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出点映之后第一印象:仿佛看了一部红蓝cp的内娱式偶像剧?
首先觉得宋佳不是很适合这个电影,她的表演我一直很喜欢,但这里选角还是表演还是剧本,至少有一个是出了问题的。
从妆造到气质等一切都像是精致的都市丽人,演一个单身操劳了多年的小县城妇女,我是无法信服的。
另外角色人设也很奇怪。
开头前一秒咄咄逼人睚眦必报,下一秒秒变好人带着沈飞鸿去殡仪馆。
后续依旧摸不清这个角色的定位是什么?
给我的感觉就是李鱼在电影里教育所有人,有点不舒服,塑造的有种说不清的“爹味”,不知道说了多少遍“怎么了””凭什么啊”以及频繁出现的脏话。
有一种巴掌扇不进屏幕的无力感…不是我觉得女性角色要如何矜持温文尔雅,而感觉编剧导演把这种“粗人”的性格特点当作是“魅力”来塑造。
塑造的有很失败,不好共情。
剧情节奏很烂。
放了太多感觉和主线无关的剧情,例如和快递小哥一惊一乍的“牛顿红苹果”片段,还有后面开成人之美店的小哥part,整个一段的意义是什么恶趣味么?
我可能没看懂,但为什么要加一些和“性”相关的元素呢?
全片小酒窝很可爱,但这个角色和戏份我也是完全没理解?
唱了一首歌突然养老院就留下了?
整个这段剪辑就特别有问题。
张维伊这一整个客串也是大可不必……在里面的梗有点过于密集了,怎么台词还都和综艺里场景都对上了。
台词也都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出来的。
“客户就是你大爷”“遇到的不是人就不干人事”,“私闯民宅是违法的”,无聊没营养的废话台词大把。
个人没怎么看过佟丽娅之前的作品,但在本片里她说台词感觉像在背课文,让本来就生硬的台词更呆板了。
镜头设计完全不走心。
切来切去反而一种很低级商业片或者网络大电影的质感。
配乐也是一塌糊涂,最后婆婆死的地方,拍的仿佛民俗文化宣传片,配上动感夜店风的英文歌曲?
给我和旁边女生直接当场震惊到面面相觑。
全片很明显在营造两个女性角色的“cp”,从车里放的歌曲,到一些扭捏的台词“你喜欢热水还是冷水啊”。
真的很奇怪为什么一见面就刻意营造羞涩暧昧的气氛呢?
再到后面突然从头到尾俩人一蓝一红的服装穿搭等等,大写的刻意,但在台词剧情角色深度塑造上都完全感受不到两个角色的“惺惺相惜”,或者其他张力,想要单靠营销两个女性cp就想要让观众买单吗?
还是好好打磨一下剧本专注在制作水准上吧。
🎞剧情亮点:女性,成长,温情,治愈,生命,自我🎭惊艳演技:宋佳真的超适合这种角色!
每一个眼神都有戏,什么都不说就杵那都很有气场,又酷又飒又洒脱,能直面自我,勇敢独立🌟观影感受:能看得出这部影片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挺多的。
剧情的切入点很妙,用一个死去的男人把2个女人串起来,甚至是3个女人。
既有女性主义的叙事,2个女人彼此的成长,又通过宋佳开养老院这个职业,照顾婆婆这个角度,生发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片名《轻于鸿毛》或许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拷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长度还在于广度,深度,选择如何度过这一生,是否能够活出自我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羡慕像宋佳饰演的李鱼,她有勇气有能力,坦荡的面对自我,还能教会沈飞鸿成长,在面临什么样的人就用什么样的方式,girls help girls,不是钟实喜欢,钟实不喜欢,而是我想要,我不想要,活出自己的主体性,让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道歉。
俩人其实挺好磕的,宋佳太适合这种角色了!
很像《好东西》里的王铁梅,双手插兜真的太帅了,看着就很有安全感,待在她身边很安心,好想拥有一个她这样的闺蜜!
