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原谅,爱与信任。
这是吕克贝松最新电影《星际特工》的主旨。
在这部电影中,来自缪星的珍珠人选择了原谅,他们没有向毁灭自己母星的地球人复仇,而是选择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走向重建家园的未来。
男女主角也选择了接纳自己的种族曾经毁灭另一个星球的罪恶,走向了弥补错误的未来。
尽管这错误太过巨大,珍珠人轻易的原谅似乎有点天真,男女主毫不担忧这错误有可能使人类被迫退出星际空间站,有可能使人类文明倒退一千年的事实,这也有些太过天真。
但正像导演吕克贝松在观影会后回答观众问题时所说:人类永远在天真与愤世嫉俗中摇摆,一个儿童会说,他去了天堂,一个成年人则会说,他死了。
如果可以选择,他愿意永远选择天真。
这或许就是如此重大问题轻易放过的原因:现实已经很沉重,请让我们在故事中天真一点,追从自己的心。
在电影中,也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邪恶无处不在,你管它是谁,为什么,重要的是消灭它。
这句话看起来也很有道理,但好笑的是,说出这句话的人,正是本片中最大的反派。
这句与珍珠人的“接纳理论”正相反的表达,之所以被导演摒弃,我想是因为,原谅是永恒的,但邪恶却是相对的。
在一目了然的黑色之外,还有许多邪恶,处于立场不同,观点就不同的灰色地带,没法一概而论。
而原谅,爱,信任这些元素,尽管看起来被说得太多,太滥。
但它们是人类美德中亘古不变的东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被重复多少次,也依然可以出现新的角度,给人们带来新的感动。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也在于内里丰富的科幻元素:身处另外维度的大市场,具有复制能力的转换兽,三千多种智慧生物共同生活的空间站,泡泡堪称惊艳的舞蹈表演。
这些无一不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感到莫大的享受。
还有那些明明在或危急或严肃情况中,也能让人爆笑的元素。
吕克贝松对于故事的处理,的确是一把好手。
但这部电影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关于主旨的处理太过随意。
尽管我们都知道,艺术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足够的戏剧性组成的。
但这戏剧性需要足够的冲突来进行铺垫,使其变得尽量的合理。
否则,就会陷入yy的陷阱中,使人感觉不真实。
这部电影欠缺的正是足够的冲突。
换句话说,天真的有些过了头。
万众一心奔向一个目标,在现实中我们欢迎,电影中就略显寡淡。
男女主角的恋爱,也像小孩子过家家,人设够了,感情上却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在最后部分,当面对原则与人性的冲突时,男主的妥协太过容易,如此重大的矛盾,没有表达出内心的挣扎,却像面对无理取闹的老婆时无奈的妥协:对对对,你说的都对。
如此处理,这俩人迟早离婚算。
还有那些令人或惊艳或爆笑的小支线,比如最初大市场争夺转化兽,比如男女主互相拯救的几个片段,单看都非常完美,但凑在一起,就有点太过了。
不是最完美的五官凑在一起,就一定是一张最完美的脸,有时候适当地取舍,会使节奏更为紧凑。
当然,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还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值得去影院仔细观摩。
最后补充一句:吴亦凡真是长了一张好脸。
吕大爷是让大家很有亲近感的导演。
碧海蓝天让无数文艺青年倾倒,Leon以情动人,第五元素脑洞大开,堪称90年代最棒的科幻片之一。
虽然今年的千星之城口碑扑街了,还是要到电影院捧场,看个特效也不错嘛,再差能差到哪?
