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安德森的新作《小行星城》,将舞台戏剧和荧幕电影有机结合,去故事化的手法使影片处于一种意识流的状态。
与传统电影相比,《小行星城》更像是一场有趣的实验。
社会精英齐聚沙漠小镇庆祝天文大会、外星人降临、政府封锁小镇、所有人被隔离……这个题材其实很容易拍出悬疑、Drama的感觉,但是韦斯·安德森选择了去故事化,并将戏剧和电影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戏中戏中戏”。
这钟嵌套式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戏剧:《小行星城》的台前幕后。
戏剧舞台和电影场景交叉出现,黑白和艳丽的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起来非常新颖。
但同时也有缺点:观众刚刚沉浸到电影情节中,就被拽回幕后,造成一种抽离感。
另外,刻意弱化剧情导致故事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和前进方向,加上演员们平淡的表演,使原本可以非常精彩的剧情发展和有趣的设定通通失去了吸引力,于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只剩下精美的外壳:对称构图、马卡龙配色和强大的卡司阵容(安德森三板斧)。
为什么安德森要让影片看起来这么平淡甚至乏味?
他究竟想表达什么?
影片结尾给出了答案: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电影结束意味着梦醒。
但人生不是电影,既然未曾“入眠”,又何谈“醒来”呢?
生活不会有那么多巧合、离奇的情节,也不会给你一个清晰的答案或者明确的意义。
无论经历了什么挫折,你能做的只有和片中的角色们一样:收拾好行李,坐上车,继续前行,直至生命的终点。
虽然我更中意《月升王国》那种真人版童话故事,但同时也非常欣赏韦斯·安德森对电影、戏剧艺术的不断探索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即使这种探索未必很成功。
在这个信息爆炸、急功近利的时代,还有人能静下心来做这种事情,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伟大的行为。
模仿韦斯安德森生成影像、“韦氏美学”四个字反复被提起、可复制的滤镜、配乐,高度的重复逐渐变成了一种审美疲劳……最近感觉韦斯安德森已经进入下一个level了
从上一部法兰西特派就能感觉到,韦斯安德森一方面在延续自己的美学,推向极致每一个镜头都很“刻意”,这种“刻意”放在电影里来看并不突兀,反而可以不断回放解析;另一方面,在故事的呈现上,也在不断尝试新的形式剥离出美学的层面,电影的叙事呈现了一场“戏中戏”,观众和演员一起在戏剧中不断跳进跳出韦斯安德森也在逐渐在文本上寻找自己的风格,偏离“讲故事”的任务,更像不注重叙事的文学作品从《小行星城》上就体现在语速很快、专业术语连篇You can’t wake up,if you don’t fall asleep.外界荒诞,内心混乱剧里剧外,这都是我们的生存现状“为什么不问问外星人关于宇宙的奥秘之类的呢?
”“难道在宇宙的荒野太不应该存在某种答案吗”男主角离开拍摄现场,撕下道具胡子,带着自身或是角色自身的自我怀疑,想要知道the meaning of life“我还是不知道怎么演”“不重要,继续演就行了”继续演,继续带着一头雾水演下去继续在迷雾中走下去继续在梦中睡去早晚有一天会醒来的
7.5. 对称构图,糖果色系,舞台剧式的超现实置景,deadpan humour,早熟的孩子,孩子气的大人。
除此之外,是什么定义了韦斯安德斯电影的特质呢?
