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里影厅放的电影是《四百击》,我没看过这部旧电影,百度了一下,配合电影短片还是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悲伤。
周迅饰演的小周是孤独的。
她渴望着外面的世界,但家有生病老母,再加上一份稳定的铁饭碗工作,她被囚禁在那里,一个想看电视也会被母亲喝止的地方。
同事人来人往似乎都认识,但可以思想交流的人几乎没有,如果不孤独就不会对一个刚见面的陌生人倾诉自己的所见所闻。
王一博饰演的李默也是孤独,并且内向局促的。
不知道短片设定他几岁,应该也是初出茅庐的年纪,待人处事很紧张,随时随地搓衣角的小动作就能看出他的性格。
但没想到这么内向的人,会独自逃离生活,坐蓝火车去嘉峪关,去看黄河,去看麦子地,去看青海湖。
我回来了。
被晨哥揶揄数落的没有办法,李默只能低头小声说一句,我回来了。
在晨哥朗读诗时,李默悄悄地抹一把眼睛,是啊,诗与远方被现实打败,只能回来面对生活了。
幕后花絮还有一个小片段,是李默去厂里的影厅看电影前,去理发。
他坐在椅子上低头不语,他的犹豫与踟蹰,可能是因为一直没整理的头发就像不久之前的诗意流浪,剪去了就再也找不回了吧。
影片最后,李默的发型终于和厂里别的职工大同小异。
小周一个人在后排几次张嘴没发出声音。
李默在前一排和朋友坐一起,也几次张嘴,终于鼓起勇气:票,是晨哥给我的。
好像有什么开始了,又好像什么也没开始。
希望他们以后真的可以成为朋友,在这一方天地,寻找到思想的黄金家园。
李默有些拘谨,但我认为不是社恐,只是和现实世界有疏离感,有些“你们可能不懂我”的小别扭,文艺青年嘛。
这就很好理解在片中,他主动和小周聊嘉峪关。
他年纪轻轻就不顾一切出去,看黄河,看麦子地,看青海湖,追寻海子的脚步,他是一个有充分自我的诗人,他勇敢、有主意。
但是在外面可能感受了自己的边界与无奈,所以回归了现实。
他对小周有看见同类人的亲切感,愿意主动去接触。
小周的内心浪漫,虽然身在小城,但她的内心向往外面的世界。
她用手帕扎头发,她跟着闭幕式镜头轻轻哼歌,对亚运会充满留恋,不愿意关掉电视机,她记得亚运会连上开幕式有16天呢,而这16天她却因照顾病母完整错过了,错过了看世界的窗口,所以她对着厂区拆除掉的熊猫盼盼留恋地挥手作别。
这些细微的东西,让两个青年愿意互相接近,坐在电影院,于放映厅蓝色的光影里,现实世界与理想之国有了浪漫的通道,他说:她是我的朋友。
90年代的背景,梦想与现实的永恒主题。
作为80初生人,电影的背景色调一出来,记忆里那些埋藏在深处的画面就都抖抖灰自己跳出来了,还有亚运会那首传遍巷子的歌,当年其实没太听明白歌词,但是那个调调记到现在😂一位想着云游四海的年轻诗人,在到过一些对很多人遥不可及的远方后,风尘仆仆的归来,在晨哥读到蓝皮车的时候,有点局促扭捏的转开身,抚了一把脸庞,至今也不知道是不是偷偷擦掉了一点眼泪,这是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
他剪去头发时候的纠结,让我很担心他接下来的生活。
但是他去看了电影,坐在小周前面,当别人问起“认识呀?
”他说:“我的朋友”……在我的感受,是回来后与这里的一个连接,是一个新的开始。
人生总有很多想法,当不能去实践的时候,也不必发出豁出去的热烈反响。
像海子那样留下“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能是一个诗人追求自我的方式,但是如果能够隐于红尘,也未尝不能开出更有味道的花朵。
在我看来,小周和李默都是这样柔韧的平凡人,他们在电影院里认识了,作为心中都有念想的人,在看过电影后会有类似的共鸣吧,我相信心中念想不灭的人,即便在平凡的人生中,也会留下美妙的瞬间。
11.4重看,记录一下小心情:周姐家的电视,让我回想起我家的第一个电视。
最早出的电视就是那种凸屏、大后背,黑白电视。
每天其实也没有很多节目,我经常看到没有节目了才罢休哈哈,上学以后就没那么幸福了,我妈妈对学习抓得很严,经常要求很久才行。
那个时候的节目大家都好认真看呀,我家是村里第一个买电视的,开播了什么新电视剧,感觉一左一右的邻居都聚我家去了😂周姐吃饭用的饭盒,我以前读书带饭也是这种。
小学初中的学校没有暖气,只在教室中间有一个炉子,中午就把饭盒放在上面热一下,吃起来也很香😊我们还轮流带柴火到学校生火呢,一直到了高中才有暖气。
李默现在传达室外面等晨哥,真的像极了我小时候一次去歌舞厅找我表姐。
我表姐超时髦一人,学习不咋地,爱打扮,爱跳舞,我读初中那会儿开始特别流行歌舞厅,她经常去。
我在外面等她,认识的人路过看见我让我进去等,我也支支吾吾的没进去。
当时什么心情呢?