而且欧洲人弄出来的科幻片总是比好莱坞流水线的科幻片看来了有趣味。
1、烂番茄的差评说剧情太散很中肯果然,和预期的差不多,电影故事非常的散,观影过程有点脱线,也有几处尿点。
可能是因为漫画的元素太多,吕大爷都想展现一番,这个无可厚非。
比如男主Sky Jet撞机之后,女主要去海里怪兽身上抓海蜇来找男主的位置,这样的段子单独拿出来是好看,就是和剧情主线脱线
女主被抓去做中餐,男主要去到太空艳舞吧找能变身的泡泡救女主,算是一报还一报,算是有哈蕾娜变身艳舞,但是剧情脱线2次,观众已经不知道男主要干嘛了。
2、特效满分前段大市场关于不同空间维度的处理非常有趣味性,也有一般科幻电影所没有技术深度,看起来妙趣横生。
六角怪兽的追逐戏看起来有种小幽默的愉悦
中段哈蕾娜的特效串舞挺养眼,想起了Michael Jackson-Black or White人脸变化,好看
各种太空追逐戏比星战好看千星之城设计的很赞,华丽3、白左价值观看不下去但是,故事,实在是乏味啊,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克里夫欧文的指挥官是没有“道德”的反派阴谋家问题是:这是打仗哎,人类损失了50万,还不能放个核武器?
珍珠人星球毁了也是没有办法的。
难道美军不要扔原子弹,要登陆冲绳后再打到日本本土吗?
男主女主两个白左就不乐意了,一定要抓指挥官,是个人正常思维都会按照指挥官的方式放核弹好吗?
哪里来的圣母婊编剧弄了这个一个结局,哥是地球人类,对于男主女主的圣母行为实在看不下去,你们俩小情侣杀外星人的时候也没有见手软嘛?
实在是看不下去,差点破了第一次看电影离场的记录总结,虽然特效好看,但是看到左白圣母们就心生厌恶,价值观不正的电影不看也罢!
很好看的科幻片啊,太空歌剧故事虽然老套,但有非常赞的代入感(年度最佳开场之一)和新奇的世界观设定,如RPG游戏那样的主线+支线任务,次时代脑洞冒险,让古典太空英雄主义换发生机,如第五元素那样,富有法式格调和趣味性,吕克贝松牛逼,这才是真正属于科幻+游戏迷的作品,维度追捕+蕾哈娜最 这部电影在北美票房并不好,有点可惜,有点像当年《第五元素》在好莱坞的待遇一样。
有些时候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价值,而且这样的作品,可能会有些观众不太喜欢,但作为科幻影迷和科幻游戏迷,对于这部的感受:就像当年看吕克·贝松的《第五元素》那样,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这部《星际特工:千星之城》,简直就是一款RPG游戏!
下面,就针对本片这个特殊性,效仿一下IGN,测评一下这款电(you)影(xi)!
开发组:欧罗巴工作室制作人:任性的老吕导演吕克·贝松,中国观众非常熟悉。
就个人看来,吕克·贝松是一位非常善于将商业与艺术结合到位的导演,他的作品中既有《地铁》《碧海蓝天》这样的偏文艺作品,也有《第五元素》《这个杀手不太冷》这样商业与文艺结合的作品。
而且这位非常懂得观众想看什么,很善于在自我/他人之间转化,诸如《第五元素》《碧海蓝天》《天使A》就是非常自我的电影,而编剧并监制的《玩命速递》《的士速递》《暴力街区》《飓风营救》又是那种纯粹的商业之作,为了迎合大众而来,而且又那么的恰到好处把握观众G点,这就是一位成功电影人的不俗之处,吕克·贝松这方面,我是服气的。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以下简称《星际特工》)算是吕克·贝松的自我之作,一部拥有宏大世界观的科幻电影,在如今很多大制作的“原创”科幻共同点就是票房惨败,可以举很多例子,《沙丘》《异星战场》《星际传奇》《遗落战境》。
虽然《星际特工》也是IP,改编自法国漫画小说,但原著都没听说过,非大众级IP故事,跟“原创”也差不多(倒是跟《沙丘》《异星战场》,故事都是上世纪的),片方想要投资这种电影,恐怕还要掂量掂量。
但吕克·贝松人家就是欧罗巴公司的老板啊,之前拍了几部电影都赚钱,比如《超体》,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自我”一回(另外要感谢中国投资方,要不是中方资金的加入,恐怕吕克·贝松够呛自己也不敢砸下2亿美金玩这个)。
游戏开场:代入感最重要为什么原创科幻很多票房不尽人意,就是因为观众代入感不佳,一个拥有原创世界观的作品,观众一开始就要各种熟悉全新的世界观和设定,一走神就看不懂了,这是最基础的原因,不迎合当下观众,所以一开始我还在担心,本片会犯《木星上行》那样的问题,后者演了半个多小时不知道什么意思。
但前面说了,划重点→“对大众审美的迎合”可是吕克·贝松的强项啊!