他使用camera pan作为他的冷笑话抖包袱的方式,或是缓缓转向一个visual punch line,或是快速的在连珠炮般甩出荒诞对话的两方间pan来pan去制造那种喜剧的节奏感,一如科恩兄弟剪辑对话正反打的方式。
镜头移动在这里就像脱口秀演员delivery的节奏感,或者搞笑漫画家画分镜的方式。
韦斯的电影里没有圆滑的人,没有人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每个人互动起来都带着一点可爱的尴尬,但也仅仅止于此了:他们并不会如真实世界的人一样跳脱出这一层,在意识里反刍这份尴尬,为了自己的尴尬而羞愧,进而变得更加尴尬。
少了这层超我的规训,他的人物尴尬的反而自然不做作,古怪而可爱。
这种无处不在的尴尬有点类似兰斯莫斯宇宙的角色,但来的远为童趣和温暖。
当他的角色对话的时候,即使他们面对着彼此,也有一种游离而悬浮的东西,让他们对话更近乎于独白,或者某种告解。
韦斯的角色,不管胸中暗流涌动也好,一潭死水也好,他们能表现在表面上的情感都被限制在一个极其狭窄的波段里,游移,克制,与其说是冷漠,倒不如说是放空,即使是最亲密的人,行为上的表现也只会止于一个敷衍了事的尴尬拥抱,这种poker face也构成了他几乎全部冷笑话的来源。
他们往往处于荒诞的境遇,做荒诞的事,但并不自知,不像那些讽刺喜剧里就坡下驴装疯卖傻的角色,他们荒诞的十分真诚,而在荒诞中不自知也正是荒诞的全部意义。
妈妈的骨灰盒上的园型盖子上写着Ashes(1 of 3),像是小时候那些一部片子要分三个碟装的VCD盒子,就算放到地狱笑话吧高低也得是个置顶帖子。
取陨石做存档的社畜外星人眼神小心翼翼的,让人想起Bowie的歌词,“There's a starman waiting in the sky/ He'd like to come and meet us/ But he thinks he'd blow our minds…”TS艾略特说:“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not with a bang, but a whimper.” 我怀疑这也是人们应对外星人的方式,如果有一天外星人真的降临的话,也不会是外星人狂热的吹哨者们设想的那种整体的,剧烈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形态的转变,而大概更会像本片一样,成为男主和斯嘉丽边发呆边对话时半心半意的谈资。
毕竟,外星人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最后引用一句云淡风轻的写存在不可承受之轻的quote:"What's the point of committing suicide when there's nothing left to escape?""Maybe that was the problem all along."
安德森把平移镜头算是玩到极致了。
我一直喜欢在天才一族结尾附近消防车的那个非常长的平移镜头,而在这部里面安德森把这个镜头玩到了极致。
最明显的就是从第一层戏中的部分平移到男主找导演,再平移到他和被删掉的女演员对话。
整部电影非常美,显得粗制滥造的沙漠更体现了整部片子的戏谑性。
我觉得整部电影是在尝试消解生活的意义性,想自杀的导演与戏中戏中戏中想自杀的角色,包括戏中戏里的男主,他们仿佛都丧失生活的某种意义,但我相信这部片子用非常童趣,非常有想象力的方式去消解了这种意义性。
或许生活就应该像那五个牛仔一样,像那些说唱歌就唱起歌的孩子一样,不需要关心什么宇宙,不需要接那超长的龙,不需要挨个讲解行星的构造,而只需要唱歌,跳舞。
整个片子最常出现的就是不知道。
为什么要把自己手给烫了,不知道。
为什么要成天挑战这挑战那,不知道。
为什么外星人来拿了陨石块又还了回来,不知道。
为什么要把妈妈埋在沙漠里一颗不知名仙人掌的边上,亦是不知道。
我觉得安德森在用一种很童趣的方式去消解生活的意义性,去消解做什么的目的性。
我记得有个很讽刺的镜头是那些家长在高谈阔论着什么宇宙相关的内容,而另一个人把贩卖机修好了。
安德森全片都在不断散发着他的冷幽默,从开篇那个由于规划错误永远不会开发的匝道或许就可以开始了,一直持续到结尾那只跟着音乐跳舞的鸟,这或许才是安德森最宝藏的地方吧。
不睡去就永远无法醒来。
永远清醒就永远无法醒来,这话很值得深思,似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挖苦那些凡事都异常精准的人们,不相信妈妈变成了星星,结果时间最多就只能是创可贴了。
去挖苦那临时作战方针总是想弄明白外星人想干什么。
或许这也是本片想说的,我们不一定为了什么而做什么,而人生也不必全然是清醒。
结尾他们把妈妈的骨灰真的葬在了那颗仙人掌旁可能也是说明了清醒的让位。
当然整部片子还以一种很有趣的方式去展现了疫情封控,以及奇怪的拷问。
在那场大家都开始造反封控的那场戏,镜头跟着男主逃离了现场,我觉得这可能才是导演对疫情的态度吧。
当然就像片中呈现的一样,我们现在和片中那个虚拟的世界一样都在面对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或许唯有这种无意义才能消解这种不确定吧。
同时整部片子还在体现着我们生活还在继续,警察与飞车党的枪战还在继续,实验的蘑菇云还在继续。
同时还有个有趣的小点是,在时不时枪战的背景下,没有人质疑自己的安全,但是外星人只是来蹑手蹑脚地拿了个陨石,大家就开始担心着自己安危了。
整部片子非常令人舒适,安德森在进行一场实验,一场让观众做同一个梦的实验,而这场实验非常美丽且舒适。
2024-6-17看
形而下。
这是我看过的韦斯安德森电影中最漂亮的也是最糟糕的,看得我满头问号,看得我昏昏欲睡,看得我胡思乱想。
安德森的电影以其独有的形式而闻名于世,甚至这种风格都可以冠以安德森之名,这部电影更是将形式主义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融入戏剧舞台设计和大量“文学性”对白,各种华丽的精心设计的重重外壳包裹下的是一个荒诞的空洞的小故事。
任何叙事都需要核心,任何故事中的人物都需要动机,缺乏核心的故事是脱离内容的形式,这不是先锋的实验而是孤独地走向虚无。
20年以后,会有人记得这部不正经的电影。
之所以,因为它是电影史上一次不正经的尝试。
哪怕他并不成功,也正是因为他并不成功,才更加彰显了这次试探的价值和勇气。
非常安德森。
也只有安德森能拍出这样。
像话剧一般唯美的。
电影也只有安德森有这样的号召力。
这都是一群什么样的老戏骨?
