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惩罚

El Castigo,The Punishment

主演:安东尼娅·塞赫尔斯,内斯托尔·坎蒂利亚纳,雅伊尔·尤里,卡塔利娜·萨韦德拉,圣地亚哥·乌尔维纳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智利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22

《惩罚》剧照

惩罚 剧照 NO.1惩罚 剧照 NO.2惩罚 剧照 NO.3惩罚 剧照 NO.4惩罚 剧照 NO.5惩罚 剧照 NO.6惩罚 剧照 NO.13惩罚 剧照 NO.14惩罚 剧照 NO.15惩罚 剧照 NO.16惩罚 剧照 NO.17惩罚 剧照 NO.18惩罚 剧照 NO.19惩罚 剧照 NO.20

《惩罚》长篇影评

 1 ) 我爱他,但我不想做他的妈妈

先说点题外话。

因为现在就住在森林旁边,几乎每天都要去森林遛狗,对森林越来越熟悉。

电影里的森林虽然还是绿色的,但里面的样子和我们每天都要去的森林也很相似。

平时森林很美,但如果你离开步道迷路了的话,它也可能变成一头能吞噬你的怪兽。

森林里没有路灯,没有人家,天黑的很快,一旦天黑,气温也会急剧下降,白天完全不见踪影的野兽也会出没。

对这些我的感受还是很切近的。

在森林里找人的感觉一定是很崩溃的。

不过警察提到要带警犬还是让我松了口气,这种时候狗比人靠谱多了,虽然最后警犬也没出现(看来警察的效率也和我们这差不多……)。

前面妈妈的表现过于平静,让人难以接受,正和后面的自白互相接应。

我看到评论有人说,不管怎样还是不能接受对孩子说这么自私的话,也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女人既要又要的结果,如果不喜欢孩子,就离婚,把孩子丢给丈夫,不就完了吗?

不就是无法承受离婚后的生活吗?

我想这些话,也是同样面对这些困境的,我们身边的女性们常常听见的吧!

但事实不是非黑即白,就像女主人公在电影里的那句台词:“我爱他,但我不想做他的妈妈。

”她并不是对自己的孩子没有感情,她也并不是没有被做母亲的道德身份裹挟,正是这些阻止了她轻而易举的做出另一种选择,只能一直在旋涡中下沉,甚至不能呼救。

如果完全没有对孩子的爱,那根本不需要费心去处理孩子在学校的问题,带孩子去医院,那自然也就不会觉得不堪重负了。

但爱也并不代表失去自我,甘愿付出一切。

如果非要从极端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那当然是无解的。

那对于孩子的父亲来说,又能保有自我,又能保有对孩子的爱,多么轻松,“多么方便”,为什么他就不会面临这样极端选择的问题呢?

他甚至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一份爱,一份责任过于沉重,难道就不能说出来吗?

难道说出来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吗?

有多少母亲在这样的死循环里耗尽了自己?

如果一份爱,一份责任过于沉重,而它又具有普遍性,那这时候应该指责的是没有做好觉悟的母亲们吗?

这时候应该指责的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分工,不合理的道德绑架,以及不合理的两性关系。

无论任何时候,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按自己的真实自我去生活和追寻,都是最正确的事。

在这里,不是一个母亲失去了对孩子的爱,而是社会和家庭摧折了她对孩子的爱。

 2 ) 对女性困境的一次重新理解和定义

以这样题材的形式让女性敢于在那样的,已然陷入在一个危机关头的时分说出,一个势必会成为一个颇富社会争议的观点,这真的需要勇气。

而这样的勇气是具有时代性的。

因为这样的声音从来都仅限于在私密空间。

因为这是一种不会被承认和认可的发声。

因为谁如此公开发声谁就会被道德讨伐。

但凡看过剧的人,尤其是女性,都应该有理由相信,这在我们生活中是有发声过的,只是从未被公开地进入过公众视线。

说结尾结的不好,结的很弱的,在我看来却不尽然的正是因为这样的结尾才能更好的诠释,女性长期以来所遭遇的一个共同困境。

即即便是爆发,它也只是一次在沉默中的爆发,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而剧中的女性也犹如生活的某些女性一样,只能在这样的一次危机失控中才能将自己爆发出来,过了这个时机,连她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勇气。

so,有时事件的失控并非全是危机和绝境。

我们都可以通过这部短剧(一个困境中的绝境)去重新理解,这样的困境对于每个女性的而言,是不是可以是非统一性的唯一标准?