《星际特工》只用5分钟就把世界观搞定了,从1985年空间站对接握手的场景,一直到20XX年与外星人握手,直到电影故事发生的年代,从空间站到千星之城,几个镜头就搞定了世界观的塑造,这就是代入感。
本片的开场opening,可以说是今年最好的开场之一。
随后,又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对世界观进行填补,包括外星人的描述,有水下种族、有神经系统种族、有机械种族等等,还有千星之城的构成等等,都是放在故事中,浸入到情节之内的描述。
而有了开场的代入感,在随后的故事中,观众对整个世界观的更加深入了解。
单单是这一点,很多导演就无法做到。
因为很多作品将世界观描述与故事描述割裂(代表作《木星上行》)。
超凡任务:跨维度追捕而且说到代入感,吕克·贝松在前30分钟的故事中那是做到极致。
维度市场那段,描述在不同维度之间的切换比较复杂,但导演对这段的描述却是非常流畅。
不同维度画面之间的剪辑,用一个盒子的左右部分将横跨两个维度的追逐戏渲染的极为出色,这段追逐戏份堪称全片最好的段落,而且描述的言简意赅,通过电影的画面渲染和剪辑,我想就算不太了解科幻维度名词的观众,也能了解到其中所要营造的维度追捕。
再加上这段场面,是对世界观奇形怪状的外星生物进行首次呈现,总感觉这段内容,有点玩RPG游戏的感觉,比如《生化奇兵》《质量效应》,如《质量效应》那般超酷的科幻设定,如《生化奇兵》那样绚丽的复古元素。
这是如此相对繁琐的设定首次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喜欢玩游戏的朋友,对这样的场面一定不会陌生。
而且这段场面,让人想起了那款被取消开发的《掠食2》,我一直很想玩后者,没想到这片开场的追逐,让我似乎看到那款游戏的既视感,当年轰动一时的游戏CG宣传片,跟电影这段很像。
当然,度过了前30分钟惊艳的追逐戏,观众的兴趣已被调节至很高的水准,而后面则相对比较常规化了。
一个标准的太空歌剧故事。
简单任务:太空歌剧电影全长120分钟,一般而言这种描述宏大世界观的电影,编导们恨不得搞到3、4个小时的片长,才能讲清电影中的观点。
而本片效果最终呈现出来的就是打算深入描述科幻世界观却同时还不忘娱乐和商业的混合体。
电影究竟打算探索未来世界观,还是拍成一部娱乐大片,起码在我看来是比较稀里糊涂的。
但这里却是吕克贝松的特点,当年他搞《第五元素》的时候,土、气、水、火四大元素,混合一起可以产生出第五元素,那就是人类。
主题更加深邃,对生命的深度和感知的人性在电影里都有深入讨论,但表面上还是一部视觉五光十色的商业大片。
因此而言,吕克贝松这种习惯也许让很多观众很难适应,《第五元素》当时也是很多争议,被认为是不伦不类(当年北美票房也不过6000万而已),当你打算静下心来探讨一个高概念的科幻,却发现在大量动作场面、视觉效果中很难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第五元素》深化主题的地方在于开场和结尾,《星际特工》也是一样,开场的对缪星人的展示,还有结尾部分人文的关怀,是电影的主题,其余部分就是大量商业元素的包装。
而充斥在其中的,就是吕克·贝松个人的趣味化元素,电影宏大而复杂的世界观下,主线故事非常简单,而容纳于简单故事之中的,就是各种支线情节对世界观呈现的补完。
这也是本片第二个像RPG游戏的地方——支线任务。
支线任务:趣味打副本就像做任务、打副本一样,电影中戴德恩和迪瓦伊两位年轻的特工小白,为了完成终极任务,不得不参与到一些与主线看似毫无关系的任务之中,也就是说虽然吕克·贝松在宏观把控上,将世界观塑造融入到故事线中,这一点难得可贵,但故事本身却与主题是割裂的。
可以说这是电影的问题,但话又说回来,这些看似与主线故事毫无关系的支线任务,却是电影最好看的地方。
从开场维度追逐,到女主角水下探险“太岁头上动水母”、 男主角外星“农贸市场”里寻找魅惑者偶遇蕾哈娜,再到那场妙趣横生的婚礼吃饭戏份,这些部分非常生动有趣,不仅呈现各自任务的特点,有的紧张激烈、有的充满诱惑,有的妙趣横生,实在令人非常享受这些支线任务,而支线任务与主线情节,整体就是对电影世界观构架的补完。
这就是吕克·贝松“自我”方面的展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肆意畅想的故事。
回想《第五元素》,不也是这样吗?