阿甘汤姆汉克斯。
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
绿巨人爱德华诺顿。
西部世界的杰弗里怀特。
绝命毒师布莱恩。
还有那个阿德里安布罗迪。
这一群人竟然不是为了一个好莱坞的商业大片?
紧紧聚集在小行星城里。
说是一座城,其实是一个破落的村庄。
没有炫酷的特效。
也没有刺激的剧情。
甚至没有激扬的音乐。
是的,这是一部没有背景音乐的电影。
用角色的肉身的演绎和平实的语言撑起了。
故事的起承转合。
这一套人马好像刚刚从。
布达佩斯大饭店里赶来。
我说怎么这么眼熟?
也是这群人追随着安德森。
表面上是凌乱的黑白两条叙事线。
骨子里却是被年龄催眠的生命在淡雅而诗意的流淌。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我只看过《布达佩斯大饭店》,印象极其深刻。
这次《小行星城》又再次体验到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
三幕式舞台剧+戏中戏的结构,充满对称性和戏剧感的镜头移动,如糖果色一般的高饱和滤镜,从舞台切换到幕后时会变到方形画幅的黑白画面,华丽目眩的台词,整体无序、荒诞、琐碎的剧情。
极具艺术感,但又云里雾里。
整个故事就仿佛第二幕的幕间,爱德华诺顿饰演的编剧对演员们说的那样,他希望演员们无意识地进入梦境一般地即兴表演,故事不需要考虑逻辑,行事动机不需要纠结,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并不知道,就这样演下去就好,颇有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寓意感。
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肯定觉得自己看这电影纯粹浪费时间。
尽管本片的卡司阵容可谓是大牌云集,在商业和话题度上有着天然的基础,但全片抛弃叙事性后的古怪和荒诞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使其注定小众。
其对于“生活中的变故不可预知,所以无需尝试去理解,只要继续下去就好”的主题也确实过于缥缈。
对于那个演到一半实在忍不住跑到后场去问导演这个角色为什么要这么演的演员来说,得到一个颇具禅意的哲理答案或许确实充满启发。
但对于看这场舞台剧的观众来说,唯有感到自己完全被排除在外,无法从这场表演得到任何反馈。
电影本身就如同电影里这场戏剧一样,本就是编剧和导演的一场实验性质的行为艺术,观众并没有被纳入考虑的范畴。
【4星】
1、形式比较新颖的电影,也是一部讲述如何拍摄电影的电影,不过更多聚焦于剧本的写作,以及幕后的导演、制作、每一个小节2、画面一直是亮棕色的,非常阳光、明亮,给人乐观、心情好的感觉。
看标签有“喜剧”,有看出来一点,但不是很明显03、这里面有很多种类人,有喜欢打赌来引起别人注意的人(他从楼顶跳下来,就因为他和下面的一堆人打赌);有喜欢拍照📸的战地记者,他喜欢那个美女演员;有喜欢虐桥段的女演员;有军队长官,否认一切事实,封锁消息;有一堆天才,用仪器发明了各种东西,还可以把美国的星条旗投影到月亮上,他们还玩永远不会结束的名字接龙4、画面很好看,画面精美,这可能是这电影的特色和长处,短处是剧情没啥意思,非常松散,像散文一样,这电影用作沙漠旅游的宣传PPT还比较好,用来看有点无聊
分镜分画面
美国军队
黑白电影
墙上画框动图
层层嵌套,一大一小
镜子反射刷牙,聚焦
外星人👽来后,政府组织勘察
小行星城,亮黄色格调
《小行星城》无疑是韦斯·安德森对电影媒介再一次的“自我指涉”,三幕剧结构的戏中戏被韦斯·安德森由惯用的平移镜头进行了扁平化处理,其中堆砌的、韦斯·安德森式的色彩、元素和人物(《月升王国》中古灵精怪的孩童、《天才一族》中天才但孤独的青少年以及《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那些沉郁的成年人)——被限定在扁平的对称画面中。
