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7月,你一定会在朋友圈看到的3部电影《大圣归来》《捉妖记》《煎饼侠》,他们以刷屏的速度,席卷整个朋友圈还有你的微博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在你的周围,那么你out了《大圣归来》获得的赞誉很多、得到的评价也很高,周围朋友的各种安利,让我这个原来不想看的人,也忍不住好奇了一把。
抽空坐了个vip的厅,3D的效果竟然比万达的imax感觉还要好。
好想吐槽万达的imax啊。
当然或许是《大圣》电影本身的3D效果够棒,算是我看到的最好的3D的效果。
一切感觉很立体,画面感、一切事物的质感都很清晰可见。
大圣的红色披风是直接飞到我的眼前,伸手想抓,抓空,很有感觉!
只可惜,故事呢,一个没有故事的《大圣》,我想我是没有看懂的我看懂的大概就是,大圣空手打怪兽,还有一个爱心无限的江流帮忙,打的还是貌似从日本过来的蠕虫怪兽。
无脸妖怪算是本戏的大boss,直接蠕虫化,丑到爆、恶心到爆.从小在茅坑里见过某些生物的我,看的是一阵阵的反胃。
话说无脸怪的蓝色长裙,很像隔壁跳广场舞的大妈们穿的款式,无意诋毁中国神勇的广场舞大妈,但这衣服用在妖怪身上,显然太抬举妖怪了。
而作为负责打怪的:江流和大圣,2个人不仅手无寸铁还没有法术,大圣还有紧箍咒(我暂且这么理解那个大圣手上的环吧),硬生生的在无数次打击中顽强的活着,生命力之旺盛让人叹为观止。
真搞不懂,明明同一部戏里的角色,其他的角色,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
当然这是天朝影视作品的惯例,有n刀都砍不死的英雄,几百个手榴弹都伤不了一个的游击队员,大圣和江流的活着,是有道理有依据的。
五行山变成了变形金刚一样的山怪,那些石头飞溅的场面还是蛮逼真的,我觉得石头就要砸到我了。
但是如果江流跳到它的背上扯下了那张纸就可以搞定,大圣自己完全可以自己来嘛,何必麻烦弱小的江流呢?
有人说江流是唐僧,我说江流是导演自己,想象着和大圣一起开创崭新的人生。
这是一部实现梦想的戏,为导演点赞!
再说其他妖怪的设计,丑到爆,那个客栈里的男妖怪的长相,为啥那么像哆啦A梦里的胖虎呢?
在妖怪洞里的一切,又那么像美国***电影里的场景(***代表的不止1个名称),深不见底的山洞,熊熊燃烧的火焰,还有等着下菜的锅,各种索道,完全是某些科幻片的中国化,唉,一点都不像西游记里的妖怪洞。
抱歉,我是86版西游记的脑残粉,这种设计有点接受不了。
虽然山妖们很丑、很笨、还有点2,但是山妖们在整部戏里占有重要地位,从影片表演时长看,山妖们的戏份好像比大圣还多了一点,从开头到结尾,山妖们是一直都在啊。
大圣也是20分钟后才出现的啊。
我看完了之后,总觉得背后有山妖,这算不算后遗症?
也可以说,电影很成功,成功的让我记住了山妖!
我不想再吐槽马脸的大圣了,我现在只记得萌哒哒的江流还有那个恶心的无头怪,大圣嘛,没啥印象。
看的是早场,根据我多年观影经验,早场就算是好莱坞大片都很难满场,但今天国产动画《大圣归来》竟然做到了。
怎说好,这部动画电影整体质量并不优秀,剪辑方面都可以用糟糕来形容,打斗场面被剪辑搞的七零八落,气势明明很足的一些场景,被剪辑搞的像街头斗殴。
还有很多地方用黑屏来硬剪。。。
完全不应该。
但是把这片放在国内,尤其是和同档期的《小时代》《橘子花开》《汽车总动员》一并比较。
这部片子就太优秀了。
剧情中规中矩,台词说人话,细节也并没有偷懒,特效不缩水,宣传挺走心。
水军是多,但是不让人恶心。
什么水军最恶心?
是片子就值负分还天天吹的那种。
而《大圣归来》的水军只不过把一个3星动画吹成4星而已。
如果有人花了钱觉得这片不如好莱坞动画片怒打一星的话,我还可以稍稍理解一点。
但很多没花钱买票就怒打一星,甚至用恶毒的语言攻击这部难能可贵的片子。
我就不理解了。
天天怒喷国内没有好电影,终于有一部超过及格线的片子出来了,却不去支持。
真的就像有人说挺《小时代》的人都将在电影史耻辱柱上有一席之地。
而这些给《大圣归来》的打一星的人也是如此!