同样简单的故事,期间夹杂着司机逃亡任务、宇宙豪华旅行团任务、还有那段惊艳的“打架”歌剧。
这么多年观众能够回忆起来的就是这些情节,而电影的主线故事反倒有些模糊了。
《星际特工》也是一样,支线情节非常好看,故事主线则相对一般。
整个电影,充斥着法国电影那种诙谐、浪漫、追求趣味性的调调,还有吕克·贝松的脑洞。
从这一点来说,《星际特工》绝不是什么经典之作,但一定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英雄成长:古典太空英雄主义那么话又说回来,电影的主线任务很弱吗?
也不是,只是相对不太突出而已,因为电影主线比较老套,乃是典型的古典太空英雄主义。
太空英雄主义的模板其实就是来自于《异星战场》,当然不是2012年那部科幻电影,而是该片的原著,埃德加·赖斯·巴勒斯(也是《人猿泰山》的作者)创作的同名科幻系列小说,这位也是大名鼎鼎的系列的作者,他一共创作了11部“火星”系列冒险故事,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约翰·卡特的火星冒险之旅展开。
《异星战场》影响了很多电影,就连打造出《星球大战》与《阿凡达》的乔治·卢卡斯和詹姆斯·卡梅隆都曾表示,自己深受这套小说的影响。
并且在好莱坞上世纪科幻电影的黄金年代,一大批以拓荒英雄为主题的太空歌剧电影接连问世,包括《太空英雌芭芭拉》、《最后的星空战士》、《宇宙奇趣录》甚至动画片《宇宙巨人希曼》,就连著名《星球大战》中,天行者卢克的形象不正是约翰·卡特的化身吗?
如今这类作品早已江河日下,新世纪后随着迪士尼动画片《星银岛》的票房失利,2012年的电影版《异星战场》票房同样惨败,随后《木星上行》更是口碑与票房双扑街,当观众认为太空英雄几乎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星际特工》来了。
“小绿魔”戴德恩饰演的主角就是典型太空歌剧的古典太空英雄的化身,其形象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科幻片中非常常见,太空罗宾汉。
而且还有美女作陪,结尾之处坐拥美女,像极了007为首的那种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无奈古典太空英雄如今看来显得有些老套,但电影本身也是改编自上世纪60-70年代的漫画小说,这个设定是变不了,所以当观众吐槽电影的主角设定有些偏弱之时,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原版故事就是那样。
但之所以电影的观感上没有沦为如《异星战场》《木星上行》那样令人味同嚼蜡的老套,就是因为本片这些五光十色、新奇而有趣的支线任务,以及容纳于其中的趣味设定和快节奏故事,救了这部电影。
跟《第五元素》一样,《星际特工》凭借这些有趣支线任务,对主线任务进行补完,不但丰富了世界观,而且提升了观感,这就是我佩服吕克·贝松的一点,能用丰富的情节渲染和视觉元素,让这个古老的太空英雄电影,重新焕发活力,就这么简单。
游戏评测整体《星际特工》的观感是非常奇特且新奇的,诸如俺这样的科幻+游戏迷是很喜欢这样的电影。
奇特的世界观设定,如RPG游戏那样的主/支线任务设定,一场脑洞大开的想象力冒险,就像《第五元素》那样,多年之后,电影的故事基本会被淡忘,但一定会记得其中那几段非常有趣的情节。
(首发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
拍过《这个杀手不太冷》和《第五元素》等佳片和若干烂片的号称一辈子只拍十部电影的大话王吕克贝松的《星际特工》,比想象中要有趣的多,视觉盛宴加幽默风趣。
但该片可能票房最终达不到《战狼2》的五分之一,道理很简单,好莱坞大片是一二线城市文艺青年的心头好,但是对于不会说英语也更闭塞的三四线小镇青年来说,更接地气的国产片才是心头好。
在中国,一部电影如果要成为现象级爆款,必须要能下沉到三四线城市,能够迎合小镇青年。
而这是天马行空,不接地气的好莱坞目前很难做到的。
故事设定在28世纪,人类发现了如何进行时空旅行。
