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亲密的雷普利

친밀한 리플리,Intimate Ripley

主演:李诗雅,李一花

类型:电视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25

《亲密的雷普利》剧照

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1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2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3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4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5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6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13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14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15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16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17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18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19亲密的雷普利 剧照 NO.20

《亲密的雷普利》长篇影评

 1 ) 非“标准”女人

我看过太多自强自立,不再依赖男性活出自己天地,争取权益的励志女性题材电影,《这个女人》却完全不是这样。

这个叫贝贝的女人说自己是一个“标准的/丝滑无误的”已婚已育女人,却选择在婚姻之外与丈夫心照不宣地经营多段情感关系,同时还要面临失业,养育女儿,照顾母亲、外婆,以及面对自己的内心。

她似乎总是走回一个情感上的“怪圈”,婚姻之外的情感体验对她来说是救赎吗?

还是只是一种体验她过早走入婚姻而没有体会过的新鲜感?

虽然她从没伤天害理。

她总是拉着箱子穿梭于各个城市,她坚持留着樱桃小丸子一样的短发,似乎她瘦小的身躯下藏着一个不想长大的梦想,可她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找到她的依靠。

她似乎也有一颗文艺女青年的心,各种男性友人给了她生活的某种“灵感”。

有时她洒脱地说着自己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去和外面的人玩耍,转头又和自己的某个男友说“要不你把我删了吧”“他昨天都没有和我说晚安”“明明这一个月我们都互相说晚安晚安的!

”种种这些像是处在网恋中的小女生才会讲的话,听起来幼稚可笑。

导演在映后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心或者不开心并没有统一标准。

贝贝这个女人也并不处在大众常规的“标准”之中。

这虽然是一部“伪纪录片”,但必然有着某种真实。

在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里,树立自己的“标准”也许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2 ) 一部强者电影

如果我去形容女主的话,我觉得是“自私”。

这个词在这里没有“好坏”上的定义,它其实也和性别、年龄等等都无关,每个自私的人都会有自己自私的点,自己自私的方式。

片中女主哭了好多次,她有很多很多的烦恼。

但我觉得她也许是不会真的抑郁的。

她会是生活中的强者,甚至某种程度上会是一个“狠人”。

以片中两个细节为例。

一是女主全款买房缺尾金18万,向一个情人借钱未果。

我对这个桥段印象深刻,是因为正好,几年前,在我和一个朋友间有过类似的对话——而那个朋友的座驾也是一辆JEEP(好巧不巧!

)。

当时她因为其它原因急需几万块钱,我说妳借借看(我本人不和任何朋友产生任何金钱关系是原则,我也不会向别人借钱;所以我的选项可以排除),她沉吟了半天,最后说,算了,实在不行我把车卖掉。

我说你至少打几个电话试试看嘛,我在旁边给你加油。

她又沉吟了一下,说,算了,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义务借钱给我。

我听说最后她是向银行借的钱。

第二个镜头是女主的一句话,她说她不是一个很称职的妈妈,在外面看到别的小孩会在心里投射一下,但不会特别去想自己的孩子。

片中有(至少)两次分手的描绘,都是干干脆脆的“那我们分了吧,你把我删了吧”。

然后一切——之于女主——恢复原样。

我觉得导演——无论她的主观意图是什么——对该角色的这点性格刻画真的非常成功。

我是真的非常羡慕。

剧情简介中写道,女主被裁员了,似乎隐射这是一部描写女性苦难的电影。

但其实女主买了(至少)两套房,几乎都是全款;她开着一辆very decent car(JEEP);她想到什么就去做,从北京到武夷山,没一点拖泥带水。

这部片子里压根就没有什么苦难,这完全是一部强者电影——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也许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自私”的人,或我们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会活得更好,尤其会比那些“无私”或“为他”的人活得更好。

我以前在国外上学的时候没这种感觉,回国工作一年多,越来越有这种感觉。

我认同女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吗?