截至今天大圣和小时代、栀子花开票房差不多,然而大圣只有13%的排片,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长期以来烂片靠垄断排片拉票房的投资商可能会开始重视下影片质量问题了,这对中国电影的未来非常重要。
因为看了首发ED预告,被江流儿虐哭,所以抢了张点映票特意去电影院哭一次是我本来的目的,但是却收获颇丰,惊喜连连,如果说要打分的话,我打的分就是那个永远都被去掉的最高分。
首先,作为2013年就出了概念预告的monkey king 直到2015年7月才正式上映,创作者的耐性可以说是秒杀所有同行,而从画面来看,这漫长时间的等待可以说是创作者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而决定的。
画面配色满分,不是宫崎骏电影的小清新,而是独属于国产动画的水墨风,开头十分钟,大圣帅哭,3D效果赞,让人不敢相信是国产片的3D,大圣的红飘带总是在眼前晃,让我有像抓住的冲动;长安城的分镜美哭,连小屋里透出来的灯光都别有神韵。
之后无论是丛林追逐战,还是五行山的打戏,都是跪着在看创作者的分镜,田晓鹏导演,你欠我一对护膝。
人物塑造满分,江流儿萌,大圣马脸高冷萌,江流儿师傅都有一股正气萌,妹妹不会说话也萌。
配音满分,江流儿的配音真的是入木三分,就是个话唠小孩儿,你,真的是齐天大圣吗,听一次萌一次。
配乐满分,每一段配乐都毫无违和感,特别是有一段打斗场面,配乐的节奏不是锵锵锵锵锵锵锵,而是锵锵锵 锵锵锵 ,当时我就跪了。
总之,对于动画电影来讲,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相对于市场上的国产电影来讲,从画面配乐3D效果,更是不知别那些xxx年,xxxx默好了多少个xx代。
同样都是大ip(西游记可是人人皆知),一些把自己当产品经理的导演还是去拍MV 吧写在之后,在电影院等着检票的时候,旁边一个穿了大圣玩偶的工作人员在旁边坐着,玩偶头一摘,竟然是个妹子,也是挺特别的
没有原创的本子,用传统故事演义,永远只是孵蛋,不是下蛋。
我们牛就牛在有太多的精神遗产,毁也毁在跳脱不出这精神遗产。
不是非要写一个全新的故事,但在原本的壳下,完全可以再洒脱些,演绎一个有着自身灵魂的故事。
这大圣,尚未归来。
在故事的多数预设的笑点里,我分明看见的还是喜洋洋熊出没式的暴力,打斗没有机巧,主角光环过度,都是没有为情节和人物塑造服务的炫技而已。
这些场景在最终呈现上达到了令部分观众感觉“国产动画技术上好牛啊”的效果,但恰恰暴露了导演兼编剧(同一人)孱弱的叙述能力,属于十分明显的“剧情不够特技凑”。
而正因为这些动作场面与故事内核不能紧密结合,我们能够从其中轻易地看出对诸多动画与动作电影的借鉴之处,这些场面放在哪部动画电影里都可以成立,而汪峰那首mv的“强行燃”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假使这一段单独剪出放在《宝莲灯》或《星游记》里,相信也不违和。
普遍适用说明了独特性的缺失。
为什么对于片中BGM,观众也产生了两极反应,亦同此理。
京剧?
大话西游?
流行歌曲?
整体的BGM没有一以贯之的风格,使得叙事节奏竟被背景音效喧宾夺主,以音效提示我们故事的转折,一时间竟有不输于影院里响起手机铃声的糟糕体验。
同样的突兀也出现在对人物形象的设计上,全片最出彩的设计竟然是江流儿手中的大圣布偶,而其他的设计都陷入了一种各自为营的诡异混乱中。
除了人类形象保持在同一风格上,猪八戒的过度肥腻,白龙的过度华丽,大BOSS变身后的“汉江怪物”……总教人觉得这是一部人设向《Toy Story》致敬的片子。
在技术呈现上的自信可能导致了整部片子其他地方的疲软被一再忽略,这种忽略里能感受到整个团队对这部“国民经典”深入人心程度的高估。
在终极BOSS的设定上,观影过程中一直有人在问:这是不是沙僧啊?
不论他是不是吧,他和悟空的纠葛到底缘何如此之深也是毫无交待,甚至弱于八戒和悟空的羁绊,这可教人如何相信他花费巨力但求大圣一死?
这个过于庞大的漏洞也是故事中的主要bug。
而剧情里其余的大大小小的不自洽更不必一一细数。
曾经,我们“不高明沙龙”里讨论过评论时的毛病。
我们是否也过于苛责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国产作品,总是不肯用更普罗大众的欣赏水平去窥看内里的好。
但评论就是评论,如果书评乐评影评都只是内容介绍或赞美吹捧,那文艺作品的进步可能就更加渺小。
世间的歌颂已是够多了,这电影的好我也不是没有说到。
在看国漫的圈子里,技术水平早就不是能引为惊奇的角度。
我们还是更看重故事本身。
当然看到了制作团队在全年龄受众上所做的权衡:女妖怪虽然设置了足以色诱的胸,但八戒的内心缭乱还是出于吃而非出于欲。
仍旧有朋友的评价嘲讽得十分准确:此片使得国产动画的观影年龄从5-8岁提高到了8-12岁。
这个局限是审查的局限,但更多的,还是叙事水平在螺蛳壳中做不出道场的能力欠缺。
爱之深,责之切。
冷眼看过也写下臧否国漫的一切,但不管是怀抱犹豫的《魁拔》系列,或者跳票万年的《大鱼海棠》,需要我们真金白银的支持,我们永远会走进影院。
by有刺客!