Valerian(戴恩·德哈恩 Dane DeHaan 饰)和Laureline(卡拉·迪瓦伊 Cara Delevingne 饰)是“时空服务”的特工,负责保护地球帝国的行星。
他们像往常一样执行着星际任务,但在执行一次任务时,他们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而他们也被卷入其中,越陷越深……电影海报真丑
出乎意料的好看。
没有想到吕克·贝松居然能把他在五十年前看过的一部科幻漫画,改编为画面如此瑰丽、绚烂的经典复古科幻巨作。
老吕说自己从10岁开始就成为了《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原版漫画的死忠粉,这话我信,这片子看上去确实像真爱粉拍出来的东西。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可能是近期院线片中,特效与色彩结合得最赏心悦目、最能展现未来世界勃勃生机的奇观电影。
吕克·贝松自己说,当他看到《阿凡达》之后,他才觉得电影特效行业的发展达到了展现《星际特工》奇幻世界的水平。
趁着《阿凡达2》上映的遥遥无期,老吕抽空请来《阿凡达》原班特效团队全面掌控《星际特工》的视觉效果制作,其中名头最为响亮的3家公司都是好莱坞特效行业的顶尖玩家:负责《环太平洋》特效设计的育碧软件旗下的加拿大Hybride Technologies公司;《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创建的美国工业光魔公司;《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创建的新西兰威塔数码公司。
《星际特工》最体现视效奇观的场景有两个:珍珠星球的碧海蓝天,以及搭载地球游客的飞船在大市场中光速穿梭。
片子里这些长得很像白种阿凡达的珍珠人,他们的星球实在太美腻,作为沙滩海景房爱好者的我,看到片中栖贝壳而居的珍珠人怎能不心动和羡慕。
3D效果加持下的外星大裂谷的景深层次感,大市场商店里的各色霓虹灯所带来的炫目感都是非常好的观影体验。
片中无知且好奇的人类只有佩戴了特制眼镜,才能看到大市场里琳琅满目的一切,这个设定确实很有前瞻性,早在上世纪中期,《星际特工》的作者就已经指出,VR将是人类的未来。
说到“前瞻性”就不得不提科幻题材艺术作品的世界观。
自从科幻题材首次在小说这种体裁中出现,科幻故事里的人类对待未知外太空的态度一直在左右两个阵营之间摇摆:一会儿把外太空看作是人类开疆拓土发展旅游业实现“和平崛起”“宇宙大同”的基地,一会儿又把外太空看作威胁,认为外太空生物是有可能甚至意图毁灭人类的未知力量。
《星际特工》让我想起了美国经典科幻电视剧《迷离时空》(The Twilight Zone),这两部作品都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对于宇宙飞船和外星系的设计很相似,二者也都属于左右两大意识形态阵营的中间派,不同于近几年科幻片倾向于采用的冷色系和宣扬外太空未知力量的黑科幻路线,《星际特工》在视听上弱化了宇宙空间的厚重感和压迫感,取而代之的是突出了外星生活的轻松愉悦,《星际特工》影片本身就像一个大市场,将观众带到一个从没去过的旅游胜地,各色奇珍异宝人头攒动应有尽有。
《星际特工》最核心的故事发生地是一个叫做阿尔法城的星球。
和戈达尔的经典科幻片《阿尔法城》一样,“阿尔法城”这个地理概念成为了对人类社会的高度乌托邦化的概括,这里有上百万个不同星球的不同种族和平共处,彼此交换知识和文化。
人类和身为外星种族的珍珠人为了全面和解而共同努力,消除极端分子和偏激意见。
这是一种超越了现代商业社会财富物质信息交换的概念设定,体现了人类社会各民族彻底消除偏见、实现高度融合的理想,若要实现这个超前的理想,在现实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影片中段蕾哈娜上演美艳性感变装热舞,戏份不多,非常圈粉,蕾哈娜和3个舞替共同完成拍摄,拍摄周期6天,又花了2年才完成变装热舞片段的全部视效制作。
为了神迷目眩的大市场,为了沙滩海景房,为了蕾哈娜的变装秀,不要犹豫,IMAX+杜比才是打开《星际特工:千星之城》的正确姿势。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虽然这部片上映之后口碑一般,但是我在家中看完这部电影还是挺喜欢的。