但是有些情节感觉比较生硬,有些迎合当下热点的意味,比如当时宋佳和佟丽娅带上婆婆在路上吃饭遇到张维伊的那个片段,讨论婚姻,很现实,很犀利,比较接地气,但感觉如果去掉这一段,好像也没有很大的影响带婆婆去到老家以后,那个做成人用品的小哥哥其实还蛮萌的,他对自己人生的选择其实也挺有勇气的,他父亲可能不太理解他,但是也选择了喝下儿子递过来的那杯酒,父子二人尝试着相互理解
看着看着才发现是想拍成公路片 但这叙事差太多了 剧情稀碎 纯靠突然蹦出来的设定强行续给的人物关系好和坏转折的点也很突兀 刚还在吵 下一秒就被感动 好到跟闺蜜一样;看着像和解了 一个意外又对骂上了人设也是无力吐槽 宋佳被塑造成一个纯纯法盲的地痞流氓?
佟丽娅的角色太平 都没有形容的必要 纯纯工具人硬逻辑也很有问题 私闯别墅 拉着80岁老人跑长途甚至睡车上 医院偷尸体 抄读者拿第三名 隔一段时间硬插一段搞笑也是看不懂 而且有几个点不是纯纯害人精 这女主真喜欢不起来好吧整个主题不知道要说啥 女性觉醒?
对婚姻的思考?
对家庭亲子关系的思考?
女性互助?
传统思想对人的束缚?
感觉影片想聊非常多的热门社会议题,但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什么都有一点但都很浅,整部剧看上去假大空简介里写的他轻她重 确实他是很轻 但并没有把她重衬托出来啊…… 而且同样跟大部分女性视角叙事一样 有点暗戳戳去否定婚姻关系 对健康的两性相处报以非常悲观的心态映后活动走了三分之一的人居然还说走的人是比较少的 都给我整笑了 影片质量比以前组织看的明显要差好多啊 是因为大环境的原因么不散的活动组织还是挺舒服的 好评的 工作人员辛苦啦
看完之后,我只能说宋佳在“离异女性”这种邪修赛道上真是含金量越来越高了。
01 宋佳系三部曲最近2年正好有一个宋佳三部曲,分别是《祝你幸福》《好东西》和《轻于鸿毛》,而且剧情正好可以形成某种平行世界的印迹:《祝你幸福》是孩子事故夫妻离婚;《好东西》是孩子健在丈夫背景;《轻于鸿毛》是孩子事故丈夫去世。
嗯,男性角色确实是宋佳系电影里越来越远了,甚至这次不是说名字没有了,而是说但这并不是说男性在故事里的作用越来越单薄,而是说变得越来越多元。
《祝你幸福》里,罗宇(肖央)真的就是那种特别传统的丈夫,而且感觉得到是强烈的中年男性生存危机;《好东西》里,前夫哥(赵又廷)是比较自我女性主义词条的那种,但他叫什么名字我们都不知道;在《轻于鸿毛》里名字是找回来了,叫钟实,但只剩下一个剪影了,应该不需要人饰演了吧。
但你会看到三种不同风格的男性角色,钟实其实是一个很忠实于自我感情的人,你说他是不是渣呢?
也不能算是,毕竟横亘在夫妻的情感心结还是落水死掉的孩子,谁说男性就不能直面自己痛失幼子的情感呢?
所以他选择了离婚,是真的不能承担这份责任,后来又结婚,再选择在某个看起来毫无征兆的夜晚跳海,让现任陈飞鸿完全摸不着头脑。
其实这就是一个中年男性已经被自我罪感折磨到无法生活下去之后的自然选择。
虽然他全程没有出演,甚至都没有给回忆互动镜头(我就是在说《坠落的审判》,如果没有丈夫那些回忆镜头说不定更有意思),但观众能感觉到这位[钟实]在这些年的情绪痛苦。
不过在故事情感基调上,确实是越来越轻盈,尤其是宋佳饰演的前妻从一开始的深陷悲痛,到后来的自我抗压,再到这部《轻于鸿毛》的充满能量,真的是就很铁的那种感觉。
这里其实也有三个不同时期里,在处理女性面对夫妻生活、丧失亲子这样的中年问题下的思潮转变。
《祝你幸福》里真的就是很执念,而且就是走不出来,就是每个人都特别轴的那种感觉。
这部电影虽然是2024年上的,但备案是2014年,拍又是在2022年前后,就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被困在某地无法逃离的感觉,这其实就是疫情封控带来的精神耗竭嘛。
《好东西》是2024年3月拍的,基本上就是反应2023年人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很轻快的风格,而且仿佛是可以把附近的生活困境暂时悬置的方式——这当然也是当时《好东西》被诟病的地方之一,就说王铁梅这个生活环境,那再怎么说也应该是上海的中产往上走了嘛。
《轻于鸿毛》是2024年11月拍的,对,就正好是《好东西》热播的那段时间开机,很难说周铨在导演的过程中没有受到邵艺辉这种“轻派女性主义”风格的影响。
我用这个词就是想说《出走的决心》是那种“重派女性主义”风格,她逃离困境的方式不是靠化解,而是靠对抗才得来的。
而这种风格影响下的《好东西》又重新回归到讨论生活日常问题之中去了,去直面那些不能回避的沉重主题,毕竟在这部电影里,男性已经通过死亡回避了。
02 《轻于鸿毛》与女性主义风格那么我们就说回这个《轻于鸿毛》,给我一种非常明显的、刻意在贝克德尔测试(Bechdel Test)上跳舞的感觉:电影里是不是有两个主要女性,那当然了!