除了八七版电视剧西游记这个白月光,纵观这些年所有有关西游记的改编的影视剧,其实都不怎么样,技术越来越好,资金充足的今天,竟然没有一部能与八七剧版一比的,娱乐化太严重了都偏离了剧情,仔细想想真是可惜了。
而这部大圣归来在这么多改编中可谓脱颖而出,倒也不是说他的改编有多么的成功,细说来还是有可以挑刺的地方,但是他的整体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个人是绝不允许有人把孙大圣与唐僧歪曲扭造胡乱来写着编的。
至于这部电影有多燃,真得自己去看看了,幸而当年吃了安利去刷了。
当年三刷了大圣归来,这个就不是为了剧情了,是因为画面,因为质感,里面妖魔精怪的形象也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搞笑起来也是可爱的,这部动画电影让我看到了国内动画的未来,主创们想表达的那种信念也完完整整的收到了。
惊艳于童自荣先生的配音,还有绝壁上古庙的大决斗,配乐也好特效也好,标记一下吧。
台风到来的前夜,抱着一桶爆米花,在影院刷了这部动画的国语版。
晚上6.30的场次,结束散场后惊讶地发现场内观众95%是成年人。
就现场观众反映来说,笑点基本get到,并时不时听到菇凉们“好帅啊”“连大boss都好帅啊”的惊呼。
私以为,这电影,至少比某羊羊或者同时段上映的路人X以及小X代之类的影片值得刷+10086并且从各个角度上来看,它的确是国产动画中的一丝光亮不擅软文,简略从几个电影的基本维度,码下观后感主题/情节-不功不过,市场定位较准本片主题是落寞英雄的崛起,完全符合英雄打倒boss拯救世界的亘古设定。
人们关于西游记里面猴子的喜爱,自始至今,时日不短。
大闹天宫的猴子,是绝对的独立叛逆无法无天,之后被收服皈依,历经八十一难,最终成佛,到底算是修成正果,还算是从某一个阶层进升到另一个阶层,成为面目不明地权力者,这是另说。
关于对西游改编,可以注入的想法有太多,被改编过的版本也太多。
就西游记小说本身,甚至可以拿来和奥德修斯做横向对比,写一篇中西关于英雄模式相似性的论文。
(所以并不能说大圣是完全西化的好莱坞风格)。
然而,作为一部动画片,如果真的糅杂那么多东西进一个故事,叙事会很难把握,而且对于目标观众的市场定位,也会相对不明晰。
在这点上《大圣》做的其实还不错,故事设定,取自是西游记里七十七和七十八章,比丘国救难小儿城的桥段。
影片叙事的起承转合,算得上是基础扎实的学院派,开场简单地以很精良的画面向大闹天宫致敬后,接下来的故事走向就是平叙-小高潮-平叙-高潮-瞬间收尾的结构了。
毕竟是动画片,考虑受众平均年龄,剧情不用费脑就可以完全理解及预测。
整个故事没有明显BUG和情节硬伤(有些略过的部分,略思索即可找到前因后果,比如白龙如何归来,可以用阿凡达男主驯服阿尔法飞龙的桥段自行脑补,前面也有台词铺垫)。
90分钟的故事铺叙,勇气和温情两大主题明确,细节之处的包袱也算抖得不错,且不说完美与否,制作的用心和诚意,满分。
至于有观众发现情节上与其它动画/游戏/电影类似的桥段设计,就吐槽说这部电影只是披着猴子皮的模仿,去google一下导演、配乐及主创团队之前外包过的其它作品,再想想在梦工厂皮克斯迪士尼派拉蒙等公司的年出产量面前,又是在西游记的框架内,完全创新剧情有多难,也就大气地散了,洗洗睡吧。
人设/角色性格-创新偏弱但画工精致看过不少部动画及电影,所以在这部动画的人设中,会联想到很多眼熟的其它形象。
对比见相册 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612048656/关于抄袭一说,不完全公平。
前车有太多可鉴之物,于是各种人设(形象性格功能) ,或多或少都源于同一个描述,难免会撞车重叠。
但从大圣制作方放出的原稿设计图,以及观影效果来说,本片人设很细致,至少是IOS9级别的对原型的优化了。
主要角色性格十分简单。
猴子是被纯真儿童无条件信任打动的落寞英雄,江流儿是怀揣英雄梦的萌娃子,老和尚是全心全意的守护者,八戒是负责各种搞笑和朋克妆容的小乳猪。
次要角色的背景及行事动机交代略不详。
萌萌的土地公画面太少,选角时被淘汰的悟净已数次哭晕在厕所。
不过无妨,只要接受“山妖是无脑的,白龙是耍帅的,妖王是无理由出现的一定要置主人公于死地的反派”设定,就可以愉快地观看了。
配色- 精良整体配色很棒,场景的颜色和剧情都是无缝符合的,妖王居住的地方,层叠的中式楼宇建筑有仙剑的即视感,尤其喜欢开头面对满天神佛大闹天宫,以及最后猴子恢复法力浑身燃烧的场景。
山妖绿色的设定略奇怪,但是脑补了很久,貌似其它颜色好像更奇怪,所以默默地就认了。
(PS貌似动画里的每个角色都可以拿出来做手办或布偶)配乐-惊吓+惊喜85分!
汪半壁老师那首《勇敢的心》让我在毫无情绪渐进的情况下瞬间跳戏,-15分= =其它都是惊喜。
尤其是各种运用地很棒的中国元素,例如适时出现的京剧鼓点和唢呐配乐,河边棍战群妖时的《筝锋》,以及《闯将令》和《小刀会序曲 》,还有那段老生小生混唱的一小段《祭天化颜歌》。
片尾陈洁仪的《从前的我》,唱功和情感代入自然不用多说。
配音-足够专业没有刷粤语版,国语版听起来很流畅。
童自荣老师的声音绝对依旧华丽;小和尚的声音嫩萌;大圣的声音其实也不错,虽无法做到让人听过就记住,但预计会比把唐老鸭老师再请出来配,效果要好;八戒的声音挺符合角色本身气质的,卖萌时尤其可爱;其它角色也都不功不过,全片并无听到之后就明显跳戏的声音。
动作以及3D效果 非专业动画制作人士,不敢妄语。
作为普通观众,在影院看刷3D的时候,并未发现明显动作不流畅或者帧数不够的情况。
某些一带而过的画面和制作精良的国外游戏比起来还是略显粗糙了,但不影响整体观影情绪。
最后,还是扯点所谓情怀对于太多20-35岁之间,成长在天朝红旗下的同学们来说,西游记可以算是儿时无限循环的记忆了。
作为这个群体当中的一员,在看片的某一个刹那,不知为什么,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小时候那个夏天,一个还不太会走路的自己,趴在凉席上,守着只有一台全国只有一个频道的17寸黑白电视,满心欢喜。
当记忆深处应该精彩的东西,多年之后,突然以超乎你预料的好被呈现出来,确实 会有所触动。
如今的国产动画,哪怕只有一个瞬间的让人怒赞,也是光亮。
又或许,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关于童年的缅怀罢了。