很难讲。

但我自己有一个和她性格很像的同事(是个男的),其实我一直很困惑他是怎么能进到我的单位的,但看完这部影片,突然间好像我有答案了。

也许我自己也应该变得更自私一点吧,不然总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很多时候却感觉被“欺负”了。

很多时候,你在乎的,你以为是高尚的、善良的东西——这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类似nobility in its very old-fashioned way 那样的道德观念——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看得到,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会give a shit. 我知道这是一部无论从导演的主观意愿还是普遍的观影体验来说都被昭然若揭地贴上“女性主义”标签的电影,但我还是不由自主地从超越性别的角度去作了自己的理解。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变得像女主那样,无牵无挂,玩乐人间;也许只有拥有那样的心态,才能做到真正的潇洒吧。

(巾城)

 3 ) 自由的代价

#QunneMary 看完电影有两个非常直观的感觉,首先是整体的表达不够有力量,再者就是感觉导演不太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看完QA更加加深了这一点感觉(不知道是不愿意说,还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整部电影以伪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一个有家庭有孩子的女性将要和正在面对的问题。

最喜欢的部分是访谈那部分的“真实”,因为那里导演是有参与的,所以可以确定直面镜头的访谈是相对真实(最起码是女主呈现出的真实)内容,而之后与搬演对照看似乎也能知道哪些是相对在一条逻辑线的故事。

放开女性主义这个话题,电影整体的故事非常接近现实,但重点却非常飘忽,片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家(房子)和爱情(男性),不过感觉这两个元素本来就是相悖的,家(房子)会限制住一个人的自由,而追寻爱情(男性)则需要自由,角色就似乎在这两点上游离,能大概理解呈现出的效果的原因为这可能是非常接近于女主的生活,但依然不太能接受这种贴近现实无张力的处理,毕竟是个伪纪录片,如果从女主身上都看不出那种压抑感,亦或者对于爱情的决绝,我很难想这伪记录的内容能上升到的讽刺和批判的程度。

女性主义部分,我觉得影片是被强行加入了一个女性主义议题,不知道刚开始创作的时候是否在这个内核上有个大概的表达方向(其实QA时可以知道影片的出发点在于女主这个人,然而在其中很多信息在导演这里是缺失的),或者由女主自己的想法做出发点创作,亦或者因为怕触及观众而做缩手处理。

奇怪的地方:1. 性权力的调转。

有两点不能认同,首先,性权力调转在男权社会并不能达到女主所描述的“自由”的状态,看到女主访谈的那部分谈话还是有些皱眉,类似于男性可以出轨,我也可以,但这感觉这就如同性骚扰一样,女性被性骚扰,男性很难体会,男性被性骚扰,舆论反而会有另一边倒的讽刺情况,始终认为现在的性权力是男权社会下的体现(虽然性本身不是),而且不同的女性主义对性自由本身就持不同态度,这个议题感觉就太大了。

再者,即使在前者存在自由的情况下,女主展现的故事也无发带出极强的张力,因为女主物化自己的时候体现那种被困的同时又没有换来物化的结果,感觉这部分整体呈现真的挺不舒服的。

2. 视角,感觉女主这部分的困境从整体的状态下无法体会,但另两个角色的视角感觉却是比女主更有力量,首先是女主的母亲,作为更老一辈的受困女性,现在又被“困”的状态其实是没有展现的,感觉这就是上野老师(应该是漫画家田房于上野对谈是说的)所说的“B面问题”,即女性分娩产子后到达B面与其他所有男权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样互相影响的经历,嘉宾Chris非常的精准的问到了两个问题非常好,能感觉到女主再责怪她的母亲和男性稍显重要的作用,导演也回答了同样的用“习惯和安全”来解释前者,这似乎也印证了B面的问题,而对于男性的作用似乎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我感觉如果更加的客体化男性可能是带来更强的张力。

女主的母亲如果没有剧本是能看出来她是个思路非常清晰的人,从物化自己应该带来的收益(虽然不道德)到孩子的生育问题的反馈都非常清明了的展现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一种受困的责任。

而第二个视角则是女主的女儿,觉得这可能是不太容易实现的,毕竟不是纪录片,搬演很难完成这部分,而就如同女主责怪母亲一样,作为母亲在女儿生活中缺失的她应该也会被责怪吧,这种对于子女照顾的自由对照性自由来说说不上来那种更有张力,但仍然不觉得把孩子丢给母亲,让孩子成为俄留守儿童是一种自由的表现(然而她还不自由,物化自己失败而哭泣,那里的物化可以是爱情的证明,也可以是博弈的武器,但只面对镜头的应该是真实的情绪吧)。

