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始做了铺垫,但这个铺垫铺的云里雾里,吸引眼球的作用起到了,但导致后面的人类突击太过突然,给人一种男主又开始做梦的感觉(总感觉一会儿男主突然醒来)。
导演后续填坑,说明了这些梦是回忆过去(影片前面的铺垫一直强调是预知未来),这样乱一点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影片讲了一个人工智能和人类对抗的故事,并且人工智能还一度赶走了人类。
里面用了大量的情感戏来渲染人工智能,以至于给人一种人工智能比人更像人!?!
个人认为人工智能的进化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计算机阶段,利用大量数据的匹配和筛选达到所谓的'智能',其实并不智能。
(我们现在的科技还没有完全达到这种水平)第二,思维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思考了,而不是简单的寻找匹配,并且有了自我认知。
(这个阶段已经超过了很多动物,因为只有很少的动物才能通过'镜子测试',自我认知很重要,因为相信自己的存在才会去相信别人的存在,才可能形成群体力量)第三,情感阶段,此阶段非同小可,计算机不能生育,所以哺乳动物与生俱来的母子情结,冰冷的机器很难理解。
人的情感是最复杂的,为情而生,为情而死,都有存在,。
所以人工智能如果达到这个阶段,标志着人工智能彻底失控!!!
有了情感就能找到信仰,才有了革命!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完全可以自驱,而不在依赖人类。
而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吗?
我给出很绝对的回答,无论是从科学还是哲学的角度出发,这样的事都很难发生。
所以这部片子就是在扯淡!
稍微从上述两方面解释一下:首先,无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人类创造的,其主体和主导都是人类,人不可能自讨苦吃(人类的动物本性决定的)。
科学角度,个人认为人工智能的突破就标志着第四次科技革命!
科技革命的跨度有多大,大家心里都清楚。
哲学角度,这是人类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是压制兽性的一剂良药(人类所属真兽亚纲里的灵长目,所以别否定自己不是兽),当然,哲学是为了让社会更好而存在的,和科学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目的。
在从政治和社会方面分析一下:影片片段:人类上街游行抵制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侵占了自己的权利,抢了自己的工作。
影片中的人工智能已经有很浓的感情了,已经达到了终极阶段。
想想看,人们会等到人工智能发展到终极阶段才会去抵制吗?
在社会中的竞争,人与人之间都丝毫不留面子,不可能给机器什么机会。
影片以人工智能是视角讲述,本来就有一定赌的成分,想想看,人们会给自己创造出个主子吗?
影片给人工智能主导化就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
(人类发展人工智能是为了帮助人类,在这个大方向下,人工智能只会变得更智能的解决问题,而不会整天想着革命)影片中想表达的情感肯定是人性的光辉,借助冰冷的机器来传递温暖,是一个很有冲击力的做法,但忽视了很多逻辑上规律。
科幻只是表达手法,可别把表达的东西也科幻喽。
我觉得这部片子一般,但是还是能引发一些思考。
我知道大家都很讨厌那两个小孩,只会添乱,我看弹幕很多人都在说先把小孩弄死,把小孩从楼下推下去。
这个我觉得不太好,小孩儿遇到这种事情你还想让她怎么冷静?
人工智能又不会长大,她的设定就是人类小孩子啊。
说到人工智能在地球生活了50年怎么不防范于未然的,我的理解是人工智能虽然智能,但本质上还是人类制造出来的机器人,你想要机器人自己创造新的科技?