配乐链接片尾/陈洁仪《从前的我》http://music.163.com/#/m/song?id=32835566宣传片主题曲/苏阳《官封弼马温》http://music.163.com/#/m/song?id=27538249(Ps.这首歌原创许镜清老师是一个把86版西游记几乎所有配乐都承包的牛人)(PPs.苏阳的专辑《贤良》,来自己西北的声音,还是很值得推荐一下的http://music.163.com/#/m/album?id=14526)(PPPs. 前些年还听过一首, 谣乐队的《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个人认为比戴荃的抒情《悟空》要好,但显然这么吐槽的歌词是没可能过审的http://music.163.com/#/m/song?id=28095375)片中插曲/汪峰《勇敢的心》http://t.cn/RLGbfp7片中配乐/《筝锋》http://music.163.com/#/song?id=101903(初听以为是《十面埋伏》,其实十面埋伏放在那个场景效果应该也不错http://music.163.com/#/m/song?id=129488)片中配乐/《小刀会序曲》http://music.163.com/#/m/song?id=128669片中配乐/《闯将令》http://music.163.com/#/m/song?id=128693混沌唱腔《祭天化颜歌》(出处不详,暂时没有看到资源,据说是创作团队现场找专业戏曲演员逐句录制的)几句词是:五行山,有寺宇兮。
于江畔,而飞檐。
借童男童女之精华兮,求仙药,而历险。
B站上的宣传MV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484359/--从前的我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476320/--官封弼马温最后的最后#喜爱与否 /在互联网时代都有表述想法的话语权 /不要乱喷就好##谢谢耐心或不耐心地观看长篇神神叨叨##欢迎各种补充## 不欢迎不注明出处的分享资源##顺便觉得豆瓣影评文字排版真心不好看#
由近日上映的《悟空传》联想到这部电影,对比之下,高下立断。
大圣归来当时在孩子中很火,电影院里伴随着影片的进展,全场小朋友跟着喊:“大圣!
大圣!
”场景设计很精美,场面宏大尤其是开场闹天宫那里特效很棒,打斗画面很精彩。
很多人批它故事性太弱,支线复杂,有凑时长的嫌疑,我想说国产动漫电影确实在慢慢进步,特效也一步一步做的更好了,论整体,大圣归来一点也不弱,口碑也好票房也好都值得这样的成绩。
曾经我以为如来老儿是这个世上最烦的人。
直到我遇到了江流儿。
“大圣,巨灵神是不是很大?
”“是。
”“四大天王是不是兄弟?
”“不是,是姐妹。
”“哪吒是男的还是女的?
”“女的。
”“托塔李天王有没有塔?
”“没有。
”“塔里有人吗?
”“没有。
”“大圣,如来佛祖真的是全身闪金光吗?
”“不是,是屎黄色。
”“佛祖不是和尚吗?
为什么会有头发?
”“那不是头发,是青春痘。
”“大圣,二郎神真有三只眼啊?
”“是。
”还不如有三只手。
“那他睡觉会把三只眼睛都闭上吗?
”“……”俺怎么知道他睡觉啥样?
“大圣,我想我师父了。
你说我能找到他吗?
”“……能。
”鬼知道,我都找不到我的师父。
“大圣,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
是蟠桃吗?
”“不是。
”“是什么?
”“花果山的桃子。
”……还有菩提。
“大圣,你当年大闹天宫的时候是不是金色铠甲,红色披风?
”“是。
”不然呢,紫色的披风吗?
“大圣,筋斗云是不是很软?
”“是。
”那一脸“好想试试”的表情要不要这么明显,口水都流下来了。
啧,又没有不让你坐。
“大圣,我们说好了,一起走的,是不是?
”“……”曾经我以为如来老儿是这个世上最烦的人。
毕竟他压了我五百年。
直到我遇到了江流儿。
他念了我一辈子。
上周日早晨看的点映,简单说说客观来看,当然有很多不成熟之处,要批评随便就能写上一两万字但比起批评,这片更应该鼓励,做得相当有诚意而良心,已经【及格】了——对国产动画来说,【及格】早已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词了……首先要强调,这片的定位是【儿童向】,我们可能会觉得,孙悟空至少在遇到唐僧之前,应该是一个满怀怨恨、心灵扭曲的妖怪(没错说的就是悟空传),逻辑上来说这样也很合理,但我们会这么想,可能是因为沾染了过多成人世界的尘俗的东西(然后我们管这叫深度),但是对小孩子来说,他们心目中的孙悟空肯定不是这个样子的,本片里的孙悟空应该更接近小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不过反过来说,本片有点把孙悟空过于拔高了,已经接近Superman那种绝对正义的英雄了,但原作里的孙悟空一直都是混乱中立偏善良(或者混乱善良偏中立)的形象,可能是因为我一开始看西游记就比较接近原著,我小时候完全没有把孙悟空当成正义英雄看待过……当然这属于可接受的改编范围另外本片有一点做得很聪明:用一个限制器封住了孙悟空包括棒子在内的所有能力,在绝大部分时间中猴子都只能靠【体术】打,这样就只需要描写一个【会武功的心地善良2B青年】,大大减轻了难度以下是零碎的吐槽:1、风格上各种WOW既视感(有时甚至是制作水平上),这也没有办法……至于毛发水体之类的老大难问题就不要提了……2、一开始的天兵天将战做得不错,那种气势有表现出来,VS巨灵神、VS四天王、VS哪吒、VS杨戬这些该有的全有(而且这些并不是在剧情上非做不可的,所以说很良心),但这一段可能是最先做的,在全片里是最粗糙的一段,另外我个人觉得杂兵放得有点少,如果堆满背景,气势会烘托得更好3、除了Boss,敌人只有一种,未免单调,可能是为了节省建模4、掉崖的次数有点多……有点太多……有点真的太多……按照惯例,掉崖肯定不死,这也不用我多说5、白龙纯粹被当成救场神来用,除了Deus ex Machina,和情节没有任何联系,当然我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且可能是下一部的伏笔,但就本片来说,这是剧情上唯一明显的硬伤(有人说白龙的情节在被剪掉的30分钟里?
