆穿寿衣的殡仪馆工作人员,我不喜欢那些密不透风的寿衣和被子,不喜欢最后非常假的化妆,但我仍然被他们的工作迷住了,特别想回去和他们聊天。
但是因为“神秘和信仰”的那一面,既然我不喜欢他们的工作结果,那肯定是信仰上有冲突,因而除非我自己坚定了,是不可能产生研究课题的那种社会关怀,亦不可能成为“朋友”,所以就暂且算了。
这又扯回了我怕孤独,就是因为这么别扭:既想要认同(或者爱),又挑剔。
所以呀,不管是朋友、家人还是政治,都无法让我完全不孤独,所以就还是得多想想死亡。
时间一旦遇到生命体验,就有点扭曲得像jeremy beremy. 某一瞬间或许会觉得自己是几十年前某一个瞬间的自己。
但是看看这身皮囊呀,还有与之相关的身心体验,就知道岁月还是留下了痕迹。
这种痕迹是生命的意义吗?
要说是,它们也是会随着死亡而堕入虚无的。
要说不是,即便在世间留下了再不可磨灭的功绩,这种个人体验仍然不可被替代。
于是就会想到最初养育我们,给我们的个人体验以温床的家人。
当然同样的温床遇到不同的灵魂还会生发出不同的体验。
但这种养育功能的延续使人少了一点虚无感而多了一些踏实感。
(2021-2-24)
很久没有看完一部剧的空虚感了,上一次还是看完都市女孩的时候吧。
我也不记得了。
打开豆瓣,焦急的寻找下一个替代品填补。
眼和手飞快滑动,心中默念无数遍再找一部想看的就不找了,可能这就是看完一部好剧的感觉。
一开始真的是被喜剧吸引,很久没有看一部剧能大笑了。
E的成长真的是有目共睹,包括所有人的成长都能说明生活太多烂事太多变数,让人的定性变得很复杂。
你不能轻易就对一个人下论断,你也无法保证ta未来会遇见什么事变成什么样的人又能持续多久。
我想可能身为一个人类真的是一件挺幸福的事吧。
我们是如此的特殊,重要的就是享受每一时刻。
用你喜欢的享受方式,可能会后悔可能会庆幸,不过这些所有都是属于你自己的。
Bye,everyone.It's so glad to meet you guys.
整部片子看下来很喜剧也蕴含着一些哲学的内涵。
死后人们前往善地还是恶地的评判标准就是人们在世所积累下的“积分”,但地球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可能因为买了一个产自恶臭工厂剥削工人污染环境生产出来的番茄而扣分。
一边是恶地,一边是善地。
恶地委员会无恶不作,以折磨人为乐,损人不利己,因小失大。
善地委员会伪善,不想找麻烦,甚至愿意为恶地做出妥协。
善地是无尽的快乐,没有死亡和担忧,最后把人变成一个个不会思考的木偶。
然而四位人类在恶地建筑师创造的虚假的善地,实则还是为了折磨他们的所创造的假象中一次次觉醒,恶地建筑师一次次抹去他们的记忆,反复折磨,但无论如何最终都被识破,最后将恶地建筑师拉拢到他们的阵营。
众人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在死后法庭,主角团指出现有评判体系的落后与不足,但法官审判要抹掉地球从远古时期重来,这样现行的评判体系就不会有问题,欣慰的是,最终主角团掀翻了这一套延续几百万年的体制。
人们死后会在较为简单的世界经历一年的生活和考验,相较于之前进步就可以进入善地,同时恶地折磨人的方式也变得有所不同。
在新的善地,人们可以自主的终结自己的生命,于是生活才变得鲜活。
“you can sit on that bench as long as you want, whenever you’re ready you just go through.”
