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醉·生梦死

醉·生梦死,爱是蓝色的,醉生梦死,Thanatos, Drunk

主演:李鸿其,黄尚禾,吕雪凤,郑人硕,张寗,王静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15

《醉·生梦死》剧照

醉·生梦死 剧照 NO.1醉·生梦死 剧照 NO.2醉·生梦死 剧照 NO.3醉·生梦死 剧照 NO.4醉·生梦死 剧照 NO.5醉·生梦死 剧照 NO.6醉·生梦死 剧照 NO.13醉·生梦死 剧照 NO.14醉·生梦死 剧照 NO.15醉·生梦死 剧照 NO.16醉·生梦死 剧照 NO.17醉·生梦死 剧照 NO.18醉·生梦死 剧照 NO.19醉·生梦死 剧照 NO.20

《醉·生梦死》剧情介绍

醉·生梦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一杯酒到下一杯酒之间,就是他们人生的全部。虽醒犹醉,男孩老鼠人生裡无所事事,菜市场裡厮混,好不容易遇上阻街的哑巴少女,生活又有了重心。老鼠崇拜表姊的恋人硕哥,硕哥却是万人迷,酒店挂牌牛郎正当红,连老鼠出了柜的哥哥上禾都心动,是酒让人迷,还是人生越喝越清楚,面对上禾诱引,硕哥生命裡以为永恒不变的定律就要鬆动。当家不成家,模糊爱与性别的分隔,一切都还有可能,逼临生命底线,与死亡贴面跳舞竟激出无比生命,随著母亲的身影呼之欲出,他们是在黑暗中逐光,或是梦裡寻梦一场空?生猛淋漓影像,凶猛议题,青春与情欲饱胀竟无处可洩,张作骥电影集大成之作,从城市和生命的双重边缘回望,成一页废墟美学,也是废人美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黄蜂囧囧十二座古墓兽影魔奇少年第二季B区32号最后的较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杀即生第34条法则圣约骑士寻找扎西失踪的人来自深渊:启程的黎明奥萨玛少女椿十七岁空降利刃远山淡影隔离区2:终点站非常律师禹英禑不让青春虚度射杀名模夜惊魂三天一生异形魔怪4三兄弟对决观鸟者指导大全向前一步是幸福猫和老鼠:胡桃夹子的传奇

《醉·生梦死》长篇影评

 1 ) 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道是很久没有写影评的原因,还是电影本身的原因,《醉,生梦死》这部电影的影评我有些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感觉。

记得以前在康熙看到过一个调侃台湾演艺圈的话,是“在西门町随便一个招牌掉下来,都能砸到三个演员”。

这句话虽然是玩笑,但应该也是台湾演艺圈火爆的一个侧写,只是,这些年,台湾的演艺事业和香港一样,陷入了无法更进一步的瓶颈。

近些年来,唱片市场的不景气已经让台湾的歌手青黄不接,演员则更是惨不忍睹。

早年出产过林青霞,王祖贤这样属于一个时代的符号的等级台湾演员,现在真正能够拿得出手演员男的只有张震,女的只有舒淇了。

虽然后起之秀彭于晏、郭采洁无一不是在拼命追赶他们的脚步,但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是在把自己的事业重心转到大陆之后才真正出现的。

《醉,生梦死》大概是我近年来看过的一部最台湾的电影,记忆中还能代表的台湾的只有《一一》、《海角七号》、《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全都是现在的少年们都很难接触到的老片了。

不过《醉,生梦死》也是一部文艺至死的,现在的少年很难去染指的电影啊!

《醉,生梦死》没有什么很豪华的阵容,只有吕雪凤出来稍微加持了一下全片的基调,而且酱油打得只有两组镜头。

其他演员全都是陌生的从来没有见过的面孔,甚至吕雪凤也是台湾老戏骨中的我相当陌生的一个。

而导演张作骥虽然也是名导,但跟杨德昌、魏德圣这样已经封神的大导相比,他也只能是望一望项背而已,所以这部《醉,生梦死》大概从立意、结构、手法等种种方面来看,我都只能给及格分。

但偏偏,他有一点做到,就是味道,就是一点味道,让我记住了这部影片。

我真的有些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讲这部电影,感觉明明全片到处都是BUG,甚至逻辑什么的都还存在致命的漏洞,但偏偏它又有那么一种魅力,就那么一点魅力掩盖住全部的瑕疵,让人沉醉。