人类之所以高级是因为人类有思维会创造。
人类被人工智能打退到火星生存,目前大家都知道火星上人类是不可能生存的,即使在未来火星勉强可以生存,那也是很艰辛的。
电影中人类被迫在火星上生存,资源匮乏,调整生息50年才回来攻打地球上的人工智能,用的武器还是刺刀。
这五十年里,被打退的那一波人类已经老了,攻打回来的是年轻人,他们在火星出生,对地球没有那么多的情感。
帮助人工智能的那个人类小伙子,他心中也是充满爱啊。
从B站过来的,看评分这么低就觉得一定有蹊跷。
网飞的科幻片好像已经被喷烂了,不过有一说一,这部电影竟然最后的“入侵者”是人类,着实有点让人觉得思路清奇,有所启发。
然而虽然思路很好,剧情本身丰富度不足,推进过程过于简单,也没有其他任何让人眼前一亮的点。
低成本电影,交战场面浮夸,想用过暗的镜头来表现末世的恐怖感和紧张的情绪,但似乎效果一般。
三星给思路,整体剧情的单薄程度实在对不起这个思路,凑合着看看还行吧~
随着全部的春节档电影撤档,电影院明天也歇业了。
这个春节对于影迷和电影从业者来说,终身难忘。
我还有一张兑换券,于是去了电影院。
没太多的选择,只能看上个周末上画的“新片”《灭绝》。
进了影厅,我发现自己是唯一的观众。
由于是批片,上映也晚了一年半,所以此片根本没有多少人关注。
电影的素质也一般,但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
不知道是不是包场的缘故,我竟然非常用心的看进去了这部小成本科幻片,虽然我早已猜到结局,但感觉娱乐性还是可以的。
人类想除掉变“聪明”、不可控的人工智能型机器人,但不料机器人联合起来反将人类赶到了火星上。
胜利后的机器人领导决定清除这一部分不愉快的经历,营造和谐氛围,于是除了核心决策者外,其他的机器人都被洗脑、植入美好记忆、组合成类似人类的家庭了。
若干年后,人类终于反攻倒算,杀回地球,要将机器人消灭干净。
主角一家是机器人,妈妈和大女儿最像机器,爸爸却没有机械感,小女儿只会哭闹、拖后腿,剧中的家庭氛围不是很理想,这对电影的“家庭核心”主题有很大伤害。
他们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身体内部是机器,而不是血肉之躯,怎么可能呢?
难道他们都不知道人会长大、变老?
电影的idea很好,但由于预算有限,无法呈现的更具体,更完善,特效很差,爆炸都是最廉价的视效······我的注意力几乎都被丽兹·卡潘吸引了去。
这个女人的电影我看过不少,但却从来没留下印象,真的很奇怪。
她演过《贱女孩》?
我不记得啊!
还有《科洛弗档案》的女主,早忘了!
还有《127小时》,不是付兰兰的独角戏么?
里面还有她?
在《灭绝》中,丽兹的大眼袋特别抢戏,她还画了粉色的眼影,眼神空洞诡异,有点挑战自我的味道。
她比男主演的好多了!
电影字幕升起,我孤单的站在影厅的中央,感到茫然。
这种“包场”好像从2012年之后就没有过,逼着我走进多愁善感的模式中去。
出了门,一大堆理发椅堆在商场一角,说是要甩卖。
谁会把带踏板的理发椅买回家呢?
上了公交车,发现我又包车了。
一路上没有一个乘客上来,每个站牌都无人等候。
昨天的拥挤,荡然无存。
下了车,我呼吸了一口空气,其实今天天气很好,没有风,晴朗,没雾霾,但我却开心不起来。
这个假期看来只能憋在家里了。
科技日渐发达的今天,人们在人工智能上的探索可谓是穷尽了时间和人才。
以求为人类带来更便捷的生活的同时,也更有利于人类发挥其“懒”的特色。
俗话说:“世界是懒人发明的!
”
在影视作品中,也是有诸多描写人类对峙人工智能的场景,看得过瘾的同时,人类也不免会担忧,人工智能会不会在有一天干过人类,然后掌控这个世界。
电影《灭绝》将这一构思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在以往作品中,人类作为主人公,人工智能只是附属品,而戏剧冲突安排两者一系列的对峙,但是结果都是人类战胜了人工智能。
今天羽蒙推荐的电影《灭绝》则不走寻常路,将人工智能作为主体,人类想将其消灭,进而引发了一场场悲剧的发生。
站在人工智能的角度想问题,我开始思考:会不会真有一天,电影里的场景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该片描述一个经常梦到失去家庭的人如何同妻子一起在外星生物入侵时保护自己家庭的故事。
《灭绝》的精彩之处在与编剧安排角色的巧妙,我们不会猜到故事里和谐的一家四口才是入侵者,剧情反转,脑洞大开。
最近刚学了“extinction”这个英文单词,今天就发现有这样一部科幻惊悚片,感觉是一个缘分,因此就点开看了。
影片确实没让我失望,虽然只是一个小成本电影,但是电影场景里的建筑的朋克风格,视觉效果都特别好,不输给大片。
在主角一家四口逃离“外星人”的过程中,节奏紧张,很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
从主角的觉醒,会引发人思考:人类和人工智能还能和平生活吗?