电影里是不是几乎都是在对话,那当然了!
电影里是不是没有围绕男性谈话,那当然不是了!
那问题就来了,你这部《轻于鸿毛》算不算女性主义电影呢?
答案竟然是:当然是女性主义了。
李鱼遇到的,更多是那种在男性角色位失缺之后的,自己主动承担其的存在,没有谁逼迫她成为这个身份位置,甚至她有足够的道德优势不去管这些事,包括照顾自己的婆婆。
但她就是活得特别洒脱,整个人是非常猛劲儿的感觉。
这不只是在对陈飞鸿来说,而是在对所有人都是这样。
电影里有一段她在菜市场买菜,为的就是给养老院准备每日食宿,用的是快剪镜头,她和这菜市场交流真的是很轻松愉快。
这段当然很平常了,但后面真的是越来越虎。
像是她为了解决陈飞鸿被一堆男人来大别墅闹事讨债的活儿,直接就把没用完的花圈给支起来了,看起来是在骂陈飞鸿,其实就是在通过这种演的方式帮她脱离困境。
像是后面找快递这个事,虽说底是很深金(谁知道这是发票不是遗书呢)但整个过程真的是干净利落,面对像车轱辘话一样回复的快递点长,就是直接莽就完事了。
还有面对来检查的杨科长,一盆面粉就过去了,就怎么说呢,换别人来演就觉得很用力过猛,但换宋佳来演这个寸劲就正好在这儿。
所以她说自己是冷血,但并不是这样,她是一个非常E的人,而且她可以快速恢复能量,继续投入与生活的战斗。
陈飞鸿就真的很I了,早期都觉得她“这么软弱怎么活到现在的”,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问题,她真的很手足无措,她擅长静下来,却不擅长燥起来。
所以陈飞鸿解决麻烦基本都是靠各种让人静下来的方式。
像是在面对突然的资格检查,她就能快速调动老年人一起唱歌,她来弹钢琴。
像是在面对需要让女老板给她道歉的时候,她就是去很安静的要了一个道歉。
不过这二位同行在路上的根本原因还是要去证明那个房子遗产的归属权问题。
当然不只是李鱼、陈飞鸿,还有一个老太太李海琴,这也是个神人。
如果说轻派女性主义角色里没有老年人,或者换句话说老年人被迫成为那种重派女性主义角色的话,那李海琴就是填补了这份空白。
她话不多,但是特别有想法。
看起来她好像是80岁没有戴耳塞就听不见,但我觉得其实她是隐隐约约能听到一些的,不至于全程蒙在鼓中。
而且老太太注销户口本和身份证,然后还给自己立了个碑。
这其实也就算了,因为可以理解火葬改土葬嘛,看来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但是自己看着自己立的碑,看着自己的坟,并且还要躺在上面试一试就确实是蛮后现代的哈。
别的不说,我觉得这老太太的家人后辈一个个都是老六。
一个大叔负责雕刻佛像,一个小哥负责开成人用品店,在老太太的劝解下,互相称对方哥们,你就说神不神。
当然,由她牵连出来的包括整个养老院里失独老人问题,也是我们即将要面对的银发生存问题,毕竟老龄化真的是越来越严重。
是不是最后只能够生活在养老院中变成一个更加老龄化的无缘社会呢?