影片的基调相当灰暗,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刻意没有打光,还是只补了侧光。

那种冷而硬的镜头感,与主人公老鼠的生活环境形成一个统一的封闭的整体,给人一种极为压抑观影感受,却又佐以几个演员的表演,还有导演对台湾底层社会生活的简单扫过,就把观众锁在影片那种难以言说的沉醉中了。

影片一开始,吕雪凤初初登场,虽然全片只有这一组镜头她有几句台词,但就是这么几句台词,她控制的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再加上她松弛有度的身体控制和情绪调度,一个溺死于生活的苍老母亲跃然银幕。

就是吕雪凤这带着醉意的表演,将全片的氛围在影片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砸到观众面前,就像酒桌上第一碗就一口闷了一碗绍兴酒,于是,全片就在这影影绰绰,恍恍惚惚的朦胧醉意之中开始了。

老鼠,《醉,生梦死》绝对毋庸置疑的主角,很多人评价演员李鸿其演活了这个角色。

更说李鸿其对于老鼠的痞气和放纵拿捏的分外精准,甚至怀疑李鸿其原来也有过一段社会经历。

但在我看来,老鼠并不是一个痞子,更加没有那些所谓的社会经历。

从影片中看,老鼠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底层青年,他放弃学业,混迹于自己自小生长的社会,但目的不过是求三餐温饱。

对未来没有过多寄望,很多时候都在怀念过去,其实这样的青年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老鼠比较特殊只是在于他明明放纵且丝毫不克制,终日沉醉白云乡,但他身边的人,那些街坊邻居却不讨厌他,相反却都很喜欢他。

从影片中看是因为老鼠嘴巴很甜,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无论嘴多甜,其实大家都是讨厌的。

仁硕,演员郑人硕真名出演的角色,郑人硕更凭这个角色拿下了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我想这个奖的确没有颁错,因为郑人硕演的实在太到位。

一个牛郎眼角眉梢的那种讨好,那种臣服却又妄想掌握主导的妄念,那种沉溺于生活不知明天何在却仍然强挤微笑的虚伪,还有所有的伪装都被撕掉之后的歇斯底里,都太过到位,到位到我都不得不怀疑郑人硕是否真的有过类似的经历。

其他角色,哥哥、大雄、哑女都单薄而道具化,我就不想一个个去讲了。

其实《醉,生梦死》在情节和逻辑设置上BUG真的太多了,比如哥哥在美国自杀不成怎么就一定要回国?

比如老鼠和人硕的高雄之行到底存在什么意义?

而且从电影来看,高雄是去了两次的,那么为什么偏偏是第二次去高雄人硕和前任金主出了事,并且惹到了金主的弟弟后面的黑帮老大。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电影中,老鼠自述说,人硕是他的偶像,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明明一无是处,而老鼠也深知他的一无是处的人硕成了老鼠的偶像?

并且从老鼠在片中的很多表现看来,他对人硕也没有那么崇拜,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厌弃的。

还有一点,就是老鼠和大雄那次醉酒后的对话,照老鼠的意思,他更爱自己的哥哥,大雄如是。

那老鼠对人硕的感情可以用移情来解释,可大雄呢?

又应该怎么说?

再说到人硕和哥哥的关系,大概是导演设置的唯一高明的一条线。

在片中,人硕被导演设置成了一个深柜同志,但偏偏他又是一个靠出卖自己换取女人钱的牛郎,所以他不得不掩藏自己的同志身份。

关于人硕的同志身份,从他对女人的态度,还有他和同事去GAY吧玩,还有他对哥哥的分外在意,以及他那些说是老同学但明显是一群GAY的朋友这样的的设定里都看得出来。

再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说一个细节,人硕被黑帮老大打了之后,哥哥帮人硕搽药,那一部分暧昧已经有了雏形,要不是人硕自己可以躲避,估计再有片刻两人的嘴唇就会凑到一起。

而最高明又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人硕躲开了哥哥意图明显的吻之后,哥哥毫不避讳的在人硕面前冲凉,镜头扫过哥哥后背的裸体,这一幕当然也落在了人硕眼里。

于是下一个镜头,人硕起身想要走开,他竟然流鼻血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是忍不住笑出了声,不得不说导演这个设定真的是有趣却又恶趣味。

而老鼠,跟片中每一个演员都有相当多的对手戏,很奇怪的是,明明老鼠称作偶像的人硕,他跟老鼠同框的镜头少之又少,印象中竟然只有两人醉酒吃猪头的戏,还有最后那场不知是闪回还是梦境的戏。

但最后那场戏,两人的同框,三秒不到,其他两人明明有对手戏的部分,导演甚至都舍不得给个同框,可能是刻意为之。

因为那场醉酒吃猪头的戏两人说起了高雄之行,还有老鼠母亲的死,也是唯一一次,大概这也是为什么老鼠明明声称人硕是自己的偶像,态度却不尽然,并且两人关系分外的原因了。

但这也再次印证了导演出现BUG啊!