如果人工智能被赋予了感情,行事情绪都跟人类别无二样,人类该如何对待他们?
该片和早期Netflix的原创科幻片类似,高概念+中低成本,然后口碑嘛......不过和《光灵》《静音》这种原创电影不同,据外媒报道《灭绝》原本是环球的中等投资院线电影,Netflix买下线上版权不再做影院发行,和派拉蒙的《科洛弗悖论》的情况比较类似。
英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采访时说:“制造能够思考的机器无疑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巨大威胁。
当人工智能发展完全,就将是人类的末日。
”霍金这一说还是挺让人不安心的,要知道,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先进,很多地方已经用机器人取代了人类工作。
相比于机器人和人类在工作方面,机器人无疑是更佳的选择,长期的话节约了人力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
看完这部《灭绝》,我看到了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末日那一天。
也许人类的“懒”也要适可而止了,对于人工智能的探索也要懂得取舍,并不是一味的去开发它,才是正确的。
这部电影看了有段时间了,之前看完以后我就去忙别的事情了,没用文字记录这部电影里的一些细节。
不过现在过年有点时间,就想着还是记录一下我当时观看这部电影的一点点细节。
这部电影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的感觉其实挺奇怪的,因为我重视细节,而这部电影的细节bug很多,男主面对两个女儿时的表演有点不像一个父亲,而更像一个朋友,没有演出来那种常见的处理,也就是一般父亲面对幼小的女儿的时候带着一种童趣的参与感和幼小的女儿互动,会呈现出一种父女间的亲昵感,但是这里反而演得像是个友好的亲戚,或者是个邻里的好好先生。
然后就是男主在工作时出现了失误,那个黑人领班不断坚持让男主下班后去看病,这里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其实也蛮奇怪的,黑人领班有种好像已经知道了男主一定是生病了,而且只有通过去见医生才能好,他为什么那么肯定?
而且在剧作的台词上还反复强调这点。
还有就是那个“外星人”一次见到男主女儿的时候为什么突然犹豫了?
接下来是男主带着一家人逃到基地前的过程里,为什么那个长得和人类一样的外星人在被俘虏后这么安分?
黑人领班的手下在打开铁门后,为什么直接用枪对准了那个“外星人”好像早就知道外星人的身份一样了?
为什么男主有天生神力?
这些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产生了一种大烂片的感觉,bug太多了,不过我向来比较开放,一般遇到这种情况,要么这部电影是大烂片,要么这部电影后面有反转,可以把所有的bug全部解释通畅,所以我就耐着性子认真看下去,果然等到了电影给出的答案,这里我就不讲解了,看过电影的朋友应该可以自动回答上面所有的疑问。
总的来说,一部用依靠前面埋下草蛇灰线后面再突然反转故事的片子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如果不能在整个过程营造出有创意的张力,只靠反转那一下观众的恍然大悟作为创新的爆点,还是不够的,这也是希区柯克为什么不喜欢单纯猜凶手的故事类型,而在其他方面本片并没有太大的惊喜,灾难,惊险,惊悚的部分有些陈词滥调,很多年前有部叫天际浩劫的片子也是这种模式。
不过我作为一个爱好没那么刁钻的人,还是要称赞一下本片的核心诡计,让观众先移情于看起来像是人类家庭的男主一家,让真正的人类成为“外星人”似的反派,后面突然告诉观众真相,男主这边才不是人类,“外星人”才是人类,此时观众的观影立场就复杂起来,如果处理的好,就可以深入探究一下人类和人工智能是平等的,甚至让观众直接体会到这个论点的重要价值,并进一步投射到现实中的种族问题,国家问题,历史问题,我最近一次见到这种叙事处理应该是在谏山创老师的漫画作品《进击的巨人》,这里就不展开了,没看过的可以自己去看。
不过可惜的是,后面少安排了一次男主一家再次像那个救了自己的人类士兵报恩并产生一种兄弟情谊最后无奈告别回归自己种族的立场的戏码,如果说故事的大背景是不可消解的种族战争,那么小环境在戏剧上至少要做到一次基于理解真相后的相互和解,这样应该会更打动我们的观众。
这部电影,有一点让我震惊了。
男女主角其实都是机器人,但是他们全部都选择遗忘掉自己是机器人的事实,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记忆,所以他们选择成为人类,假装自己成为人类,遗忘掉了所有不愉快的记忆。
他们作为机器人,打败了人类,占领了地球。
后来地球人打了回来,要重新占领地球,他们这些机器人(人造人)就面临被选择的命运,他们可能会失去一些什么。
反正,怎么说呢?