其实影片的内容也不是没有类似的,非常明显的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内容就是很雷同的,甚至两部作品的拧巴感都有些类似,都是性格不够痛快决绝,同时一个奔向爱情,一个奔向父亲。

视听上,可能是因为导演只有自己,所以视听的呈现不是很好,视觉上除了没有稳定器抖动的非常厉害的手持还有就是不知道是啥原因造成的画面很奇怪(朋友说因为不是升格,而是帧率问题导致时不时慢放造成的画面有些奇怪)。

剪辑有时是为了故意呈现一个构图下的环境所以也不是很流畅。

听觉上则是环境音混的有些不太舒服。

总体说就是不够愤怒,不够清晰,不够尖锥,不够压抑,看似一个洒脱的女主,那一切却都是如此虚浮,导演搬演了一个现实,但也仅仅是搬演,太多可观察到的现实…摄影机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内容上似乎她跟女主是脱节的,我也并不觉得共谋了什么…也许当真的遇到逆境时才能看到这部电影的平庸。

借用上野老师的一句话,“女生们再多展现一些自己的愤怒吧,用自己的愤怒去改变这个社会。

”不喜欢还有另一些原因。

1. 我有女性朋友是这样的,真洒脱也非常独立,知道想要什么和做什么,感觉比这部伪纪录片有力量。

2. 有一个反叛的母亲,而作为跟姥姥长大的留守儿童我觉得女主对待感情上可能足够真诚,但不够成熟。

自由的代价落到了哪里?

 4 ) 基层女性的力量

一进影厅,看到大屏幕里“导演,阿烂”,心里一惊,居然是那个女人。

边看边觉得真是太棒了,完成度居然这么高,这么成熟,这才是当代的中国女性,监制居然是王小鲁。

影片虽然反转了刻板印象中男女“错误”,女性是那个有稳固的后方,又有多个情人的角色,但给人的观感完全不同,贝贝跟每一个暧昧者或情人之间依然充满了自然的情感流动,是爱的释放和充盈,而不是简单的对美色的占有和自身欲望的释放,贝贝对传统婚姻的打破,更多的是个体对爱和自由的追求。

“多情种”的力量恰恰是女性的优势,在我看来,在很多基层正是这样有爱、有韧性的女性成为家庭运转、子女教养的核心力量,就像影片里的,当姥姥半开玩笑地说李米没钱上幼儿园了,贝贝说,“钱总是可以挣的”,很真实,也很有力量。

在影片里女主面临的所有人际关系都是正向,与原生家庭和谐,母亲既是育儿的辅助者又是可以谈心的朋友,与舅舅、丈夫等男性家庭成员也能得到一些支持,从情人那有爱,朋友那有工作,这个设定有些过于理想化。

无论如何,还是非常高兴看到这样的作品,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女性创作者去书写她们认为世界应该的样子。

 5 ) 有些感受

我很少写影评,一般看完电影会在短评简单留下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作为标记,但现在离看完《这个女人》已经过去五个小时了,我还是有写点东西的冲动,尤其是过去五小时我经历的东西,或许能与影片互为补充映照。

一8月份听《别任性》播客Alexwood和阿烂聊这部电影,瞬间就很感兴趣,得知阿烂之前做女性权益及多元成家的事情,内心对这部电影更多了几分期待。

今天在HKAFF放映,我没有迟到,从头看到尾,甚至第一次因为想要在映后交流提出观影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而中途打开手机记下(这不太好,但是不记下来我真的会忘记)。

这部片子很日常,虽然我听播客的时候已经得知这是一部很像纪录片的剧情片,但还是被它的这么像纪录片惊讶到了。

我喜欢这样的手法。

只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北京通州、新建的高楼、疫情、买房的背景前面,还是让我有些不习惯——在以往的观影体验中,这样的故事往往发生在白人女性身上,讲出的话是英文,背景应该是经典的欧洲风情或者纽约。

我喜欢这个故事,从李害害身上也看到一些自己的身影(未结婚无小孩版),所以我能理解,一段非正式的关系结束时和对方尴尬地站着,沉默良久说,“所以这段关系就结束了啊”。

扯点不沾边的,“这段关系”这种说法,感觉也是西方说法的中文版本,"this relationship",中文里没有本土的表达,只能僵硬地直译了。

有时我自己在使用这些词语的时候,也感到有点别扭却也只能这样“正确”地表达。

二我记下的问题有:在福建不说方言吗?