高雄之行这么重要,并且在最后成为两个角色在影片结尾在生活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的坠落下去的动因,那为什么不好好交代清楚!

但这部电影的况味却又真的是不可多得,独一无二,先不说闽南语作为台词主要载体,首先就把大家拉入台湾的文化环境之中。

老鼠的生活环境,人硕的工作环境,甚至西门町的描绘,也处处生动,处处有戏,全都合住影片封闭压抑的整体氛围。

那些简单又真实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细节,无论是到哪里,都是能够打动大多数观众。

再加上星星点点的台湾味道,就成了能够近年能够的代表台湾的不可多得的作品。

而张作骥的常爱用的动物象征手法,在《醉,生梦死》中也生出了别样的味道。

尤其是蚁蛆共舞那一段,与人硕同哥哥的共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妙的不能言说。

还有最后老鼠回家看到母亲尸体的那一场戏,光是画面就足够让人震撼,不得不说这里特效化妆组真是很用了些功!

再加上那遍地蠕动的蛆虫,与蛆虫在影片中的象征意味,这种妙处的确是不可言传的。

而片中还有很多很有味道妙趣细节,我也不再一一盘点了。

总得来说,《醉,生梦死》的失败之处在于故事和情节把控,很多东西没有讲圆,BUG太多。

而成功之处则在导演选角,几个演员无论主角配角,无论角色立体平面,都很有一番味道,再加上用心的环境设计,全片统一的氛围基调,还有导演掌经和运光的手法,就成了这一部总评只能及格,但却很有味道,别样迷人的《醉,生梦死》。

但是我想,为了电影工业的长久发展,虽然美学电影依然不可或缺,但电影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故事讲清楚,所以,我还是希望,能够看到更多既美又有味道,同时还能讲清楚故事的电影。

 2 ) 向王家卫的致敬之作

张作骥擅长描绘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用作者化的风格勾勒出他们命运的抛物线,情感纽带深陷在宿命的悲剧里难以自拔,荒诞感与压抑感如影随形,令人感到窒息而无望。

这部显然是向王家卫的致敬之作,由卧室墙上的《春光乍泄》海报,延伸至弟弟的恋物情结(猪头、香蕉和益力多酸奶)让人想到《堕落天使》里的金城武,再有脸部大特写、斯坦尼康跟拍的摄影手法与浓墨重彩的美术设计,甚至剪辑手法似乎也深得王家卫的真传,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场景以及最突出的结尾,均看得出不少王家卫经典作品的韵味。

然而,张作骥并没有完全沉溺在模仿的乐趣里而荒废自己的风格,他用昆虫与动物的隐喻颇见心思,蚂蚁、蛆虫、老鼠、死鱼的意象反复出现,给人物角色的命运发展增添更触目惊心的准确暗示。

另一处则是配乐的运用,之前《当爱来的时候》里配乐太过饱满而掩盖掉角色对白,而在这部作品里配乐表现出彩,配上风格化的画面令悲剧的意味有所提升。

开场时不断旋转的镜头设计对应着片名的内涵,人物由始至终都对命运浑然不觉,他们如蝼蚁般在社会底层受尽凌辱歧视,却逐渐放纵沉溺于深不见底的绝望之中,即使最终采取死亡作为极端的了结手段,也无法摆脱边缘人命运的阴影。

摄影镜头在逼仄的台北小巷菜市场间穿梭,在声色犬马的酒吧里流连,在暧昧的回忆与惨白的现实之间游历,导演极具野心地刻画出台北大都市里边缘群体耐人寻味的情感世界:恋恋不舍的母子情、又爱又恨的兄弟情与欲望浮动的同志情。

 3 ) 醉和生梦死

这部电影的名字很直接的代表了电影的核心意图,影片当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经历和故事,人物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导演将其中很多的隐喻作为表现力安排到人物身上:弟弟手臂上的纹身图案是死神,他的兴趣爱好在于死老鼠、臭鱼。