我就是觉得里面的一切和我不是一个世界!
里面的一切对我来说太有界限感了,而且我不想跨过那条界。
面对小周让他进来等的邀请,李默站在外面虽然没说话,但是身上的每一根汗毛都在说:我就在这等着,挺好的😂李默社恐吗?
李默对周遭的人事环境有着不自觉的自我……该说保护还是执拗呢?
一个过份沉迷于自我世界的人都有点这样,我感觉我小时候有一段时期就这样,而我的世界是武侠,没错,我特别迷恋武侠片一段时间,还拿了体育书里的武术讲解页跟着学,现在回想有点傻😅
广播里响着“愿我们的友谊和欢乐长存,愿四年后广岛再相见,请你记住我的微笑,它就像金秋十月的和风,分手意味着重逢,让我们用日积月累的友谊,共同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李默是一个有点点社恐的人,从他的各种肢体语言就看得出来,局促的捏着手指,无意识的转着手里的背包带子,不好意思进门,别人出来又赶紧站起来。
心思敏感细腻的小文青,也会想找话题缓解气氛,说说自己的经历,也有点点想分享一下自己,去看嘉峪关,青海湖,麦子地,写一首自己的小诗。
虽然迫于现实,他还是回到家乡,但心里的浪漫并没有消失,依旧可以去看看电影。
小周是个喜欢唱歌的,亚运会还很积极的参与,因为这个还没钱买牛仔裤了,当时李默就是穿着牛仔裤牛仔衣,在当时很新潮。
她跟着电视唱亚运会的闭幕歌,还和盼盼说再见,可惜亚运会时间太短,她心里有诗意有远方,只是家人的生病困住了她,但从来就困不住她的心。
工厂里的工人也很有意思,张晨哥羡慕李默走过远方,在车棚里就能很投入的去看他写的诗,小声的念着,感叹着。
还有位男性工人,脚下踩着时髦的带后跟的鞋子,走起路“哒哒”响,厂里的电影院也是满座,小孩会在里面打闹,但是大人看的很认真。
所有人心里都潜藏着浪漫,在新的时代新的浪潮下蓬勃欲发。
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完《我的朋友》之后,会觉得脑子里面一团乱,首先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原因是它没有形成叙事的回路;其次在戛然而止的结尾,我们仿佛找不到短片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李默的那一句“我的朋友”,理解起来确实很有困难。
如果上述问题正在你的脑袋里盘旋,相信我的这篇解读会给你一个读懂短片的契机:要读懂短片,第一个应当抓住的关键点就是特吕弗的《四百击》,因为正是有了《四百击》(影院放映的黑白电影)才使得《我的朋友》成为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那些戛然而止的故事,在与《四百击》的对望中悄然完成。
《四百击》片段简介:影院中放的是《四百击》中的主人公 安托万 最后逃亡的片段,在这个长镜头的段落里只有安托万不停的奔跑,紧接着是另一个长镜头,大海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然后影史经典的一幕出现了,安托万转头望向摄影机,与观众形成对视。
如果说《四百击》是在讲述成长与自/由的话题,那《我的朋友》也讲述着同样的话题,1990与1959形成了某种对望,安托万与小周、李默形成了某种对望,他们的凝视正是本片的主题——成长、自/由:先来说说小周这个人物,她是厂电影院的发/票员,患病的母亲、日复一日的工作,她的生命就像那张写着6排8座的电影票一样苍白且无力,几乎看不到成长与自/由的任何希望;再来看看李默,从与他人的对话中得知,他刚从西北回来,看过了黄河、嘉峪关、麦子地,写下了“蓝火车”,说明他是渴望成长与自/由的,选择归来又说明了现实的窘迫;这样的两个人,因光影相识于电影院,相知与光影中,因为电影可以给他们同样的追寻成长与自/由的机会,电影为他们看向外面的世界打开一个窗口,那些没看到的大海、蓝天,那列在现实中无法搭乘的蓝火车,此刻都成了现实,1959年安托万奔向大海寻找自/由,1990年小周与李默与安托万在影院目光相交,这是时空的对望,是自/由意志的传达,是光影才能达到的潜台词效果,不需要什么结局,此刻一切都有了最好的解答,就像我们在影院中观赏一部作品那样,我们用几十分钟换来一次生命体验,然后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不管小周与李默明天将去往何处,此刻他们进入的是一个相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灵魂与灵魂之间,都是朋友,是小周的朋友,是李默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如果要从我的生命中,选择一件最引以为傲的事情,那一定是我和电影做了朋友,没错,电影,我的朋友,去爱电影吧,去重生吧,去自/由的奔跑吧,像安托万那样...ps:很喜欢短片中的长镜头和横移镜头,nice