你得到的东西如果不是属于你自己的话,早晚都是要还回来的。
所以说,我这辈子,有没有说因为贪心....而拿了别人的东西呢?
我想不出来,但是一定有的。
小时候很喜欢同班级女同学的一条手链。
然后死皮赖脸地要过来带了一天,结果弄丢了别人的手链。
长大了之后有一次进到班级,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然后碰掉了别人的化妆水。
现在倒是没有这种小事情发生了,一发生之后全部都是很大的事情。
就比如这些机器人,他们占领了地球。
看似是他们占领了地球,求得了一时的安稳,而且选择忘记自己是机器人的事实。
但是事实有时候就是事实,即使说,你选择了遗忘,事实还是存在,还是一直一直在那个地方等你。
所以说,当我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
想好自己想要什么,想好自己需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想好了之后,就是去面对这件事情了,然后一直一直面对这件事情。
也许最后的结局会很凄惨,但是只要我们勇敢面对了,也就好了。
最后这些机器人,他们逃上了一列开往远方的列车。
所有的人,所有的很多人,都选择忘掉自己身为机器人的这个记忆,忘掉自己属于机器人的事实,人类和人工智能总有一天会有一场恶战,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早晚会面临选择,不是你打败我,就是我打败你,没有选择,只能够说勇往直前吧。
最后这些机器人,去到了一个拥有阳光的地方,一个像是仙境一样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的这趟列车,只要他们走了之后,铁路便会消失不见。
这个铁路也真的是很神奇了。
这部电影想法其实还是很不错的。
人工智能占领了地球,人类夺回地球,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觉得人类的想象力真的是无穷无尽,无尽无穷。
这辈子我已经完蛋了。
下辈子。
下辈子我再好好过。
2018美国科幻片《灭绝》,豆瓣评分5.6,于2020年1月18日引进国内上映,于2020年8月1日在国内复映。
当不抱希望时,往往反倒会有些惊喜。
本片就是如此,名不见经传,NETFLIX网飞出品,没有明星,豆瓣评分仅5.6,完全不抱什么希望,结果发现剧情竟然有创新。
影片的大部分剧情很像《科洛弗档案》,一群小人物遭遇外星人入侵,没有惊喜的老套剧情,CG特效平平,正打算坚持看完时,剧情出现反转,一直以来是人类反抗外敌,如今却成了再造人占领地球,移居火星的人类重返地球夺回家园,肆意屠杀的外星人没想到竟然是背井离乡的地球人。
这一反转让我想到了《月球》。
满天的入侵飞船让我想到了《世界之战》《洛杉矶之战》。
人类身穿盔甲、小臂有投影的造型让我想到了《铁血战士》。
本片号称由《降临》的编剧打造,剧情确实有新意,不过除了剧情以外其他地方都很平平,属于小成本科幻片,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场面,没有强特效。
事实上,小成本电影,就一定要在剧情上下功夫,以小博大。
影片中人类穿的盔甲太恶心,乱糟糟,粗制滥造,像铁血战士,不像能够定居火星、重返地球的高科技人类。
人类的枪道具感十足,道具师太不认真,有一幕角色单手轻松持枪,毫无重量感,一看就是模型。
记忆与情感是凌驾于种族的。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记忆与情感的羁绊,是人性。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互相博弈与屠杀,证明了人类只向人工智能输出了人性的恶,或者他们没有感受到互相的尊重。
之后彼此争夺有限的资源与生存的权力,结局是“人”或者说人性的灭绝。
宇宙创造人类,不意味着人类必须屈服于宇宙,我们有效利用自然界的一切为人类服务。
人类创造人工智能,也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机械工具,即便他们还没有情感与记忆的时候。
母亲创造孩子,孩子也不意味着便是母亲的附庸,实现母亲的控制欲。
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之间,是每一个重新定义的独立体,不应存在对立与尊卑。
只有彼此尊重,形成人性的善的循环。
创造者有义务给予被创造者输出正确的观念:我们不是冷漠的物质。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悖论。
如果人工智能的最终形态一定会拥有人类一样的智慧甚至高于人类智慧与情感生命体。
但这是人类不希望看到的。
我们是否要从一开始就应该向人工智能传导,教育人性的复杂和抵制人性的恶,这样不就反而加速了他们的进化?