如何与老人及小孩沟通拍摄内容?

主演跟片中男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什么样的(自己的经历来说,这点对于回应“探索自己”这个问题还蛮重要的)?

最后一个,最疑惑的,我没觉得主演享受了和这些男人的关系。

起码我没有觉得他和这些男人相处的时候特别的开心或者有爱,这是为什么呢?

映后我的前两个问题被导演和主演解答了。

第一个是家族历史移民原因,第二则是因为部分演员是主演真实的家人,所以主演在现场承担了一部分导演带着剧情走的工作。

接下来的映后走向有些不对劲。

紧接着一个男观众提问,问“电影道德”这个问题,有没有影响到主创们的生活,毕竟这个片中女性形象可能是有争议的。

导演问,有争议吗?

你觉得呢?

观众们都叫好。

后面还问了几个问题,有一半内容都能明显感觉到这些问题以一种不愿对话的方式被怼回去了,其中有个观众提到《野蛮人入侵》,问陈翠梅导演作为出品人对电影有什么启发,制片人回答“陈翠梅老师帮我们提交了金马”。

观众又欢呼叫好。

我不觉得这种类似于抖机灵的回答是一种真诚想和观众交流的态度,甚至现场让我感受到了主创们和观众席里的亲友团组成的女性阵营联盟将与男性观众对话的可能性挡在了墙外。

这个话题肯定又会有很多争议,但我自己一直都不喜欢以一种女性阵营隔绝与男性对话的女权行为。

我非常理解主创们不想过多谈论片中的老公、影片从真实生活的取材的比重等等牵扯到影片真真假假的问题,就如很多人的感受一样,这不是这部片子的重点,但是现实里女主角的形象必定是有争议的呀,我说的是一个现实,而不是应该这样。

我也非常希望没有争议,但是这部片子的意义和先锋性不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把争议摆出来让大家讨论、为这个问题早日没有争议的开头吗?

还有陈翠梅导演的问题,我其实也很好奇,但是就这样被怼过去了。

三回家路上和友人聊了很多这部电影以及映后的内容,聊了一些女性主义的东西,不知怎么聊到主体性,回家正好看到篇文章,标题是《缺乏主体性的好处》,友人顺着给我分享了人物那篇《出走的娜拉》。

我一直知道这篇文章,一直没有读,点开读到一半,被我爸给我发了条消息打断了。

最近我学业很忙,今天是夹缝中得闲的一天,一个多月没和爸妈视频了,我就给他们打了过去。

打过去就感觉氛围不太对,他们好像吵架了,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卧室。

聊毕我给妈私信消息宽慰她,她也回复一长段最近生活内容的文字宽慰我,我眼眶湿润好几次,然后把《出走的娜拉》继续读完。

《这个女人》、《出走的娜拉》、我妈,三个女性,但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刘小样尝试出走,渴望知识和城市,一次次远走又无奈回到平原里的村庄。

我妈快六十岁了,一辈子待在七十万人的城乡交界模糊的小地方,越老越开始读书,听了两遍《边城》,今晚听《杨绛先生传》入睡,给我发“没事,习惯了容忍”。

李害害代表的是年轻的新新人类们,活在当代的、互联网的、女权语境下的大城市女人,去寻找新的亲密关系可能性。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主体性与消解自己的主体性之间做斗争与平衡,在现实中找到生存的夹缝。

四今天一个晚上同时被这三件事情冲击,也算是我想写些文字的动力。

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女性主义实践者,经常在私人生活里和朋友们或者陌生人探讨、表达这些事情,但很少在公开平台发表评论。

我知道在互联网上要打死一个人太容易了,你轻而易举攻击的只是对方的这个ID而已,不是现实里的人,就像给美团骑手催单或者差评的时候,你不会想到ta从到店到配送路上要遇到谁经过几个红绿灯会发生什么。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功能性也带来人与人的冷漠与焦躁,所有我更喜欢线下的交流。