 3 ) 女性的价值是成为自己。

很短但又很有爆发力的影片。

虽然只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场景人物故事都简单到极致,甚至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但是影片从很多片段里都能一点点透露出这个小家庭长久以来的矛盾和故事。

一个争吵的爆发,从父母亲讲的话做的事也能够看出平时双方对待孩子的态度。

影片没有营造很强烈的悬疑或者紧张感,目的只是想让观众从简单的情节里去发现家庭矛盾的源头。

最后母亲的崩溃和爆发也揭开了整部影片想表达的,女性在家庭里所处环境的糟糕。

一个女性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居然不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成为想成为的人,而只是成为一个家庭的附庸者和付出者。

生孩子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做家庭琐事也只是迫不得已,在无奈之下成为一个为了家庭而丢弃掉了自己本身的孩子的妈妈,丈夫的妻子。

这是多么痛苦啊。

丈夫只需要在闲暇之后陪陪孩子,就能成为孩子眼里的英雄,而母亲无时无刻的关照,却成为了家庭里的理所应当,这太不公平了。

虽然是一个对孩子的惩罚而展开的故事,但是也是妈妈爆发的契机。

正如妈妈所说,她多么希望有一刻孩子真的消失了,她的丈夫的爱全都属于自己,而自己也能成为真正的、不是任何人附庸的真正的自己。

 4 ) 互相惩罚的家庭不幸得特立独行

2025.4.26卢米埃侨福芳草地 2025北影节第二部前期铺垫很长,漫长反复的情绪发酵,那些残酷伤人的话终于说出了口,开始真实面对自我的时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结局很灵,值得一个最佳影片。

惩罚这个片名确实抓住了故事的灵魂,在这个特殊情境下,惩罚是双方的,一是父母故意把小孩抛下,用丢弃的惩罚让小孩学会乖顺,算是一种不够完善的教育方式;二是孩子的失踪对父母丢弃的反惩罚,用失去引起父母的愧疚,愧疚可以操控,甚至可以通过舆论让父母社会性死亡。

随着剧情的推进,当母亲从强硬-委屈-脆弱-歇斯底里的情绪一路走来,撕下母亲的面具,一个真实的女人浮出水面,孩子对母亲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惩罚?

是对母亲身心健康的损害,是对母亲个人时间的侵占,是对母亲职业发展的挤压,在一个家庭里,总是会有付出者、享用者,但是在社会、传统、习惯对母职的全面要求下,母亲不得不成为付出得更多的那个。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对冲辛苦劳作和放弃自己的痛苦,但是母亲作为一个职业已经被送上神坛,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献祭自己的全部去托举下一代,殊不知这些母亲本身也是被上一代女性托举起来的,在她能选择的时候,最安全的,顺应社会潮流的选择就是继续托举下去,那么多人的辛苦培育造就的女性,为什么不去享用世界,为世界创造新的高峰,而是回归家庭,寄希望于下一代享用世界?

这种“本该如此”的规训已经内化为一种自驱力,成为了刻在女性DNA里的魔咒。

当然,也有女性喜欢成为母亲,乐于养育下一代,但是也一定有不乐于此,有被“爱”和“责任”困家庭中的女性,但是她们不敢说自己不爱孩子,从来没有在养育这件事上获得过快乐,她们羞于承认自己在其中经历的身体和精神的痛苦,仿佛那是对母亲这个名词的亵渎,让一个女人说出这些看似残酷又无比真实的话:她根本不想找到失踪的孩子!!!

这一段简直是这部电影伟大的成就,但是就在真实赤裸裸地展示其杀伤力的时候,消失的孩子突然出现了,失控的情绪瞬间冷却,一切仿佛还要回到轨道上,但是母亲没有凑上前去关心孩子,她只是苦笑着,冷漠地看着孩子,或许她也没想好要怎么继续这来之不易的真我,大概率这份母职惩罚即将继续…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只有真实的表达才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关心,当然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不服管教,但是孩子也一定能感受到不爱,也会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关注,或许一切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另一种极端,所以一切问题还是回到源头,无论是婚姻还是生育,爱和甘愿都必不可少,不要让惯性成为人生中环环相扣的惩罚的开始。

 5 ) 为爱情孕育的荒唐

涉及剧透|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意识的片子。

一开始的简介使我对这部影片没有一点设想,但女主的演技真的很棒,一开始孩子丢了的时候她的态度很奇怪,是一个看上去过于冷静的母亲。

而这一切蛛丝马迹随着电影的发展得以解惑,真相如抽丝剥茧般呈现,随着女主的爆发,道出了这个电影真正的主旨。

“你是在说你不爱你的儿子吗?