给人阴沉的压抑感,死亡的气息异常浓郁,而郑仁硕刚好与他相反,他满脑子都是如何活下去,或者是说他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而四处寻找办法,出入夜店、结婚、为情人割肾,向生而生。

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个点,我相信它的真实,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是无奈之举,或许我们正在经历着,或许是我们身边的人正在经历的,只是电影将它很悲情的一面展现出来,却囊括了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正印证了那几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哥哥是个光鲜亮丽的人,留过学也有自己的追求,却在夜晚和同性趣的男人们耳鬓厮磨,狂热地跳舞,沉浸在自己的迷幻当中如痴如醉,无法自拔。

他还有一个年轻的关于拍电影的梦想。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人,影片当中的妈妈,他的人生如戏一般,与丈夫相识相爱,结婚生子,却又惨遭背叛和抛弃,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谋生,为赚钱做妈妈桑,为养家糊口她什么都可以奉献,一生苦楚离不开倾泄,可没有人听,只能借酒买醉,浇尽自己的辛酸,这个母亲像极了我们所有人的母亲,喜欢用碎碎念来表达对孩子的担心牵挂,又有无法阻挡孩子的疏离,她不明白为什么,只能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她的眼泪叫同为人子女的我很难过,她是家庭灰暗部分的写照,结尾处她站在河边,用饱含着爱与平和的目光望着儿子,缓缓拉起他的手,付托了深沉的慈爱。

“生与死,本身就是一个轮回。

”这是导演在《将进酒》中得到的灵感。

三个演员,三个孩子,在母爱的笼罩下,也许茁壮生长,也许跌倒受伤,母亲是醉,我们在其中生、梦、死,生死是一个轮回的事,但却是需要醉和梦来对现实进行补偿。

 4 ) 愛的反面不是恨

後勁非常強烈從前兩部比較溫暖的《暑假作業》《當愛來的時候》又回到了比較暴力、黑暗、底層、魔幻寫實的張氏風格演員真的很強很強太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出呂雪鳳的台灣母親、李鴻其瘋狂接近死亡的表演…從片頭就有好幾慕讓我無法闔上嘴 無法呼吸的段落無法逃避這必須直視的由愛而生的黑暗張作驥和侯孝賢真的是最會寫這種草根邊緣人物的台灣導演

 5 ) 光怪陆离和黑暗无底

太太太猛了啊啊啊啊!

王家卫加侯孝贤即视感!!!

时空错位,颜色,情绪,歌仔戏。

(以上是于老卢课上看完片子后第一心理感受,吹爆张作骥!

)上个月有幸看了张导最新的作品,《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今天才算明白,原来老夫少妻逆子的奇异家庭组合是他的生命母题。

有关影片中时空断裂与胶合带来的迷茫和刺激大概是我特别钟爱这类电影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读者,谁不偏爱参与式的阅读?

)散文化的去故事去情节作品,极具中国特色。

西方讲生命,东方讲生活。

还有影片的氛围:市井与泥土,酒色与蝼蚁,光怪陆离与黑暗无底,若无其事的平静与压抑到极致的爆发。

老鼠和大熊杀人的冲击感正是张导新作里小男孩父亲在温馨戏台下被黑道仇人一枪崩了的前缘。

但暴力的突发并不是无迹可寻,前半部分的过静反而引起了我们揣测后半部分要发生点什么的决心。

说到新作,又突然想到《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中“父子的代沟”和“母亲的承担”是铺在了老青少三代人身上,两个父亲,两个母亲,两个逆子,一个家庭,一种沟壑而已。

但是比起《醉·生梦死》,这部还是少了点猛劲。

另,有人说家庭、小男孩和照相机在致敬《一一》,我觉得真的是有杨德昌的影子。

还有,火鸡哥这个角色太妙了!

哦哦,对了,除了对奇异家庭组合及代沟的社会历史探讨,这部仍然有承袭下来的同性元素。

相似的还有歌仔戏呀,而《醉·生梦死》里是布袋戏,很本土,很市井,很生活。

除了侯孝贤(被证实的传承与影响)和王家卫,我也想到了毕赣。

关于注意到的蓝色,后来才发现影片又名正扣了蓝色之题。

李鸿其好棒,欧耶!