而在“形式”的狂欢之下,《小行星城》似乎缺失了底层的“内容”:冷战的背景、反乌托邦的环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第三类接触的疑云被全部嵌套进与世隔绝的沙漠小城,却没有安排与之匹配的故事情节。
碎片化的故事情节沦为了“形式”的附庸,这样无主题、无中心的叙事逻辑让“形式”也变得无趣。
甚至在炽热的阳光下,那一个个剧场演员仿佛只是被戏剧导演和作者催眠的表演机器,他们失去了自身充沛的情感,机械地说着被编排的台词、做着被编排地动作,直到在失去色彩的剧场外醒来,却并没有逃出剧场外被设计成同样扁平的对称画面。
所有这些无感情的“内容”,穿过戏中戏的第四面墙,又经由银幕到达观众的眼睛——或许观众的眼睛可以看到韦斯·安德森精心制作的“形式”,可无感情的“内容”再也无法抵达观众的内心。
2023美国剧情片《小行星城》,全球累计票房4594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6.8,IMDb评分6.8。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看腻了、看吐了,千篇一律的横平竖直、对称构图、平移镜头,多年前初看时觉得很独特、挺另类,部部都如此就审批疲劳了。
难道是导演江郎才尽、黔驴技穷、只会如此吗?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是传统的剧情模式,故事性不强,娱乐性不强,虽然有喜剧元素但笑不出来。
本片正是如此,我几乎是在木然的情绪下勉强支撑看完全片。
本片的色彩运用非常累眼睛,像是马克龙风格却不如马卡龙养眼,颜色风格令人难受,我不认为这种配色是值得称赞的配色,电影不止是导演的作品,最重要是要让观众喜闻乐见,观众不喜欢,电影体现的风格再另类再独特也是枉然。
本片可谓众星云集,卡司阵容强大,众多一线男星担当配角,韦斯·安德森的号召力真的强,似乎只要能在韦斯·安德森电影里露脸就行,角色是次要的。
影片反倒是主角不出名,一众配角全是明星,甘当绿叶。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看够了,不想再看他的未来作品了。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虽然众星云集,但是光有明星助阵是没有的,电影看的是故事,体验的是情感,光有炫技的镜头运用和众星云集的卡司是远远不够的。
我好久都没用快进模式看电影了,上一次快进看电影是看《记忆》。
《小行星城》的前半段我勉强支撑,后半段实在觉得没意思,1.25倍快进一直看完。
我倒不能说本片不好,只能说不是我的菜。
我只想说院长真该死啊,结尾身世曝光的时候,我是真的期待主角上去铲他俩耳屎。这人往大了说为了全人类,往小了说就是一己私欲,这种拿别人做实验的事,跟灭霸有啥区别,一点都不人道。整片看完,不知道咋的,就是气不顺。----而且这片哪来的迪皮卡???我怎么没看到??
剧情非常弱于是塞了一堆非常刻意的笑点,演员演得过于夸张
分不清谁是谁,看得我都晕了。夸张的搞笑
腕儿真多,话真密,梗真单一,歌舞真好看
主题表达力度不够五色令人目盲
在飞机上看的,真的很有印度电影的特色
总的来说,《疯狂马戏团》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印度电影。它用独特的视角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友情、信念与梦想的力量。如果你喜欢印度电影或者对马戏团题材感兴趣,那么这部电影绝对不容错过!
片名应该叫《电人》,整个跟马戏团没有太多关系,还是双胞胎互相认错人的老梗,所有笑点基本都来自这里。很多场景明显是布景,影片的色彩调到饱和、极致,赏心悦目,故事、动作都夸张到爆。
以前小瞧印度电影水平了,就这么一部烂片都远比国内的烂片制作精良。
谁是谁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