)6、有很明显的大话西游致敬,至于悟空传,看那开头的天兵天将战,要说导演没看过,至少我是不信的7、音乐和视觉设计引入了许多传统戏剧元素,这个做法把欣赏效果提升了一大截,果然西游记就是要加传统戏剧元素才有味道,很多西游记作品就是差在这里总之,这片值得看,如果有空,就去电影院支持一下吧
【补在前面】这电影引起很多争议性的讨论,挺好,大家去影院观看并讨论其实已经很有意义。
我得为这篇破文说明几个问题,或者说在跟豆友来回讨论的时候思考比较多的几个点。
说【市场】的从三个角度来讲:1、许多人感动于导演为这部片子坚持了八年。
但是大部分人都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内坚持小半辈子,这句话让人感动的真正原因应该是:在市场不看好的情况下,面临赔死的风险导演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坚持了八年,没有完全妥协于市场。
所以问题来了,你一边感动于导演的不妥协和坚持,一边感叹市场害了你并劝小辈们屈服于市场(乃至一篇破评论都忍不下)——这内心得多纠结。
典型当婊子还想立牌坊并且对世人宣称生活不易。
仿佛世上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一样。
2、市场的局限谁都知道,电影从诞生到现在每一个导演都一定会在市场需要跟自己的艺术追求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这时候就会引申出一个底线的问题,“电影”的艺术底线在哪里,对市场妥协的底线在哪里?
3、评论跟市场在一个健康的状态下是如何发生关系并互相影响的的?
两者的独立性的界限在哪里?
这仨问题没有思考过就别来侃大山。
说【态度】的:1、影评,不是人评,所有抛开电影说别的的都是耍流氓。
2、豆瓣影评不必是专业影评,写下来的是我的偏好和风格,没有非得让你看。
你不喜欢这文章,就说文章垃圾;那我不喜欢你,我可不可以说你是垃圾?
(这句话抄袭自豆友)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垃圾,世界变成垃圾场。
配乐何勇《垃圾场》。
3、文风刻薄并不是态度刻薄。
很多人所谓的“态度”只是修辞上的情绪而已,没有看到真正的判断。
4、评论预设的对象首先是所评论之物,而不是观众。
所以不要把自己代入觉得伤害了你,生活这么累,管什么别人的态度。
5、说装逼的,并不觉得作者厉害的是脑子有病,谁特么想让你觉得厉害了。
有本事你也装逼,大家逼上见功夫。
爱聊聊,不聊滚才是正道。
【评分】豆瓣的评分并不是分值,它官方的解释是两颗星代表较差,三颗星代表还行,四颗星代表推荐。
所以两颗星除了我觉得它较差之外不代表别的什么。
看评论会发现一个问题,反对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喷子们特别爱抱团,版聊。
自己思考过的人大部分都不会抱团,这个其实蛮有意思。
在大多数喜欢电影的人眼里,这部电影并不值得这么多的讨论,所以不回了。
正文很多偏颇的地方也不改了。
不过心情不好的时候会蹦出来骂一骂傻逼,那就不是评论的事儿了。
————————————————————正文很久前看到预告片室友劝我不要去看,预告片就这么烂就不要再去被虐了。
巧的是微信发我二十块红包,这样去看一场就18块就够了。
可事实证明这18块不如买肉吃。
坐下来,我们来谈谈国产动画的一些小问题。
【国产动画的希望】1.技术这几天铺天盖地的“纯净水”出现在所有能看到的社交媒体上,聚焦在一点:《大圣归来》技术过关,是国产动画的希望“国产动画的希望”这个提法三不五时会出现以下,似乎表明大家都很关注国产动画电影的现状,并且对现状很失望。
这句话的前缀总会加上一句“技术”,仿佛所有技术过关的动画都能成为国产动画的新希望。
《魁拔》的技术当然不过关,当年号称国产动画的希望被破灭了。
技术与动画之间关系密切,但这个技术是指3D技术吗?
近年来我们看到的优秀动画片来数一数,《海洋之歌》、《辉夜姬物语》、《起风了》、《无敌破坏王》、《疯狂原始人》、《冰雪奇缘》、《卑鄙的我》等等吧。
前面三部与3D无关,后面几部是3D大片,但如果把3D换成2D,他们还是不是不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呢,当然是。
这个问题换到国产动画上是一样的,3D效果拿掉,《魁拔》是不是一部优秀动画电影呢,勉强算。
《大圣归来》呢?
这时就会发现,原来《大圣归来》是一部视觉刺激的工业垃圾。
而且它的3D并不出色,只能是勉强达到标准水平。
这是第一个3D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3D效果应该怎样配合电影。
上面提到的最依赖效果的应该算《冰雪奇缘》,它的3D出现在所有场景的层次感上,并不只是纵深感;也出现在魔法上。
《大圣归来》的3D效果是轰炸式的,各种追逐打斗和魔法,而在场景上,它比较多的是纵深,很少有镜头来表现层次。
这种纵深感其实无需3D来呈现,电影的本质就是二维平面的三维效果。
这就展现出一个问题,导演的思维是把3D拿来拿来当噱头用的,并不是服务于电影来用的。
可以说整部电影是为了服务3D效果的。
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
换句话说,《小时代》如果全换成3D,3000D,它依然是部烂片。
2.希望那话说回来,国产动画的希望在哪里呢?