这就不太清楚了。
03 真的有95%的荒诞和5%的公路电影这个故事确实是95%的荒诞,最荒诞的莫过于七夕节看提前点映,也不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虽然七夕不是情人节,但是有很多情侣会进电影院,就希望看点小小的甜甜的爱情故事。
结果看到的是什么呢?
老公跳海死了,儿子没了,前任和现任在公路电影的共处中处成了好闺蜜,而且我觉得她们俩不结婚真的很难收场。
得亏真正上映的时间不是在七夕节,要不然真的直接一个票房滑铁卢就下来了。
当初《祝你幸福》就是这么玩的,最后玩脱了。
我承认这部电影很好,讨论的问题很深刻,很沉重,而且在三条故事主线(律师、老头、医生)中来回穿梭,交叉叙事非常紧密,但是千好万好,你选择在中秋节上,这不就是故意挨骂吗?
电影本身还是很荒诞的,但又是很荒诞喜剧的风格,尤其是空场所的设置。
我们其实可以看到三个完全不同的空场所。
小院子。
电影一开始就是两位在争夺这个小院子的所有权,也就是说这个小院子本身就处在一个所属权不清晰的情况下,它陷入了一团迷雾——包括这个院子所代表的钟实,他的过去经历都是各种生活碎片,你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跳海,不知道他在两人之间为什么情况反差会那么大,也不知道他的性格到底是什么。
或者甚至我们可以用马克费舍的理论,空屋子本身就是最容易闹鬼的,因为空屋子就是“永恒禁忌的存在”。
而最后我们从两个人不同的回忆中再慢慢拼凑起来钟实跳海的真相。
黄色汽车。
这当然是一部公路电影,所以她们会开着黄色的小车穿梭在各种道路上。
不仅有俯瞰镜头,同时还有跟随的驾驶舱镜头。
不管是李鱼还是陈飞鸿,她们驾驶这辆黄色小车就是将不可动的房屋置换成了可动的移动空间。
我之前在写《好东西》专栏的时候就买了很多女性主义的书,里面谈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说男性主义更像是某种固定的不动产,如果我们用空间隐喻的话——在这种语境下,我们会得到非常明显的二元结构叙事,所以女尊/拳主义不是女性主义,他们依然是父权制话语下的衍生物。
什么是女性主义呢?
流动性,抛弃二元结构。
说的就是这辆黄色汽车嘛。
在开这辆黄色汽车遇到的人和事都充满着非常强烈的流动感。
不管是她们在拼桌吃饭的时候遇到那个要结婚的小哥,展开了一段很短的,又像辩论又像脱口秀似的对话。
还是一路开,开到了成人之美那家用品店。
当时都跟我惊到了,这就是你们的终点吗?
我的天哪。
又或者是李海燕所看到的自己的墓碑,她自己其实也是一个身份的空场所。
如果肉身依然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文件又被自己主动注销了,从这份存在会变成什么样呢?
船。
这个意象确实非常明显,我一开始也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
因为船出现的实在是太多了,不管是在别墅里面的挂画,还是在院子里面的壁画,还是他们在院子楼上那个已经看起来锈迹斑斑的航船上。
而且整个市的名称是水市,这就意味着人们生活的这个空间其实可以被看作是一片海洋,在海洋上的船可以被看作是生命彼此的依靠——海洋、水、船都是流动性的,也是女性主义所倡导的一种流动性体验。
后来我明白了,船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他是一个鬼片,船本身就会成为召灵的最佳媒介,因为这是孩子无法实现的夙愿,怎么看都觉得非常惋惜。
而且如果要说整个故事存在一个从未露面的大他者,按照拉康的精神分析法来解读的话,那么大他者不是已经跳海的父亲,而是这个连面都没有见过,连背影都没有的孩子。
而最后的神来之笔,虽然对剧情没有影响,那就是“李鱼”的名字,她的真名是“李榆”,榆树的榆。
我一直以为她是在水中游荡,因为是一条鱼,因为自己就是自己的船,但是没有想到是在对话之中被简称了,这是名称的错认但是也是这份错认,让她发现了陈飞鸿写的遗嘱是代丈夫立言的,其实想说的是自己的心里话。
所谓“轻于鸿毛”,这个“于”该不会就是另一个错认吧,那这CP名都有了,就叫“轻鱼鸿毛”组合呗。
以上。
小宋佳在这部《轻如鸿毛》里的扮相太飒了!