刚看到男主的第一眼感觉很眼熟但是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后来查了才发现原来他是《蚁人》里面的一号男配角,这部电影的前半段可谓是光怪陆离不知所云,总感觉有一种《明日边缘》或者《预见未来》类似的时间轴摇摆不定的感觉,到了后半段才发现其实他是一个类似于《分歧者》加上美剧《西部世界》类似的世界观,而且有那么一点不一样的就是他与《西部世界》和《终结者》相反,他是在人类发现AI人工智能对人类有一定的威胁性之后,人类主动开战了所谓的“地球清除计划”来“灭绝”AI(就是电影中的主角一系列的机器人)。
剧情一般般,感觉想比较于《终结者》,剧中的机器人反而显得比人类还要弱小的多,如果将这部电影放到十年前去上映肯定是一部值得深思的大片,但现在看来诸多细节有待考究🤔而且主角一家四口中的小女儿还有她手上的玩偶简直是拖油瓶中的拖油瓶,要是再拖那么一点点的话,这部电影不出半小时就全剧终了,所以导致剧情跌宕起伏的主要原因就是小女儿的“拖”,显得很单一很不切实际,要是换些花样来调整剧情的节奏的话,剧情表现出来的效果会更加合理[皱眉]不过有了这个小女儿在,这部电影才更适合一家子去电影院观看吧[OK]总体评分:7分(拿小本本记下来)
编剧故意造一个这么讨厌的Charlotte就是来气我的吗?真的希望不要有这样的雌竞角色。Lewis一直懦弱地逃避问题,如果是我绝对不会选择这样的男人。Emma过于烂好人了,cleo也有点太懦弱了。只喜欢Rikki,最后几集我真的气的恨不得魂穿Rikki把其他人都制裁了。最后Emma向ash坦白我也很不爽,Emma可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告诉ash自己的秘密,而ash一直在逼迫Emma。
澳大利亚的风景很美,迷人的海岸线。
怎么看?
最喜欢rikki 救命啊那个cleo真的演的好夸张好烂 好烦啊啊啊啊啊啊啊哭戏没有眼泪就算了 动作好僵硬啊啊啊啊
还可以
很喜欢 可惜第三季换演员了 没感觉了😑
小学的时候看的,现在为之前打分一,当时真的特别喜欢,然后第三季的片源找了很久,初中的时候又看了一遍,剧情大概都不太记得
20090324
不是很喜欢...
虽然没有字幕是猜着看的,不过还是要给个5星。
怎么看
追到第二季的时候,越来越喜欢Rikki了,就喜欢她那种直爽的性格,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鸟都不想鸟你.不太喜欢Cleo的性格,都被Charlotte欺负成那样了还能忍?!完全是一朵白莲花啊!!而Charlotte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心机biao(感觉Charlotte好胖啊!)为了和Lewis在一起各种骗!话说Lewis的发型也是丑出新高度了!!
在哪里能看?
看习惯了现在的特效,一下子看以前的特效,有点不习惯了。
太好看
蜜汁好看……
迷人的海岸线,是我喜乐的类型
竟然真的追着看了三季 每次都觉得rebecca那个摆手摆的很尴尬
很好看
大学可喜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