这可以写个论文了。
我毕业论文写的是《魁拔》,是理论批判型的文章,表达了很多对它的不满。
但平心而论,《魁拔》不失为一部较好的国产动画。
对它有很多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在。
我觉得起码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动画,一个是故事,一个是制作。
拿《魁拔》为例来讲故事,魁拔的故事非常宏大,非常复杂。
这是它引以为豪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败笔。
但当它做到第三部《海问香》的时候,它故事框架已经完全构建起来了,看起来已不费力,开始走向好的方向。
可惜没钱了,玩完了。
反观《大圣归来》,是毫无故事可言的,不顾一切的各种追逐打斗来体现3D。
这在下面【导演的恶趣味】里一定要骂一骂。
从制作的层面来讲,上面说了好多3D跟动画好不好关系不大。
好莱坞的动画当然需要场面和一个严谨俗套的故事。
而动画电影的另外一个世界当然要算日本。
我们来看《辉夜姬物语》。
《辉》故事也并不复杂,延续了日本动画一贯的风格,它的画风却是有意思的。
日本动画有它自己的传承,从手冢治虫到今天一直在延续,而《辉》向日本传统的浮世绘借鉴了许多,同时整部影片有种水墨感。
这是它的传统,也是它的特色。
一派清新。
但水墨这个东西不应该是中国的吗?
【本土传统】上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凭借着水墨动画为中国动画打出了大好江山,在国际上水准也遥遥领先。
而后影响手冢治虫,才有了如今的日本动画。
固然,水墨可能不适合如今的时代,制作也费力气。
但是《辉夜姬物语》就是对国产动画赤裸裸的一巴掌。
它不用毛笔墨水就表现了了水墨的质感和精髓。
我们的动画导演们却还在模仿日本模仿好莱坞,对自己的动画传统视而不见。
水墨的意义是代表了我们的美学观念,代表了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散点透视。
胡金铨在这方面做的努力也后继无人。
这本是一种很高级的审美,表现在电影上完全可以是另一种美学。
这难道不应该是最本土的希望所在吗?
抛去制作风格上的“本土”,我们本土文化里应该出现什么样的妖怪,什么样的动画形象呢?
答案尽在《大鱼·海棠》。
现在还不敢说它究竟是怎样一部动画。
但凭着它的十分钟的预告片,我们看到了建筑是用心画出来的“土楼”,机关是桥边的石狮子,妖怪是《山海经》里的怪鱼。
这些都是本土动画令人欣喜的元素。
这么有意思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人拍呢?
为什么拍孙悟空就一定要日系,一定要迎合西方的想象呢?
当然,能被“迎合”所满足的想象也称不上有见地的想象。
有很多人谈《大圣归来》是本土动画的希望。
他们大概想表达的是国内能做出与国外一样的动画,而不是“本土”。
《大圣归来》里有多少元素是本土的呢?
怕是比《魁拔》还要少。
人物形象是木偶动画的元素,木偶的动作相对僵硬也不需要复杂多变的表情,这样既可以规避我们画师水平的低下也可以创造出一个“特色”,但很遗憾《大圣》的形象并不够特色。
孙悟空的红头发一定是买的七龙珠的假发;猪八戒耍武功是活脱脱的《功夫熊猫》;山神难道不是宠物小精灵里的大岩石嘛;山妖跟蹦蹦跳跳的土地爷像是从《百鬼夜行图》里走出来的;莫名其妙的那条闹场龙不是《千与千寻》的小白龙嘛;而最令我诧异的是【【【最后的大BOSS是无脸男】】】,而他人的造型与变身后的造型都是长大版的无脸男,还擅长用各种龟派气功。
我了个草!
看到《大圣归来》里的千寻代表队的出场让我莫名激动,不由得期待续集,童年的小画书终于重见天日,《孙悟空大战葫芦娃》,《孙悟空大战皮卡丘》、《孙悟空大战黑猫警长》都不再是梦。
按理说,这些东西大部分还是来源自我国,可是这些妖怪的形象设计却是日本人来做并且杀出一条市场的血路。
我们当然可以借鉴,但照抄就不要脸了。
前几年在人人不知道哪个美院的孩子画了一套《山海经妖怪集》还有《西游记妖怪集》,很棒。
所以说,不是么有人才,而是有钱的看不到人才。
对动画电影来说,世界观的构建尤其重要。
以《西游》为题材有个很完善的世界观,但同时也会对创新有一定牵制。
《大圣归来》显然是要创新的,但它的世界观却并不完整。
举个小例子,地理构建上这部片子漏洞百出。
长安城在哪里,大海在哪里,悬空寺在哪里,五指山在哪里,悬崖们都在哪里?
这些地方江流儿可以仅凭脚力不费多大功夫就走到,那么导演对于《大圣》的地理世界是怎样搭建的呢?
西天到底有多远呢?
这可以无伤大雅,也可以是致命伤,都可以规避。
但通过这一部作品还远远看不出这个系列的世界观。
【导演的恶趣味】导演对喜剧的理解是什么呢?
连棍棒都谈不上。
漫长的山妖小孩追逐赛里,二十年前成龙就亲身示范过的场景一一闪过,我都快看哭了,时光时光你慢点走。
这是典型的棍棒喜剧的套路。
在这部追逐赛里,不完全统计,江流儿背着小姑娘摔下了8次悬崖,撞碎了7块大石头,被扔来扔去了数十个回合,连皮都没有划破。
它们在山里走着走着就发现了猪八戒,于是开始了各种人物的花样挖鼻孔大赛,导演意犹未尽,在孙悟空挖猪八戒鼻孔的时候竟然把镜头放在了猪八戒的鼻子里,天了噜!