红色皮夹克,黑色牛仔裤,鼻梁上随意的挂着副墨镜,简直是中国版安吉丽娜朱迪。
在简中具备这种气质的女演员小宋佳几乎是独一份。
要知道这种气质演是演不出来的,她的内核一定是一颗强大而自由的心灵。
而这样心灵在我们的文化里本身是极其稀缺的。
小宋佳大概是从《风雨云》开始就渐渐爆发能量,直到去年的电影《好东西》基本已经确定了简中世界女权系大女主稳固地位。
这部《轻如鸿毛》显然就是为这样的小宋佳量身定制的。
女权在她这里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或响亮的口号,而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强大气场产生的迷人感召力。
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离开小宋佳的表演几乎一无是处。
电影显然是受到《末路狂花的》影响,想写一部两个中国女人的公路电影。
但是却摆脱不掉虚假的温情脉脉的创作惯性。
这直接导致电影的情节不温不火,滑向了春晚小品式的虚假和谐。
小宋佳用她强大表演能力使那些水的不能再水的台词具备了一定的可看性。
不敢想象这样的剧本如果随便换个人演,将会是何等的灾难。
剧情上,佟丽娅和宋佳二人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就含情脉脉,心心相惜,观众根本就不会相信她们俩会反目成仇。
因此后面她俩因为房子和婆婆的争吵,看似是戏剧冲突,实则对观众完全无效。
影片主线是两个女人的救赎之旅,但是两个女人根本就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危机事件。
佟丽娅是被追债,宋佳是被官府刁难。
但这两个危机事件导演显然不敢往下深入探讨,因此后半段就完全不提了。
接下来就开始讨论婆婆的身份问题。
那也行,老人害怕火葬,家人就帮其消除了户籍,以便可以偷偷土葬。
探讨户籍制和殡葬制度这个方向虽然已经和主线故事没啥关系了,但也可以讨论。
结果呢?
两个女人随随便便就把老人的遗体从医院偷了出来,然后往山上一埋就完事了。
接着就开始给观众灌鸡汤,然后就包饺子过大年。
好好的一个《末路狂花》的骨架,硬生生拍成了春晚小品。
这个故事如果让我来写,女一号还是小宋佳,女二号我会选王子文,因为这个角色必须是看似柔软,内心却住着一头野兽。
两个女主的年龄设置可以拉大一些,一个四十多,一个二十出头。
婆婆的角色可以让惠英红老师来演。
这样就形成老中青三代女性的觉醒之传承。
两个女人作为一个男人的两任妻子,因为男人的死而走到一起。
开始因为争夺男人的遗产而相互敌对。
但渐渐的现任妻子王子文因为男人留下的债务而走投无路,险些被卖去缅北。
前妻宋佳的养老院也被有关部门因资质不全而要求停业,其实呢,是领导儿子求爱不得因爱生恨,打击报复。
因此两个绝望的女人走到了一起,她们用全部的钱买了一辆大巴车,带着一车的老人一路向西,从此踏上了追求自由和解脱的旅程。
旅途中平时沉默不语的婆婆惠英红开始发挥作用,她年轻时有在南阳闯荡的经历。
开始成为两个女性觉醒的导师。
这一路她们经历了追捕、抢劫、疾病和生死,做了很多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比如飙车、吃霸王餐、挑衅叔叔、暴打小流氓甚至杀人。
随着旅程深入,她们渐渐弹尽粮绝,老人也一个一个离世,她们埋葬了一个又一个去世的老人。
但老人们都因为可以死在路上而非常的开心和幸福。
最后婆婆也离开人世,她们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不是为她们的而存在的,这个世界也无法容忍两个女人的自由和不羁。