主要原因如下:开头从70年代的人类空间站开始,先有中国人,以及其他国家人通过对接,将空间站变大。
慢慢空间站还对接了越来越多的外星飞船,从而在几百年间形成了如同繁华城市般规模的千星之城,这段太空镜头描写太唯美了。
第二,影片第一个场景,在一个不同维度的大市场内游玩、闲逛、追逐和交易,也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想象。
第三,描写缪星唯美的家园海天一色的场景,想象力也不错。
但是,本片最大的缺点,我到不觉得是故事。
故事虽然简单,但好歹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是男女主角颜值不错,却连观众也看得出两人完全没有火花,却一直到晚如同欢喜冤家一般,实在让人感觉有些尴尬。
文/梦里诗书吕克·贝松那极具想象力的天马行空,在《星际特工:千星之城》里与特效的糅合确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种种充满了创意的科幻之笔,让人不由得叹服于导演的脑洞,但遗憾的是这种充满魅力的太空奇想却并没能与剧情真正的结合起来,在那夺目的千星背后是其情难掩的苍白空洞。
作为一部用视觉效果来征服观众的电影,《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无疑是合格的,从水天一色的绝美星球到必须佩戴眼镜才能得以一窥的大市集,从形态各异的外星生物到对整个星际世界的构筑等等,吕克·贝松在这部电影中,可谓尽显着他那完全没有随着年龄而衰退的创作天赋,而这种天赋在如今能以假乱真的电影特效下,确让人更为触手可及的走进了这位大师所打造的光影之梦,感叹着那令人惊艳的电影美学。
不知是否正是碍于这位导演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去构建这个星际世界的体系之上,《千星之城》自身的故事是与这个异常丰富的宇宙体系是完全不相匹配的,散乱而匮乏节奏掌控的叙事,使这个本自特工冒险的故事完全无从去吸引人的瞩目,而电影自身也并没有什么能让人值得赞许的转折可言,一个正义必胜的千年老梗,使这部电影俨然无法从剧情上让人提及何般兴趣。
除了剧情的老套外,电影另一个问题便是对主人公欠缺情感铺垫和人物塑造,在男女主身上,几乎让人看不到什么情感可言,主人公对于正义的追寻更像是电影所赋予其的一个机械命题,并不夸张的说男女主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会产生爱情,他们的结局会怎样,已经在这部电影中变的无足轻重了,至于这部电影中的吴亦凡更只是成为了一个花瓶,不过这样的定位对他来说倒也是合适的。
看罢此作,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吕克•贝松的处女作《最后决战》,这同样也是一部科幻电影,但那时的吕克•贝松却并没有何般名气,倚靠微薄的资金却仍旧拍出了那想象和深度兼具的作品,但今日的他,虽然想象依旧,却早已没有了在一部电影中攫取深度的力量。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梦里君的微信公众号
屎一样的想象力:1几乎所有外星种族都是基于人类身体结构的四肢五官,这种上个世纪星球大战水平的人设居然会出现在一部2017年的科幻片里。
2.拥有时间旅行和维度转换技术的人类,居然还是使用21世纪的动能武器自动步枪和车载机枪,就好比去给地外行星宇航员配备弓箭和石矛防身。
3.设定无比炫酷存在另一个维度的大市场,明显看得出只是加大版的人类大型集市,跟印度贫民窟+香港九龙寨集合体没两样。
4.号称有一百万家商店的大集市,守卫安保居然只是几个瞭望塔上同样用着21世纪水平动能武器的人类四肢结构的“外星人”。
5.同上,有空间航行能力的人类飞船,居然用的还是20世纪水平的电路板+各色胶皮电线,我的天吕克贝松你的想象力真的是负向想象。
6.外星球上的遗迹居然也有蜘蛛网,吕克贝松想不到别的方式来表达陈旧感吗?