第一次见挖鼻孔挖高潮的导演也算开了眼。
这是细节上的恶趣味。
这些恶趣味是靠着“追逐”“惊险”“卖丑”来制造喜剧效果,这在美学上归到“滑稽”与“丑”上,我们无法说它是一种高级的喜剧形态。
人物呢,江流儿是少年版《大话西游》的唠叨唐僧;如果没有江流儿,孙悟空就只知道在森林里散步;猪八戒就只知道在森林里的破庙里cos弥勒佛吃果子;山妖就只能在山外的世界找到一个小女孩。
也就是所有的人物都没有目的性,行尸走肉一样打石头,打山妖,看大龙嬉水,打无脸男,跳悬崖。
江流儿要保护这个小女孩,在他的角度是合理的,在妖怪的角度或可斟酌,城里只剩下着一个小女孩了嘛,费劲巴舍的去追,不过这是小事儿。
孙悟空出来后想摆脱江流儿,并没有像传统的西游记那样有“报恩”的想法,也就是他跟江流儿上路是没有目的性的,这很多人说到过,场面上只有再加一两组江流儿始终会出现在他身边的镜头就可以了,这也带来节奏的小问题。
孙悟空摆脱不了他,只好上路。
这儿一般会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是在路上两人很欢乐,孙悟空不知不觉喜欢跟他在一起了;一是孙悟空有机会离开,他自己想了想却没有这样做。
这两种方法都要有一个必要场面,就是孙悟空发现离不开他。
这样才会产生人物关系的转折。
电影的处理是猴子听到江流儿要想佛祖求情受到震动,思路上挺好,但画面跟细节上是不够的。
对上级的“求情”也不应该是一个叛逆的猴子的痛点,这又涉及到人物性格的问题。
配乐也有意思,有各种各样的戏曲音乐。
【功夫八戒出场时一段鼓点快板的节奏,八戒跟着走台步。
】这个段落标出来是因为从没有这么傻的导演。
早在上世纪20年代,蒙太奇学派就提出过声音跟画面应该是相互配合的蒙太奇式的关系,而不是解释说明的关系。
田晓鹏不知道。
当戏曲音乐出场时,银幕上人物一定不是跟着节奏在舞台上转起来。
《少女哪吒》用的那么刻意了竟然还败给了《大圣》的蠢。
还有一组打斗过程中,好好地音乐跟着,孙悟空忽然翻了个跟斗,音乐就变成了京剧。
孙悟空要变身的时候,音乐变成了《大话西游》孙悟空出场的经典音乐《小刀会序曲》。
通观整部影片,配乐是分裂散乱的。
汪峰的配乐被人诟病很多,那一段画面很美,也是必要的过渡场面,歌词却太抢戏。
“恶趣味”如果广泛一点的话,还应该加上剧情。
江流儿父母被山妖弄死这一段落毫无意义,这段展现出的山妖不爱吃人,不爱抓人,就爱看江流儿。
白龙出场毫无意义,吓唬了一下孙悟空,吃了一个小山妖。
就灰走了。
猪八戒也没有意义,吃了好多果子,挨了几下打。
唯一一次出手没碰到人家就变成小乳猪惹。
江流儿师傅没有意义,师傅起初比江流儿啰嗦,后来我们才发现我们被骗了。
电影里到底什么是有意义的必要场面呢?
问倒我了。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尤其是搞影视的人,要点碧莲是一件比长生不老都难的事情。
面对这么一个东拼西凑毫无剧情毫无人物毫无新意的,技术刚刚及格的作品,竟然有那么多“纯净水”号召大家去看。
可见,列宁同志把电影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宣传武器的论点是完全正确的。
在这部电影的影响下,就真有那么多人不要碧莲的号召大家买票去看。
回头该玩命玩命。
好了,我不吐槽了。
我真的是怀着满满的好心去看这部电影的。
奈何明月照沟渠。
向这部电影以及推荐这部电影的人致以我最诚挚的鄙视,并友尽。
PS:这篇写的最乱,竟然有这么多人看,豆瓣本来给匿了又放出来,也是醉。
里面有一些偏颇武断的地方,不过大差不差。
对我来说,这一百多年来所有的中外电影都是在同一坐标系中的。
不能因为他是国产,或者是什么刚果产,就对他放松要求。
现在都在讲跟国际接轨,评价体系应该首先一视同仁。
也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它跟其他优秀的电影相比差在哪里,好在哪里。
作为电影,我并不觉得它比《魁拔》好。
硬要说优点的话,也是有的。
江流儿跟孙悟空这对人物关系是最大的亮点,也搭建的蛮有意思,按照导演以后几集的思路来看江流儿还会经历一个叛逆期,那时候就可以用理论来解读了。
但在这部电影里,最大的缺点我上面也没写,是节奏的问题。
大多数人都感觉到了。
有很多人从剧作的角度来写它的节奏,有人用“金羊毛”来套,都写挺好。
大家怎么来理解“诚意”呢,细节上的尽善尽美是诚意,内容上的尽善尽美是诚意,有没有充满诚意的到处模仿这一说呢?
电影作品的诚意跟这个导演努力了十年二十年三个月有必然联系吗?
法斯宾德一年好几部电影,少年时代拍了十来年,谁没有诚意呢?
对了,说到龙,有点儿小悲哀。
很多人说千与千寻的龙本来也是抄袭中国的龙,说去看故宫的九龙壁。
跟九龙壁也没啥关系,我们国产的龙的形象从来没有像过九龙壁,也没有像过千寻的小白龙。
《大圣》也未必抄袭小白龙。
只是龙的形象设计应该是个很狭窄的面向,在设计的时候很难规避开既有的形象的影响,所以我们才说万氏兄弟的《大闹天宫》到现在依然优秀。
小白龙打出了自己的知名度,代表了一种设计风格,再类似这个风格的看着都能想到小白龙。
这就是日本电影文化的成功呗,能怪谁呢。
文化上成熟的晚只能陷入被动的境地,要么你另辟蹊径。
要么你赋予它一种完全不同的性格,让它丰满到足以抗衡其他的龙形象。
是之前几乎完全没了解过的题材,马来西亚弃婴舱。比较震撼的一点是可以和covid-19联系起来,昨晚导演映后也提到影片里一处源自真实数据的细节:疫情让弃婴增多了(因为各种性质的性行为都发生得更轻易)。还蛮喜欢里面对丽心和小曼间关系的刻画,以及米南加保女人、印度女人和华人女性三者在结尾的交汇。
节奏把控的不是很好/带着非常喜欢民俗和对导演高期待的前置条件,耐心去等故事节点,但看到的都是把议题放进作文中淡淡的疯狂,但是很喜欢结尾,这种把故事落点铺陈进形式性的展现,非常张吉安
还是张吉安一贯的风格,将马来民俗文化与现实结合。也是又一部男导演对女性命运与女性议题的关注。个人还是很喜欢的。片尾曲竟然是之之唱的!