最后她们开着那辆残破的大巴,拉着婆婆的遗体,三人一起朝着前来追捕她们的人冲了过去,一直冲过人群和车流,面带微笑疯狂的冲下了悬崖,选择和这个世界对抗到底。
观看场次:2025/8/30 “七夕点映口碑场”
我看的“口碑”场,所以骂人几率会降到很低,你们懂我意思吧故事背景是一个原本与前妻一同在印刷厂打拼的懦夫“钟实”,在厂倒闭后想要逃离原本的生活,口头答应将房产留给前妻之后,到了美术馆工作。
他借钱开发项目,却再次项目失败,留下一大堆债务和麻烦给现任的妻子。
上面这些都是通过剧情推出来的,这个在海报上留下一小个长外套背影的男人,在剧情里也只有背影。
宋佳的角色“李鱼”类似于平行宇宙王铁梅,“李鱼”是一个更加“市井泼妇”(非贬义)的版本,她恐惧示弱,她是义气仔女。
“李鱼”在离婚后开着养老院,赡养着前夫“不存在的”妈妈。
而妈妈、“李鱼”和小侄女“毛豆”,像是三段女性逐渐上升的阶梯。
香烛店老板娘和妈妈反复念叨的“丧门星、害人精、一辈子孤苦伶仃”,其实并不是对“李鱼”的指责和诅咒,而是社会长久规训产生的刻板行为。
没有法律程序、只有漫天神佛作证的“口头过户”,也佐证了她的成长环境。
“李鱼”是全片塑造最立体的角色。
佟丽娅的角色“沈飞鸿”的塑造方式不一样,她的定点似乎总是和另一个人挂钩。
她不断通过跟其他人的边界发生碰撞,去进行对自己个体边界感的拓展和体认。
从模仿“钟实喜欢的”“崇尚自然的”罗斯科到记录自己人生的写实肖像,再到带领养老院众人释放天性的泼墨,尽管她的过往人生依旧笼罩在迷雾中,可那幅顺着“李鱼”“乱动”继续画下来的无脸肖像又何尝不是一种释然。
离经叛道去开“情趣用品店”的“前夫堂兄弟之子”与父亲和解,以及讨薪失败被迫离职的快递员,也是种别样的边缘人关怀。
就拿前者来说,大半辈子笃信民间信仰,专研雕琢佛教造像的父亲,或许还是没办法理解儿子刻板又僵硬的服务话术,以及与传统“造型艺术”似有重合却又相去甚远的出售产品,但敞开心扉的《我只在乎你》还是非常好的相拥契机。
公路片的环节和光效相当赛博朋克的游神场景,在各种意义上对我的眼睛很友好。
PS:我隐藏了几处重大剧情转折,希望诸君观看时也会“尽管猜到但还是有所触动”。
说几个需要事后思量的情节:“李鱼”同“沈飞鸿”解释为什么帮她,用调侃的语气说了“Girls help girls”,与她剧情前期的角色定位有明显出入,我想可以解释为她弟阿飞跟她推销互联网概念给她念叨的。
公路片环节吃饭拼桌,有遇到一个“被未婚妻赶出来”(?
)的奇怪男子,该男子莫名其妙与三人组交谈,并碰撞了各自关于婚恋问题的看法。
这段实在是比较莫名其妙,我看完就脑内自主屏蔽了。
“沈飞鸿”在大量时间画画的情况下还会弹钢琴,我一开始觉得有点悬浮。
只是考虑到她“迎接检查”时她演奏的乐曲,更接近于“献礼演出曲目”,只集中练过这首,所以还有肌肉记忆倒也不算怪。
后面朋友表示,兴趣班一般会一报好几个,练习时间还是能排上的,我想想倒也有些道理。
片尾彩蛋是回忆插叙,正片已经给出了一年后俩人快乐的共同生活。
我查了《刑法》发现轻判的话是有机会一年内回归正常生活的。
至少在故事里有一对好姐妹获得了社畜童话的幸福结尾。
姑且也还是有一点法律依据的
从普通观众角度吐槽几句。
看预告时就联想到《谁先爱上他的》和《好东西》》,因此充满了期待。
但实际上,这电影的主题既不是死者爱谁,也不是单身女性的生活小烦恼,而是争遗产????
看了半小时就觉得,如果换成双男主+公路片,那这股登味儿就不会那么突兀,喜剧效果也会更好,评分可以更高。
可惜,是双女主。
这片子与好东西不一样的是,好东西会让人在一些生活细节中共鸣感动的同时,依然对生活充满正能量,而本片,给人一种“女性就是要受苦受难被千夫指后才能独立”,呸!