人设崩溃:1.导演想套用烂大街的永远游刃有余+漫不经心,枪林弹雨中还能调笑自如的精英特工人设,却又安排了一段执行任务之前忘看备忘录的桥段,恕我直言也许只有吕克贝松这种智力障碍才会觉得给精英特工人设安排这种桥段符合逻辑,更可笑的是之后的情节中根本没有任何跟这个“任务备忘录”桥段有关的情节,这一小段除了让人设开始崩塌之外感觉不到任何作用。
2.开头给出花花公子的主角人设,这没什么问题,很多电影都是如此开场。
但到后来任务执行完,接应他们的小队全军覆没,男女主角丝毫没有心痛的意思,上船后抱怨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我裙子被弄破了”,连回头看一眼做个哪怕只是惋惜的表情都没有,随后跟指挥官的联系是满脸轻松的“玩得很开心”,刚才为了掩护自己撤退而牺牲的小队完全当个屁放完就忘。
吕克贝松心中的精英特工人设都是这种冷血无情永远不分场合的轻松调笑?这种剧情安排真的不会让人设崩溃?
吕克贝松团队号称为3000多个外星种族设计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然而很明显不过是把人类的四肢+五官的身体结构翻来覆去各种变形和换皮,或是从各个人类民族地区的建筑文化风格取材变形而已。
说句不吹比的话,我上我也行,我还能设计得更有想象力更好。
目前只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只看出屎一样的上个世纪的想象力,永远不正经没身手没脑子没感情的弱智冷血花心男主,还有明显的作为科幻电影并不合格的CG效果。
吕克贝松也许应该多看看1990年以后的科幻小说,看看2000以后的科幻电影,不过他最好还是退休吧。
1.影片本身质量三星差不多了,前面很精彩后期不痛不痒的略烂尾,但冲着绚丽的场设还有几位主演就想再加一星2.很喜欢开篇展现太空发展的那段握手镜头,先是中美再是英法俄印(大概?
)等大国,然后是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入,最后跨越种族……这种共同探索星辰大海的感觉真是很棒了;还有05年(大概……?
)的圆环型旋转的飞行器是致敬《2001太空漫游的吧》【貌似好多太空题材的电影导演都喜欢致敬这部诶,毕竟开山鼻祖】3.戴涵涵褪去了小绿魔的邪性,不过还是自带同样的惹人怜体质,总觉得Cara看向他的眼神有时带着母爱一样hhhhhhhhhhh虽然他的小身板儿跟超模出身的Cara差不多,脱衣也像白斩鸡,腹肌基本独一块,but who tm care啊,当他最后拿起珍珠向Cara求婚的时候谁都要醉死了吧4.至于Cara,她从超模转型到演员真是太明智了,开头穿一身黑色比基尼和戴涵涵调情的时候肉体美好得让人眩晕,绝对是欧美姬圈杠把子青年组里面的实力派了!!!!
且那段动作戏真是流畅,不分上下的角力太有张力了;Cara的眉毛眼睛辨识度超高,且头小比例好,太适合大银幕了;带上水母帽子的时候那段戏还不错的,远超一般花瓶了。
她可能全程80%的时间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吧,真·形象诠释了"超模批件麻袋都好看"这句真理。
5.还有日婆!!!!!!!!!
为她疯狂打call为她弯成蚊香!!!!!!!!
全片最佳!!!!!!