昨晚把這部劇看完啦,終於。
記得去年2020的MCO也是看了這部劇的第三季…雖然知道第四季很早就結束了。
可是還是等到網飛上了才看的第四季。
最終季啦,一直抱著很舍不得的心態看最終季,很是喜歡13集Chidi對Eleanor比喻的大海論,The Conception of Death。
很虐卻也是最好的安排。
也是在那裏Eleanor對Chidi說,在她還沒醒過來之前離開吧。
我心想不行啦,這樣就看不到他最後一面啦,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因為我真的不擅長離別場面,會覺得因為是離別所以更想把對方所有的最後舉動,表情,說話,都記得一清二楚,不想錯過。
一直以為Eleanor走的時候,鏡頭會讓我們看到他們其實只是又去到了另一個世界,又會再相見,結果結局出乎意料的,並沒有這樣的安排。
仿佛在說:嗯真的結束了,沒有了,沒有另一個世界,他們都不會再相聚,只是回憶永遠不會變也不會被遺忘。
昨天一網友說:被留下來那位一定很傷心,對,說著的Tahani,她擁有自己的夢想,永遠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麽,她曾經一起共患難的朋友們都選擇了離開,而她選擇了留下來,成為建築師…也許當她完成了這個目標,她也會隨著朋友們的腳步選擇走向那道門?
說到這又要淚目了,真的好喜歡這麽有愛的一部劇啊…🙁
但是没有,虽然很不舍,但是它在最好的地方选择了结束,这份合适的现实是我最喜欢的。
也和这个剧的主旨一脉相承,没有永远的故事。
结局也是相同,没有所谓的“happily ever after”,虽然也足够皆大欢喜,但是事实就是真正的人生里就算快乐也还是会有终点那一天。
即使是一个完全的“架空”,“魔幻”,“喜剧”,确最清晰地遵循了宇宙的规则。
《盲证》、《我是证人》,现在又来一部《无证之据》... ........真服了!
看过两版就没什么惊喜了。
这部越南电影虽说是翻拍的,各方面不一定那么出色,但是绝对值得一看,三星评价实至名归!通过该片影评还知道了韩国的《盲证》日本的《看不见的目击者》和国产影片《我是证人》,有机会的话一定会看看!
越南版《盲证》,稍有一些情节上的变动,比如凶手强奸什么的。Friday在线观看,台译片名:看不见的证人。比中国版好那么一点点。和韩版是不能比的。
平平淡淡没啥悬念
幫女主的警察改成女警好評,看到越南人也在嗑她們,但本身不如韓版
不愧是拍过再见妈妈的郑霆黎明,剧情张弛有度,色调偏阴郁的蓝,镜头语言考究。把越南版看不见的证人拍出了温度。开头女警为救弟弟不慎导致车祸失去视力的安排,与结尾时跟阿海的互相拯救呼应,有弥补心灵创伤的意味。阿海的良知未泯拯救了女主和他自己,金毛狗狗舍身救主泪目。女主连续3次从杀人犯医生手里逃脱还是跟以前的身手和后来的感觉经历有关。家暴的性无能、猎艳女性的杀人犯背后是道貌岸然的医生,可以探讨斯文外表下隐藏的嗜血人性;女性与女性惺惺相惜的细致、盲人生存的困难、青少年的叛逆都有关注到,郑霆黎明还是有高度的。
一般般了。同一蓝本的不同翻拍的版本。没有惊喜。三星是冲片尾曲去,词是听不懂的,旋律是挺好听的。
毫无新意
不好看👎
确实是越南版盲证…挺好的…
社会边缘人的生存与挣扎,剧情紧凑,引人深思。
凶手脑残愚蠢疖痈白痴…………
根据韩国《盲证》翻拍的片子,还不错,但要看还是看韩国版吧。
又是翻拍韩国的《盲证》…………
挺不容易能看到一部都市现代场景的越南电影,之前看的都是法属复古风... 虽然剧情比较脑残吧 但是女主的颜值和身材都很在线啊,全程就看女主那若隐若现的白色文胸....
这个故事只能说还可以,但没必要反复翻拍了。原版拍得已经算不错了。虽然越南版在时长上更短,可是并没有觉得节奏更快。结尾倒是收的很快。
2星给剧情 3星给女主
一般般,结果结尾并没有太多的交代奇奇怪怪的
翻拍的盲证,比原版差一点,中国的改编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