”“我爱,我只是不想当他的妈妈。

”“你是在说你也不想当我的妻子吗?

”“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是你孩子的妈妈。

”她不想要这个孩子,她的爆发是终于能将这个事实和丈夫和盘托出,她感受不到养孩子的喜悦,当周围人说到再苦再累当看到孩子的笑容的时候一切都值了时,她说,我只会回想起我牺牲了什么。

那一刻我真的十分理解女主,女人,不是家庭的牺牲品,为了所谓爱情而孕育生命实属荒唐,她从怀孕那一刻开始,所有的社会身份都被剥夺了,只剩下一个,那就是母亲。

女主一直在说自己是个好母亲,完美的承担了母亲的责任,只是没有爱。

她能感受到她的儿子也知道自己并不喜欢他,其实这只是女主感情的一种投射,女主真正不喜欢的是只能做“母亲”身份的自己。

所以她不想找回儿子,所以她过分冷静。

电影在森林中儿子与母亲没有情感的相望中结束了,我坐在电影院里只感到窒息。

 6 ) 迷恋做父亲的男人,和害怕失去爱的女人

北影节看得最后一部电影,是这次的最佳影片《惩罚》,全片手持+一镜到底,一个关于家庭惩罚的故事。

一家三口开车去外婆家吃饭,途径一片森林,七岁的儿子要下车拍风景被父母制止,于是开始哭闹,并猛踢驾驶位置的母亲的后座,导致母亲不得不急刹车,并将儿子带下车,让他“想拍自己去拍”,自己和丈夫佯装开车离开(实际上离开了一分多钟)以示惩罚,回来后儿子不见了。

之后就是两人找儿子,丈夫报警,夫妻矛盾两度升级…在这个过程里,母亲表现出了对儿子更为充分地了解,而父亲则从普遍角度去分析儿子失踪可能存在的危害和麻烦,并两度刺激妻子焦虑升级,最终导致她发疯冲进森林寻找儿子。

整部影片85分钟却有很多亮点,最喜欢其中的两段戏:一段是女人和女警对峙,她问警察有没有孩子,会不会在孩子淘气的时候做出和自己类似的行为,对方说不会(这个情节其实是全片我最难过的一场戏)还有将近结尾,女人对丈夫的告白,她问丈夫如果自己压根不会给他生孩子,他是不是还会选择做自己的丈夫,男人回答不会。

同样令人难过的一幕是,儿子最终被警察找到(相信实情就是如前面母亲推测的那样,他为了惩罚不满足自己心愿的父母,躲了起来),他的父亲充满关爱地冲上去又亲又抱,儿子有一瞬间转头看向母亲,眼睛里都是戏谑。

在电影还没结束的时候,我生出一个想法:上帝保佑所有想要做父亲却不想做丈夫的男人,都拥有自我生育的能力吧。

丧偶式教育的婚姻并不少见,《惩罚》展现了这种家庭普遍存在的原因,为了成为父亲的男人,将自己的每一分付出都视为对家庭和孩子尽职尽责,即便这个付出是“顺便的”;没有做好准备做母亲的女人,为了不失去爱人的爱而不断妥协,又无法在这样的妥协中自洽。

而对我来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恐惧是,我的母亲在多大程度上为了我失去了她的自我,对此我能做些什么?

我不知道,没有答案。

 7 ) 《惩罚》:女性主义与一镜到底

本片关注的话题很有意义,在女性主义越来越火热的现在,家庭关系、夫妻分工、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婚姻和生育给女性带来了什么等等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片通过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直戳戳地把这个问题挑了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女主角在这个家庭中成为了所谓的“好妻子”(其实也就是她自己说的“好妈妈”,之所以这里说是“好妻子”,是说她负责照顾孩子的一切,而丈夫则是甩手掌柜)但却不是一个所谓的“好妈妈”(这里指的是心理层面上她并不爱孩子,并且也并不希望孩子出生,这与一直限制住女性的所谓“伟大的母爱”“背道而驰”),而男主角则是一个所谓的“好爸爸”(因为在孩子眼里,压力和限制来源于妈妈,而爸爸更像是一个“英雄”,带自己玩,满足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个“好丈夫”(他并没有关注到妻子的压力、妻子被迫失去了自我的状况,而是自以为是,且认为妻子所作所为理所当然)。