看这片之前我对其江湖名号"黎超模"还没有一个清楚的感知,但看了之后心服口服只想说日婆就是高级魅惑性感本人了!!!!!
那段制服秀直看得我心率直飚,即使没露脸的片段声音也灵动die!!!!!!
自伊丽莎白·泰勒之后,日婆是我见过的把埃及艳后装驾驭得最好的人,气质为王。
戴涵涵在她死时说的"你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完全就是形容的日婆本人。
6.至于nili凡凡在这部片里的定位让我莫名联想到了沙僧233,说的最多的台词大概就是"Yes, sir"了,全程基本都在打报告。
highlight大概就在最后拆弹那儿了【其实这个角色对演技没什么要求,这样反而最后观感还好】扯个闲话,nili凡的硬件条件还算很不错的了,185+的身高和头身比在流量中绝对算一骑绝尘了,结果当他站在戴涵涵和Cara的身后时我发现Cara和戴涵涵的头竟然还要比他小一圈……种族优势真是没办法了;不过nili凡在这片儿里脸略圆诶,大银幕真是一点点瑕疵都能全部放大……(看他freestyle的截图状态就好多了,大概当时剧组的伙食很不错吧)7.但这片儿的剧情真挺禁不起推敲的,一直搞不懂commander当年打败仗死伤无数了为什么就非得炸了那颗星球?
这点儿不令人信服就让后来捣乱使坏的行为更战不住脚了,反派立不起来整部片儿的剧情欠缺就挺大的。
8.看的时候真是觉得旒星国王太圣母了,全族基本被灭+女儿被杀都能原谅,大概衣食不愁+珍珠多得用不完心态也会好很多?
9.片尾曲超棒,演唱者声线和日婆好像,没找日婆唱大概是因为……她太贵?
10.看过一个分析是美苏太空竞赛结束后,太空探索发现的脚步慢了下来,其影响表现在电影作品中就是像上世纪那样宏大的太空歌剧题材影片减少,故事冲突设置越来越集中在地球上了【连神域阿斯加德的雷神和洛基撕(lian)逼(ai)都要跑地球来】而最近的星际迷航和星球大战也是上世纪的系列电影的续集|前传|重启了,全新开启的比较成功的影片印象里就是银河护卫队了。
(不过银卫的故事完成度比本片还是高不少)所以现在吕克贝松现在还拍太空歌剧、有"向外看"的探索欲就让人感觉特别难能可贵了。
这种诚意也让故事性不足的影片的可看性足够高。
忍不了了!这个条目是Legally Blonde: The Musical,是根据第一部电影排的歌舞剧好吧。编排很好的,表演设计都很到位。你看过了不喜欢没关系,但是压根没看过的就给差评说不过去了吧!
傻白甜剧情,超爱学长
好励志呀
哈哈哈哈哈哈哈gay or European太经典了
原来觉得很励志。
This musical really sprinted, jumped hoops, and back flipped, so other musical adaptions of movies can wALK. Love this and love the og movie all the same 💗
说实话不是很好,但是够搞....瘫http://www.dailymotion.com/user/l3g4llybl0nd3/1
11点看到2点 中间伴随无数次别人的尖叫和自己的偷笑 都没有最后走出剧场 三个美国妞儿互相拥搂着边跑边跳边唱边笑来得猛烈 最清楚的内句是we are not drunk; we are just happy. 内一刻觉得去你妹的矜持 这样多好
歌舞还是不错,尤其是法庭上那段。但是总感觉主角太欠火候了,气场不足,完全被配角的光芒压住了!
“Some giris fight hard, some face the trial. Some giris were just meant to smile.”
怎麼有兩個。。。
还是更喜欢电影
喜欢美女 绝不是因为喜欢法律
听过伦敦版赶紧过来打分,百老汇原版十分满分不解释啊
20180110保利剧院哈哈哈
傻!白!甜!但我好喜欢!being true to yourself never goes out of style!
现场感很不错,演员唱跳都很卖力,有了电影的背景,很容易让人投入进去。但是女主实在是有点。。。肥!
CCTV呀
..太二了...
当年比较喜欢的欧美青春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