 6 ) 残酷,背后的残酷

那圈蓝色的火焰像千禧曼波,那道屋顶窄檐的强光像黑暗之光,几段唯一温柔的舞蹈像春光乍泄的探戈,还是张作骥的节奏,几个陌生演员,完完全全是里面的角色。

但最后30分钟还是残酷的不能直视。

最残酷的,不是美好后面的残酷,是残酷后面的残酷。

“我想让我思念的人,都变成蚂蚁,围绕着我,不离开我”。

 7 ) !!!

然而,张作骥并没有完全沉溺在模仿的乐趣里而荒废自己的风格,他用昆虫与动物的隐喻颇见心思,蚂蚁、蛆虫、老鼠、死鱼的意象反复出现,给人物角色的命运发展增添更触目惊心的准确暗示。

另一处则是配乐的运用,之前《当爱来的时候》里配乐太过饱满而掩盖掉角色对白,而在这部作品里配乐表现出彩,配上风格化的画面令悲剧的意味有所提升。

 8 )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听说北国下雪了,我却还穿着大裤衩子在难过码字。

想想晚来天欲雪的北国,是否有一个人能让你问出“能饮一杯无?

”吗?

这样寂寥的傍晚,仿佛能感受到电影男主人公那被蛆侵蚀的内心,或许一杯不以解千愁,但是否能带我去另外一个没有忧愁的世界?

想起毕赣的《路边野餐》中,升哥穿过了荡麦的隧道,遇到了“前妻”;在这部影片中,经过黑乎乎的巷子,抬头望着结网的蜘蛛,老鼠也穿过了另一个世界。

他从这里离开,到了另外一个地方,那里也有硕哥、表姐、还有哑女。

在这个世界,老鼠跟着硕哥到高雄砍人,做过不少壮举……在这个世界里,仁硕甚至就是他的亲大哥,对于母亲的死,他有深深的内疚之情。

在这个世界里,他为了爱的女孩,砍了嫖客的“不可描述之物;给女孩展示他的纹身,带女孩去秘密基地,和女孩一起喝益力多,给它看蓝色的火焰,给女孩买蓝色的衣服。

在这个世界里,他杀了人,做了一回真正的男人。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河边,在这里,故事开始,在这里故事结束,或许这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在这个世界,老鼠发现两个哥哥的关系之后,世界崩塌,自己最敬重的硕哥,和自己的亲哥哥发生不伦恋;老鼠渴望成为硕哥这样的人,自信满满,一只骄傲又英俊的苍蝇,同时他也对母亲的离世带着复杂的感情;老鼠也敬重硕哥,因为比起自己离家的亲哥哥,他更像这个家庭里的哥哥。

硕哥其实是老鼠和上和的结合体,老鼠发现硕哥和上和发生关系,一方面愤怒于那是硕哥,另一方面也深深感觉自己被上和上了……通过黑乎乎的巷子,老鼠仿佛回到那一天,哥哥出国前和妈妈大吵一架之后,妈妈伤心过度,去储藏室拿酒时,不小心摔下死了。

从故事的时间线,我们知道这不是同一天发生,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在老鼠的心里,就是这样发生了……捅杀了啊祥之后的鲜血,让老鼠想起发现母亲尸体的场景,那令人作呕满身尸斑和蛆的母亲,就那么倒在那里。

崩溃了,那些我们思念的人儿,不能再像蚂蚁一样围绕在我们周围了,或许他们再另外一个世界过的安宁,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过去念念不忘?

老鼠放生了那只小蚂蚁,再度来到河边。

在河边,妈妈拿着未喝完的酒,老鼠放生鱼。

就这样吧,让那些对母亲的思念和内疚,还有那些“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老酒,化作一川细流一尾鱼,流向远方吧。

电影里贯穿始终的是,老鼠和母亲的关系,让我想起张艾嘉的《念念》里育男对母亲的心结;老鼠和家人的关系,也让我想起《念念》里,育美对家人之间关系的牵扯。

或许小时候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在我们心中种下种子,像蒲公英的花,飘散在思绪中。

从观众的角度看,妈妈对两个儿子都是一样的担心和关爱,哥哥通过争吵的方式去反馈,弟弟更多时候却是在劝妈妈不要喝酒了,然后沉默以对。

对于母亲,老鼠是心有愧疚的,就像他对哥哥有怒火一样,愧疚于对父亲的离开他无能为力,愧疚于对哥哥的离开,他也无能为旅;对于母亲,老鼠也是怜惜的,辛苦工作养大两个孩子,面对不负责任的父亲,或许从很小的时候老鼠的内心就有了起保护妈妈的想法……就如同老鼠几个场景和哑女的对话,“你有事就来找我,好不好?