在这种矛盾中,真正尖锐的话题被激发出来。

虽然片中没有给出结论,但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倾向。

不足之处在于,片中矛盾的推动、主题的揭露等,基本上是靠台词来完成的,影像的表达有所缺乏。

制片人阿德里安·索拉尔说,本片拍摄了七遍,最终敲定使用的是第六遍。

虽然拍摄中留有一些以防万一的剪辑点,但最终并没有用上,所以本片是实打实百分百的完全一镜到底。

然而,一镜到底在本片中到底意义有多大,我个人是持有保留态度的。

制片人说这是为了塑造“真实感”,但我觉得在本片这个内容的展现上,一镜到底能否塑造“真实感”、能增加多少“真实感”、这一部分“真实感”到底有多大意义,恐怕不甚明晰。

反而,这使得片子节奏缓慢且拖沓。

不过,这倒是客观上掩盖了一部分故事情节本身内容的简略(对于长片来说略显不足)以及大量依靠台词表达主题所造成的单薄,而使得主题本身更加凸显了。

 8 ) 真的乐意成为父母还是仅仅因为世俗的绑架

一镜到底,85分钟的比较短的电影。

对卢卡斯来说是惩罚,对两位父母来说也是,也让女主意识到了很多内心的想法。

男女主的家庭模式,女主是强势严厉的妈妈,男主是唱红脸做老好人的爸爸。

但是虽然一直说着疼爱孩子要给孩子更多关注,事实上却并没有做出很多实际的行动。

比如即使认为需要说出真相但是实际上还是过了很久才选择坦白。

女主的的妈妈对待她和她对待自己的小孩感觉存在一定的类似,她的妈妈忽视她的声音和需求,比如她不能吃披萨对麦麸过敏,但是她的妈妈却坚持,“是的妈妈你是对的,你比医生更懂”。

世俗里面去认定你是否是一个好妈妈的评判标准,是你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但这只是一种道德绑架。

男主虽然一直在强调他爱孩子,他没有逼迫女主辞去工作,但是实际上其实女主看似有选择实际没有选择,她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方方面面。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就像是选择了一份无法再更改的工作跳槽,即使这个工作再烂,原来的工作再好,她都无法把这个孩子塞回肚子里面去,她只能继续去做妈妈这个选择。

有些女性可能跳槽后发现,孩子带给她的成就感更深,她更喜欢这个,那是很好的决定;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女性来说,生育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

男主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带着孩子去做他原本就喜欢的事情,孩子只是顺便带着。

这种往往就是现实生活里面的一部分会说着自己也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很多的人。

男女主的情绪控制也能窥见平时里面他们对孩子会是什么状态。

男主看似温和但是实际上在疯狂按喇叭,女主的崩溃需要一定程度的稻草。

而且其实本质上双方的焦急,感觉更多来源于外界会对他们的评价,认为他们不再是好父母,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你是否真的想做父母还是在有了孩子以后的别无选择,同时因为自己有一定的责任心所以不得已而的呢。

一个比较小的短片,还是可以看看的。

高潮在于最后两个人的争吵吧。

 9 ) (心理学切入)很有意思的心理学洞察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不会认为人有病或者有错,只是单纯探讨她和原生家庭和这一个新的原生家庭之间的关联。

影片花了几段片段描写了女主和她妈妈沟通时候的场景,如果稍加注意可以发现,女主和母亲的原生家庭相处显然不太和谐,母亲显然从小对待女主也非常强势并且给女主带来一些没有平复的创伤,女主深受其害,但是却会潜意识的去模仿母亲的这种控制欲,并加给孩子。

女主没有错,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还没有平复和解的创伤,从这点看我也很同情她,她活得很累,也很可怜。

而影片虽然没有交代父亲的特别多的情绪和原生家庭,但是也可从他最后说出来的话中感觉到他也多少有点心理影响,比如他从潜意识里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应该的,比如根本无法接受女主的一些表达自我表达不同的行为。

这类非常男权的表述确实让人握紧拳头,这点我个人站女性主义~

 10 ) 《惩罚》:一镜到底与身为母亲

智利/阿根廷影片《惩罚》,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奖,由本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张艺谋和演员葛优揭晓。

张艺谋认为,好电影需要在情感表达、价值传递、内容叙事、艺术呈现上相得益彰。

一镜到底,是摄影炫技还是叙事必须?