故事背景为1990年亚运会结束第二天。
李默被戏称为大诗人,在游览山川大地后还是选择回到了工厂。
小周内心其实也是向往自由的,但被亲情所困,无法实现。
理想,浪漫主义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不实际的,不提倡的,务实劳动发展建设才是主流价值观。
两个看似不同的人却有着相似的灵魂,通过电影搭起友谊的桥梁,成为朋友,这大慨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现在回头看90年代的作品,看到那些场景,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变化太大,小时候的记忆突然又回来了,熊猫盼盼,亚运会……那个年代被复刻在荧幕上,带领现在的年轻人重返那个时代。
朋友的定义是什么,过去那个年代,单纯的,纯粹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不必深交就能成为朋友。
现在呢,社会复杂,人心也复杂,很难!
时光跌跌撞撞,愿你放得下过往,成就更精彩的未来走进理发店时,你是怎么说服自己的坐在理发店里,你在想什么?
理发师的剪子在你的头发上飞舞,这个时候你的内心又在想什么?
想了解你,好像看懂了,从别人的字里行间找寻你,又好像没看懂但是你应该是积极向上 健康坚定有方向的好想故事再长一点,看不够
时隔数月,偶遇P2,突然开始想念李默。
一个背影,一个镜中的凝视,一个侧面的映照。
背影的虚化,是个体面临抉择的摇摆不定。
镜中的凝视,是向往并自视的成熟沧桑。
侧面的映照,是不被正视的年轻和天真。
一个镜头,三种情态,尽收眼底。
这是一处人物的转折点,被放在预告中,正片里没有呈现。
往前,连接着嘉峪关、青海湖、麦子地和诗,往后,开启了电影院、电影和相知。
前者是行万里路,用肉身感知辽阔,追寻精神家园。
走诗人走过的路,留诗人留着的长发,旅程是一列蓝火车,诗歌是他的车票。
后者是穿上蓝布工装,剪去长发露出年轻的脸庞。
走进喧闹,走进人群,走进影院。
因为年轻而向往沧桑,又从沧桑回归朴素的青春,从梦想的世界到成人的世界,有时只在一个小小的转折。
长发,是他追寻诗的标签,是他梦想的宣言。
短发,是他接纳现实的开始,是梦想的终结。
他曾经轻视自己的年轻稚嫩,现在,他选择正视和接纳。
“我回来了。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但不是对过去的全然告别。
随着《四百击》中男孩不断的奔跑,光影与现实形成了交融与映照。
诗人的脚步停下,心灵还在奔跑。
蓝火车的汽笛还在鸣响,带他去每一站风景,去遇见更多“我的朋友”。
恰似我们成长的自洽与坚持,颇有共鸣。
本片以诗意般的日常刻画,呈现一场发生在90年代的相逢与离别。
搭上李默诗中的蓝色火车,《我的朋友》将前往世界电影领域的更宽广之地,期待下一次相遇张导说:……《我的朋友》全靠他们自己去读解,自己去准备,自己去体会。
我们实际面对面的交流只有不到时间,开拍前一天下午他们才到的。
简单地聊了聊第二天就拍了。
一博也有他的方式,他选择不说话,选择沉默,选择让我们看到一个少年的心事……当一个演员有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剧本中,这部剧就真正的注入了灵魂王一博未来可期
印度史诗级大片,导演看起来挺有野心的。但拍得感觉还有点缺经费的样子。
挺好的,比第一部的节奏好很多,故事虽然比较意料之中,但反派女主的塑造算是比较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