呸呸呸!!!
女性独立题材现在是能挣钱挣流量,但说真的,请男导演男编剧,爱惜爱惜自己的羽毛吧,不要什么钱都挣,你们挣不到。
摄影师水平很不错,构图运镜都很有文艺片的感觉。
轻于鸿毛影评,还凑合,可看可不看吧,前面的部分设计的笑点挺多的,我的观感还挺好的,但是后面却变得文艺起来,也变得莫名其妙起来,整体观影的感觉,就像一个人在边喝酒边给你讲她过去的故事,一开始讲的还蛮有趣,但是她越喝越多,讲的内容也越来越意识流,中间夹杂着她的嚎啕大哭和狂笑,甚至还可能整蛊你一下,她想起来什么问题就表达她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女权到亲子和解,从两性到艺术表达,从封建迷信到自我和解,你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讲这些,但那种下一句她要说什么都很难猜到的感觉很让人莫名其妙的同时,也有点奇妙。
本片整体算是个公路片,但是公路上遭遇了并讨论的东西特别多,所以主题挺杂的,如果把这些乱七八糟的剔除掉,我觉得故事的核心就是讲了两个轻于鸿毛的故事,以及死者家属在后续的自我和解,至刚和至柔的两个闺蜜的兼容。
由于剧情的不连贯以及想讨论的内容冗杂,本作整体观感就比较一般,但是角色设计还是有些魅力的,同时作为公路片最大的特点也展示出来了,那就是旅游!
影片穿插的福建石狮市的景色好美,还有结尾的烟花也好棒,想去自驾,就像看完《绿皮书》就想去买个肯德基炸鸡一样。
抱着看《好东西》的期待去看的话会失望。
觉得这部电影有种“谄媚”的感觉,想要去复刻好东西,想要去融入当今话题度高的元素的一种“努力感”。
首先俩女主这样相遇模式就很强行,对比好东西的剧情和台词切入的话题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剧情推进就很强行,就强行要双女主把她们捆绑在一起,虽然真的很养眼而且性格迥异双方之间的化学反应我也爱看,但仔细想会觉得逻辑不对。
还有前面花那么多笔墨描写李鱼在养老院多么忙多么重要,转头不管养老院开启公路片了?
还有些奇怪的镜头,别墅打斗给那么多打架男的面目狰狞的特写镜头是要怎样,看得生理不适了/偷尸体那段想起《阳光小美女》了,但是这个bgm放得太早了,从她们俩站着看面具人那里就开始放,那时情绪还没到位吧,听起来好违和啊。
还有餐厅吃饭那段,这很明显就是想复刻好东西/爱情神话 输出点金句,对面那男的是想用来搞笑但却并不好笑,看完只会觉得这说的什么狗东西。
成人用品店吃饭那段的台词还不错「她只能陪伴我人生的一段时间,这辈子还是要自己掌握的」之类的话遗书那里我还在想该不会是她编的吧?
诶还真是,但还是有点感动的。
嘛最后一起包饺子挺开心的,双女主美貌演技也看得很爽,总体还行吧有一丢丢失望
真的很喜欢。
因为是我一个人包场。
导致我就很放肆了。
开场我就在一个人狂笑。
然后因为一个人我就做了一点没有节操的事情,比如摄屏。
还用脚给电影比了✌。
哈哈这个故事真的很治愈很温暖。
宋佳这几年算是找准了现代大女主的模样。
比起好东西里面的她,我更喜欢这个李鱼。
我差点因为佟丽娅放弃这部电影的。
我真的因为微博那次封id事件特别讨厌她。
但是想来,那也是她自己的私生活,我何必呢?