《惩罚》,正片85分钟,一镜到底是最醒目的视听语言。

一镜到底,似乎是电影人的执念。

从1948年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开始探索,到2002年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2019年萨姆·门德斯的《1917》,时有令人惊叹之作面世。

据说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也想玩一镜到底,最后不得不放弃。

在映后交流环节,《惩罚》的制片人阿德里安·索拉尔说,和导演马蒂亚斯·比塞7年前合作拍摄影片《战争的回忆》时就用了一镜到底。

《惩罚》排练了5周,拍了7遍,用的是第6遍拍摄的版本。

索拉尔说一镜到底,是为了“真实感”。

《惩罚》故事极简,一对夫妻在森林里寻找丢失的七岁儿子;人物极简,只有两个男女主、三个配角;场景极简,全部故事发生在一座幽深冷清的大森林里。

“三一律”的舞台剧风格,很适合一镜到底。

镜头始终追踪男女主的身影动作,直怼男女主的脸部情绪,警察搜救等有动作感和推进叙事的场景都没有呈现。

车内的冲突和森林里的寻找,使用了大量摇晃着的手持镜头,增加了真实的现场感和观众的代入感。

整个影片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时空完整一致的连续感,情绪起伏变化的丝滑感。

但是,故事情节在真实时空中的缓慢推进,不断重复的呼喊(语言)和寻找(动作)导致无法避免的冗长多余,缺乏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

一镜到底营造的完整时空,使向晚的幽暗森林拉满了令人窒息的氛围感。

如果没有一镜到底,这个极简的平常故事和靠台词推进情节的影片不必登上大银幕。

葛优在揭晓最佳影片时开玩笑说,好电影要比中场休息,观众上厕所喝水之后还能一个也不少都回来。

看《惩罚》,中场10分钟回来,夫妻俩还在森林里喊“卢卡斯”。

价值传递:是生命至上还是女性独立?

《惩罚》的叙事遵循经典的三段式结构。

建置部分,母亲惩罚淘气任性的儿子,把儿子扔下车,2分钟后儿子消失不见。

对抗部分,夫妻二人寻找未果,母亲恳求儿子不要躲藏起来。

父亲不顾后果报警,警察前来救援。

结尾部分,母亲崩溃哭诉,期望不要找到儿子。

因为母亲本不想生孩子,为了保有丈夫的爱而生育,后来为了孩子辞职在家,并没有享受到平常妈妈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快乐和幸福,在婚姻中牺牲了事业和自我。

丢失的儿子是个不在场的麦格芬,影片旨在表达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和独立意识的觉醒。

情节最后的反转,确实出乎意料,但也切中了当今世界普遍的女性主义议题,使得影片跳出寻亲戏的伦理窠臼,有了新的哲理深度和话题度。

影片以母亲惩罚儿子的事件开始,以母亲控诉育子过程中满腔怨恨的心理结束,实则受惩罚的是女性,身为人母在受到社会制度和父权话语的惩罚。

这样一部恐育大作,击中了当下职场女性的痛点。

不过,作为老母亲的职场女性,我无法接受一个母亲在儿子丢失、生死未卜之际,说出其实希望不要找到儿子这样残忍自私的话来。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生命的价值,哪个更值得尊重和选择呢?

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是个开放性的大结局,警察终于找到了儿子,父亲喜极而泣地迎上去,母亲却停留在原地,一脸茫然地看着这一切。

这场短暂的寻子过程,暴露出原有家庭多年来隐藏极深的矛盾,使得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在瞬间分崩离析。

当丢失的儿子找到了,这个家庭还能恢复如初吗?

恐怕受伤最深、最受惩罚的,还是儿子吧。

一个不愿意被母亲带到世间来的孩子,一个被母亲惩罚走丢了还不被母亲愿意找回来的孩子,何以生而为人?

《惩罚》:一镜到底与身为母亲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惩罚》短评

只能说,作为一个家庭教育片,踏入婚姻之前看还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7分钟前
  • 朝秦暮楚
  • 较差

如果这片真的有上映,那么美国观众吃的屎真不比我们少,甚至多出了几百倍💻

8分钟前
  • 发条辰
  • 很差

找活埋找错资源浪费我一小时

12分钟前
  • 野火堆冷
  • 较差

低配黑人版活埋狗血家庭伦理片前夫出狱找茬妻儿活埋前妻后女子自救反抗剧情有点脑残白瞎了这题材

13分钟前
  • 寂寞死在永夜
  • 很差

瑞安雷诺兹10年主演一部电影《活埋》

16分钟前
  • 老夫子
  • 很差

找错资源,看完了想去评价,结果发现找错了,浪费我的时间💩

21分钟前
  • 豆友Jtk8Yo8BAU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