可能对于宗教的、仪式的、符号的东西就算不懂也接受良好,我观感还不错,虽然追究起情节连贯性来好像不是那么连贯,没对上导演的电波。注意到拍了两次花车神游路过center前,第一次是从center外向内看,仙女的表演很正常;抓了神棍后从center内向外又拍了一次,仙女跟着DJ版音乐跳女团舞,是想说什么呢,宗教人士道貌岸然?也好想问center房顶的人影有什么寓意的。最后一个镜头戛然而止的很喜欢。Ivana唱的片尾曲很惊喜。#HKIFF49
APR/2025HKIFF49 第二部fish的角色设定有点太理想化了,而另一个女孩(怀孕的小妹妹)的演技看起来也有点尴尬,关于马来西亚本土文化的部分也是看得一知半解,而多语言混搭的台词让我好出戏。
TIFF37 马来社会的弃婴收容背景及在此基础上女性议题和大马社会的多元呈现令人眼前一亮,但缺乏剧情走向的连贯性导致不时会进入到脱戏状态。
49th HK討論後和身邊的人一致認為重女輕男的種族是一種虛構或者是幻象。最後站上屋頂的小曼證明了即使正義被小範圍伸張,大環境還是不會改變。什麼時候女性的墮胎自主權可以被正視?什麼時候女性墮胎不再算是一種污穢之事?
就生育議題而言,比《虎毒不》站得更高,反思更深;傳統及教條強加於人,非自願生育造成的悲劇往往無可挽回;有時候,避孕才是真正尊重生命的方式。張吉安這鳴地圖炮,注定不會討好。
雖然主題是好的,可是節奏好慢,看得讓人想睡覺
欣赏不来啊
今年到底还要看多少部妈妈咪呀的华语片?高产如张吉安真是做到了一期一会,这次再度使用已近打上自己风格烙印的静寞神鬼视角打造母职伦理议题,他的电影里乩童和鬼魂是永不会少的元素,只是影片里恐怖的不是超自然力量,而是处处漫漶膨胀的男性阳具威权,它与种族和宗教结盟变成了压迫女性的三座大山。但,好像也仅止于此。影片到底多深入地探讨了弃婴仓的存在悖论呢?说到底,它只是在讲述一个受伤女人遇见其他受伤女人之后内心掀起波澜的普遍故事,而现实中更复杂的意识形态交战与困境则隐退到影片后方,在旅游节目一般的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中成为弃婴仓里的一只鸟、网路上的攻击留言、电话里传来的坏消息。更令人费解的是迷影元素存在之必要。虽然影片偶有动人时刻,但在整体脉络下这些闪光变得无甚趣味。今年反复看到一些“仅止于此”的影片真是疲累
能看到映后谈真是太好了。想说有些人真的不懂马来西亚也不懂马来西亚复杂的种族之美,好了今天不要再生气了,已经被败坏的穆斯林秩序气过一遍了:)
里面很多文化符号不太了解,不过能看出导演想表达很多东西
这部电影正是对“伪善的道德批判”的无声反抗。导演通过纪实风格,让观众直面问题,而非消费苦难:当社会拒绝帮助这些女性,她们只能依靠彼此
张吉安将魔幻融入现实,直视马来西亚社会难以启齿的禁忌,加上廖子妤细腻表现、许恩怡苦练口音演出,为凡世里受苦的女性发声。
好看的电影,剧情有意思,推荐给大家
(7/10)#HKIFF49 導演對伊斯蘭教的內容很了解 他本人好像是佛教徒 影片中用了很多宗教元素 比如蝸牛 通過他的講解可以了解很多這種宗教中的故事 以及母系宗族 完全重女輕男的部落 影片故事圍繞一個能夠幫助因為意外無法扶養小孩的母親的放置嬰兒的窗口 超過三十秒便無法反悔 來這裡的有被親戚強姦生下孩子的十四五歲女孩也有一聽說女孩懷孕就消失不見不負責任 導演說這種窗口是真實存在的社會情況 爭議很大 但有些不解女主在這裡做義工只為尋找自己曾經放在這裡的孩子 這種行為按道理來說不被允許 但院長反而會幫她尋找
具备基础的人道主义视角,但对于如何避免议题的直陈、叙事的断裂、人物困境与解法的个例化戏剧化处理,导演所做的实在太少。若意图通过写实的社会派剧作剖析社会问题,单单依靠抖出猛料制造波澜未免太过取巧。以及,导演标志性的风土与民俗展示似乎仅起到点缀的装饰作用,甚至严重干扰着情境的构建。
片长也好、马国拍片有余裕拍出漂亮的画面也好,只要执行不佳,这所谓的凡世看着就让人煎熬。邻座日本阿姨先连连扶额,又问出「何これ」,是通过最直接的感受画出聚焦重要议题与剥削亲历者之间那暧昧的分界线,而这是有想法和好心的男导演可以再多揣摩的部分。好奇最应该看本片的马来男性会有什么想法,以及电影本身的命运是否就像片中被人手挡画面的《广岛之恋》,见不得。
亚洲式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