”“你没钱要跟我说噢”……,这都是为了弥补他在家庭中的无力感,母亲活着的时候,无力让她少喝点酒,少点担忧;死了的时候,却也没能及时发现;所以他选择了哑女这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你觉不觉得我像火柴?

燃烧自己,照亮你的心”,通过哑女,减少自己的内疚感同时,在老鼠心里,他是痛苦的,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哥哥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出国、出柜,不能像爸爸一样一走了之,面对妈妈,他觉得自己更像是火柴,为这个家付出了很。

或许对哑女的付出,能让他找到熟悉的感觉。

而哑女在电影中消失了两次,两次都是硕哥电话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猜测(主要是我猜测),老鼠对硕哥是崇拜的,在他面前,父亲和哥哥失职的情感可以在硕哥这里弥补,每当这个时候,对于家庭的内疚会消失,哑女,这个象征着对家庭关系弥补的形态,就消失了。

小时候的执念,或许是很难消褪的吧,而当你有天直面,或许会发现不一样的真相。

而影片末尾段,老鼠在河边,见到了妈妈,妈妈转过身对他微笑。

影片的结局也很有意思,一切仿佛以一个很好的方式结束,哑女即将成为老鼠的女朋友,总是围绕在身边;硕哥也没有死,卖菜的国叔依旧如常,买猪肉的小哥也会把猪头给他……而随着硕哥走进黑乎乎有只蜘蛛的巷子,他又会去到怎样一个世界?

翻看2015的金马奖获奖影单,竟已经看了大部分了,这也是令人欣喜。

虽然说金马奖的份量大不如前,但也给喜欢电影的人提供了一份别于院线口味的片单。

人生得意须尽欢,看好看的片子,忘记那些让我们掀桌的烂片,莫使金樽空对月,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9 ) 記《醉.生夢死》

這次張作驥的鏡頭動得厲害,敘事也動得厲害,鏡頭下的畫面明顯用了大量的濾鏡及後製,昏黃陰暗粗糙,和過去很不一樣,可能也是為了反應劇中的情境。

他戲中的演員仍然是一流的表現,直接讓其他台片看不到車尾燈。

相較於舊作線性的鋪陳和角色塑造,這次有點沒頭沒尾有點讓我無所適從,這也好像如片名所說的,生命就是醉後的一場夢,夢總是沒有開頭或結尾,好像從來就是在那也會突然地消失,只有死亡是唯一的真實。

這次張導作足了氣氛,甚至我懷疑他根本偷學王家衛,主角老鼠在前段沒事用旁白入戲,很像王家衛用來拼貼的把戲。

春光乍洩的海報配上兩位男角共舞的畫面,連當年抹口水這一招都用上了,真是春光到斷背再接到生夢死。

老鼠這位小混混言語粗鄙性格爆戾的一副痞樣,但他看物看人的內心獨白和把妹示愛的招術又活像不知哪冒出來的詩人般,他和母親及兄長之間的矛盾情結也顯得曖昧不清,也許過去發生了什麼不是那麼重要,反正故事和角色也沒怎麼前進。

另外一邊是牛郎碩哥和老鼠的同志哥哥上禾在那邊慾望流轉大玩曖昧,反正就是同志充滿壓抑又肉慾,異性戀女人都貪婪地想佔有碩哥不惜見血,一種愛到卡慘死的悲情,也不需追問來由反正如夢一場就是這回事。

反觀老鼠和援交女的純純暴力戀情又是不同的光景,兩邊要怎麼對照也說不上。

所謂「認真愛一個人」好像只是虛晃一招。

其實拍成這樣是可以出國比賽了,想像如果這風格不是台片而是我在金馬影展看的某某歐洲同志片之類好像也成 ,但很可能沒幾天就忘了在演什麼。

但就因為是台片,場景、語言似遠又近的熟悉感讓觀感變得更複雜,張作驥一直都在拍台灣底層的生命風景,但又常拍得魔幻迷離,分不清多少真實多少虛構,每看一次他的片都會覺得自己真是不認識台灣不認識生命。

 10 ) 2点比较晦涩的隐藏点 顺便梳理一下故事线

不想截图,随便写写。

这片子就是我所谓的烂命片了,不仅描写的是社会底层,而且里面的人都既不享受这种状态却又没有努力脱离,就这样烂下去……隐藏点1:硕哥的弯直。

鸭子硕哥=寄生虫和蛆,亲哥=蚂蚁。

桌上蚂蚁蛆纠缠和硕哥亲哥基情相呼应,这里引我思考的是,硕哥究竟是弯是直?