戏里的她第一次让我感觉很漂亮。
在唐探里面我一点也没觉得她美。
就是个我不觉得好看的花瓶。
但是这戏里的她,就是我印象里的她。
软弱不懂保护自己,得体但是又不觉得她是那种假惺惺的。
其实跟王丽坤给我的感觉特别像。
说回电影,风格我觉得跟好东西很像。
但是没有那么都市了。
浅浅夹杂了一点两性探讨,稍微低浓度的踩一下男。
但那个不是重点。
重点还是两位性格不同的女性之间相互扶持互相治愈走出低谷低谷吧。
其实不是所有女性都是伟大的。
自私狭隘的如同范湉湉那种老板娘,真的出场很短,但也让人厌恶。
她们这种人的嘴就是最毒的💊。
最后,我能get到戏台的笑点,我也很受用这部戏的笑点。
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CGV颐堤港#
那个……我是来看小酒窝的。电影比想象中好看很多很多!愿我们都活得如李鱼!
故事是关于一位男性的前妻、现任与母亲,三位女性的故事。在许多片段中,感受到了当下女性与男性的处境,引人深思。整体来说,生动感人,看到最后是一种心里踏实的感觉。几位女性因男性而产生的矛盾化解了,回首发现,人生仍有大片光彩等待探索。喜欢电影中大量运用复古感的红黄蓝色彩,有质感的同时也生动活泼。
无聊 老套 虚假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不是生意 真拍的好自然有人买单
虽然内容有些杂,个别片段有些突兀,但是!空镜好看!宋佳好看!佟丽娅很搭!双女主好看!
非常虚假的人物 强行升华的情感
一般
看了点映。。总体来说还行挺有意思,俩女主人设不错,宋佳这种大大咧咧大女主,佟丽娅那种偏脆弱娇小的感觉都不错。不过个人认为不如《好东西》
看之前以为是讲《谁先爱上他的》,结果后来发现真的故事要结构没结构,要剧情没剧情,人物关系的建立也莫名其妙。想保留小宋佳在《好东西》的人设,但是剧情却没做到万分之一。果然是男编剧男导演yy出来的项目,根本不懂女性情谊是怎么建立的。感觉彻底消费了一把两个女主。
七夕点映。最反感那个一内内的拼桌男。情感博主她弟、成人之美滨哥还有点意思。宋佳怎么就跳不出王铁梅了 如果她和丫丫角色互换可能还会好玩点。能看出导演想表达很多东西 但堆砌太多 刚在回味上一秒 下一秒又马上转场 显得很杂乱 BGM也是。换作现实养老院大概率被现任收走直接全剧终。
王铁梅穿越而来,有些刻意。前半截还以为会讲养老院,然后就转成“公路片”了。不过俩女主有些镜头还是拍得蛮好看的。南方小城的风景也很有特点,看到了夜游神和英歌
2.4 几乎是轻的反面,全片有种硬要轻盈但还是苦大仇深的感觉,人物及对话段落写作太先入为主,恰恰显得《好东西》难能可贵。
像是那个死了的老公拍出来的 装 萎 形式主义 浮于表面
非常正能量的电影,两个女生互帮互助,人生开挂,向阳而生,点赞
鸿毛坠大山,大山逐云散
荒诞表象下的悲剧,所有故事都很令人难受,但都在用喜剧手法故作轻松。贯穿全片的“丧门星,害人精,一辈子孤苦伶仃”还把婆婆写死了编剧你等着收刀片吧。这么伟大的两张脸+互补性格+可爱的毛豆=拉拉之家。另外我想问导演为什么红头船和英歌舞会出现在泉州取景的片子里?
低低低低配版《好东西》,导演的心思收不住了,有俩老婆,老婆都爱他,和和睦睦,能照顾自己妈妈,孝心外包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两星半吧,前紧后松——开篇用的是欢喜冤家定律,男人死掉是背景板,两个女人的组合让冲突和互补都具备,把矛盾和戏剧张力拉到位。中段带老太太上路,故事由静转动。那么问题也来了,后面突变“末路狂花”,从神经喜剧到公路喜剧很割裂,越往后越有点生拉硬凑编不下去。情节链条扣得密,各种搭桥,显得戏多——饭店里的同桌男、成人商店及贺开朗那角色都是不怎么好看的废戏,用台词和金句讲道理,虽然老太太是线索人物,却也是为了戏而戏。整体风格还是受邵艺辉影响太大,包括双女主、两性、台词、节奏,甚至也有用星二代的小女孩来演。
为了成全一对姬圈cp,要献祭三代人,这不是爽片,这是恐怖片。
里有两句话很戳我,大概是“这个男孩子真细心”和“又酷又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