从他好友都gay兮兮的,加上和鼠哥一直暧昧,很明显是动了情来看,他是弯的。

只是因为吃软饭,迫不得已在女人堆里混。

不过有一条反线索,那就是最后富婆说他把钱都给另一个女人治病,还捐了个肾给她。

当然,富婆也很有可能说谎,目的是骗表姐放手,因为从头到尾并没有生病女人存在的任何迹象,而且硕哥实在也不像是会割肾救情人的人。

隐藏点2:老鼠的弯直与心理问题。

主人公老鼠也是弯的,而且喜欢他亲哥。

直接证据,一开始就说他喜欢蚂蚁,然后和表姐喝醉,酒后吐真言“我、硕哥、我哥,你会选谁?

跟我一样会选我哥吧。

”事实上本片主线就是围绕母亲死后老鼠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来展开的。

一开始母亲和老鼠那段戏其实是老鼠的幻想,这时母亲已死。

母亲在家发生意外时,老鼠应该是和硕哥去了高雄,期间发生了砍伤黑道大哥的事件。

硕哥曾酒后反复问他怪不怪自己,因为正是高雄之行,酿出了这次悲剧。

老鼠回来时母亲尸体已经高度腐败,时间少说也有十天半个月吧。

也因此,老鼠产生了巨大的愧疚与心里负担。

老鼠对硕哥,他自己说过是崇拜,其实就是因为亲哥丢下他去了美国,然后他对硕哥这个风骚的深柜大哥产生了移情效果而已。

至于老鼠对哑女的情感,其实并不是爱情,而是对母亲的投影。

哑女和母亲同样的身份、职业,却没有兄弟俩最受不了母亲的缺点——碎碎念,正是完美的投射对象。

老鼠虽然一直照顾哑女,保护哑女,但所有的亲密举动都是哑女主动的。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最后他费尽周折给哑女穿蓝色衣服,然后不停夸奖,而他母亲一直就是穿的蓝色衣服。

本片的中心思想就是老鼠说过的那句“希望爱我的人像蚂蚁一样围在身边,不会离去。

”而现实中,他谁也没能留住。

《醉·生梦死》短评

支持张吉安导演

4分钟前
  • Innocence
  • 力荐

对于堕胎与弃婴的伦理问题,在看影片之前我大概会完全是一种支持进步价值的判断,对保守嗤之以鼻。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我迟疑了,甚至不太有答案,很想问导演是否也是如此。导演在影片中最重要的就是,他悬置了这样的价值判断,而让角色真实的困境与抉择浮现出来,影片没有站在保守的宗教或事现代进步价值的任何一方,只是用对于角色的体认去呈现这个故事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堕胎或是弃婴,影片既在结尾解构了一种传统,但同时也去呈现进步的现代人始终无法回应传统里那古老的拷问,生命与母亲的关系从何时起开始发生?人如何面对一个由完全的创伤所带来的生命?我们断然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就像婴儿岛的存续一样,它是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一个不完美的、勉强的方案,我们终究要诚实地去拥抱命运中那荒谬、不合理的痛苦与熹微却珍贵的喜悦。

6分钟前
  • Icarus
  • 推荐

靠洗花水祛除霉运,戴孔雀翎求得幸福,天堂在母亲脚下,生命在女人子宫。米兰加保人的财产由女儿继承,举行盛大的仪式庆祝女孩的满月礼。这边的女孩不被重视,在电影院厕所里梦到被摸下体。长了双器官的婴儿要从性别里择一,意外诞生的婴儿要被丢弃。弃婴舱倒数的三十秒,也是母亲真正切断脐带的时刻。

10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马来西亚】虽然还没有等到《五月雪》,但居然提前看到了这部。这片土壤仿佛向其输送了无数灵感,信仰、价值冲突、枷锁、议题、民俗…放送电影时的人工“手”,斋月下不同身份的人做出的配合与适应,始终保持着一种最灼热的关注,但偶尔陷入民俗纪录片的质感。尤其对比才看不久、同样聚焦生育的《四月》,它一次性想要装下太多,反而陷入削弱角色故事而必须塞下元素的飘忽不定。作为两岸三地连同海外资源狂砸不断的许恩怡,表现有些灾难;Ivana的片尾曲真的好好听。

11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稍显单薄,但还挺好啦,认认真真拍电影值得鼓励。影片里的女性互助拍的比好东西不知道好多少倍

14分钟前
  • 咕噜噜落落
  • 力荐

马来西亚巫裔、华裔、印度裔三大民族表面和谐共处实则从不通婚融合,而不同文化身份的马来女性却遭遇着同样的弃婴之苦,贫穷、被强暴、疫情封城导致的怀孕等困境的展现跳出了点将式一字排开的生硬方式。外壳如此,实际上是一个生育困境里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观影体验:民俗风貌实在美丽,电影叙事也实在煎熬。

16分钟前
  • 豆瓣浅度用户
  • 还行

#HK BroadwayFilm Center# 43. 3.6

18分钟前
  • Harry
  • 还行

TIFF 37th 11.1 Q&A

20分钟前
  • 甜鱼丸
  • 推荐

欣赏不来啊

21分钟前
  • momo
  • 较差

ISP year 4之13,只能说演员的表演是ok的,也拍出了马来特定的种族文化特征,但故事还是碎了一点。相比之下也许觉得五月雪好点。

25分钟前
  • Yvonne Yu
  • 还行

也就比想飞的女孩的导演聪明点儿

28分钟前
  • momo
  • 还行

非常張吉安式的敘事,但其實已將「靈異」降到最低,且不斷用詩化的片段去橋接整個故事以及大馬多族中女性不同卻相似的困境。從多個角度去窺探大馬社會以及這個無解的話題,當搖籃中的嬰兒搖起他的小手,人心就被牽絆,而好的壞的回憶跟著形塑,但同樣的自私,保護,孤立也在侵蝕著人心。業的造就,便是如此形成,男性也好,族群也罷,甚至只是「網民」,作為暴力施加者,話語強加者以及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的謊話編造者,完全不自覺,反而不斷地強化對立,才是社會最大的悲哀。

32分钟前
  • 遊走的濕泥軒
  • 力荐

宗教隐喻比较重#HKIFF49

33分钟前
  • 木子小舌
  • 还行

在hkiff

35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历经宗教、种族与男性三重压迫与剥削之下的马华女性,神灵受渎、祖先失语,唯有苏莱曼的戴胜从土中衔出脐带,为夜不能寐的鬼魅指路。张吉安带着blow up和卡帕的使命,近距离撕裂走向极端化之大马社会的猩红色伤口,girls help girls的微弱勇气也按不住充满愤懑与沉痛的控诉,真是刺刀见红的社会问题剧。片尾三位马族以外女性的无出路结局,就像片中廖子妤淹没在餐馆一群面目模糊的男性中之冰冷,不由得裹紧衣领。

36分钟前
  • Cihangir
  • 力荐

还可以。就是里头塞的东西有点多。

41分钟前
  • 6×2
  • 推荐

作为委托创作塞满了内容,但完全无暇展开讨论。许恩怡几乎以一己之力拖垮了全片每一个情感高潮,边看边感叹“怎么可以演这么差”的程度……

43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有一颗呼之欲出为电影节制作产品的心

46分钟前
  • 较差

SIFF 第一次看马来西亚电影 误打误撞给我买到了导演映后场 但这个片子真挺怪的 导演往里面塞了大量符号和隐喻 对大马社会没有基本了解的话很难解读 可惜叙事晦涩冗长的同时又缺乏真正的深度和锋利 对弃婴问题、性别议题、族群和宗教矛盾都是点到为止 看得我有点郁闷 全片印象最深的不是导演试图探讨的社会议题 而是对各种宗教和民俗仪式(尤其米南加保族 我在大马玩的时候没接触过他们)的细致描摹 还是很有意思的

47分钟前
  • Apeiron
  • 还行

看第二次发现了更多第一次没有留意的细节,但是还是没有改变不喜欢这部的感觉( )比上一部五月雪更易懂更明了一点的剧情,但是在这之下又塞了很多民俗、宗教之类的元素,以及听了映后感觉导演加入的这些元素及混搭组合让这部的表达非常个人化。看完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能是对于性侵犯的处理过于正能量和理想化了吧。

51分钟前
  • 方木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