我不知道看到这些影评的人会怎么评论,但是希望你想一想(包括看到所有网上内容的时候),对方是一个真实的人,她可能在一个客厅在一个晚上经历了很多内心的起伏,才打下这些文字,想要记下一些东西。

第二部分也不是一种“批评”,更多是疑惑,正如我讲我自己也有很多李害害的相似经历,只是想直白地说出我的真实感受。

peace & love

 6 ) 影片荒谬和极端-我们现实却习以为常

本来觉得这部影片很矛盾很奇怪。

一边是刻画了一个反常规反社会要求的女性形象 好像很“女性主义”。

怎么个反常规法呢?

女性 “跳脱框架不断和人产生传统道德批判的情感关系追求自我”“不被男权社会要求的贤妻良母形象绑架”“女人也可以是玩弄他人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女人也是可以不生小孩不爱孩子不爱当老妈子的” 。

也探讨了现代婚姻制度和教育的合理性。

婚姻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父母逼的” 也带过了一下开放式关系“她找男孩老公就找女孩儿呗各找各的”。

对一夫一妻婚姻制度进行一部分的解构和批判。

国内逼迫小孩、压抑人性 导致许多人长大了进入了永无止境的叛逆期 治疗自己的空心病。

也探讨了女性的工具性客体性问题。

比如 女主提到自己小时候丑所以被歧视。

这也是女性可悲现状的一部分。

女性如果没有外貌价值生育价值 就是传统语系下的“废品”。

但是一边又觉得女主这个形象真的好奇怪。

首先 女主把现在很多男性做的事情都做一遍比如“各种出轨”“觉得男的事儿真多糊涂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就行了”“女性之间的共谋互相打掩护”“对孩子也可以没感情” 这就叫女性觉醒了吗???

“从来如此便对吗?

”种族主义者无差别屠杀所以当被屠杀者站起来的时候全部把无辜的对方扫射回去这就叫独立自强了吗???

从影片的叙述可以看出 主创团队也是认为出轨是会伤害人的 开放式关系并不是绝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

女主一开始就觉得“这样对双方不好”断了其中一个关系 另一个男生也明确选择断开联系 就连女主自己也会因为自己欺骗他人感到愧疚。

抛开传统约束 导演也知道一对多的情感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会伤害他人。

然后女主这个所谓的“独立女性”就是靠不断地伤害别人就证明自己有多“独立”多“跳出桎梏”吗?

看完真的一脸黑线……要刻画先锋女性就是真么个形象吗……这个角色也太单一了吧……当时第一反应是 女主一生在干的事情除了谈恋爱还可以刻画点别的吗?

…… 充满疑惑……=但是后来突然想通了。

这部片子女性的“独立”就是没想着多“独立”去拍的 这部片子就是朝着极端了去拍的。

女主所做的所有事情不就是当今许多男性会做的吗?

只是主体换成了女性。

完全同样的事情和话语 让大家看看这些事情有多荒谬。

而放在男性身上来做来说 大家就习以为常。

更体现了对女性群体的压迫。

总体而言 需要再跳一层来看。

我觉得这部片子本身就是拍的极端和荒谬 刚好用来讽刺许多社会现象和对女性糟糕的各种污名化。

映后交流有一位男性观众那么纠结于影片多少是真实 多少是虚假 我想他是无法接受女性也可能疯狂“出轨” 这个事实 男人也会被当玩物 男人也会变成凝视的客体 所以整部影片对他来讲会有那么大的冲击感和不适感。

做一个恶意的揣测 我想如果这部片的主角是男性 全部性别对换 这位男性观众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强的疑惑的 或许他会拍手叫绝 赞同“男人是手足 女人如衣服”“男人嘛 开个小差很正常 女人事儿真多 糊涂糊涂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就行了”。

这些大家日常习以为常的话 换成女性来说 翻天了 炸裂了 无法想象了。

这位男性观众的反应刚好体现了影片想讽刺的荒谬现实。

许多男性群体并不会发现自己对女性的隐形期待和歧视。

而许多荒谬的事情调换性别了 他就会觉得???

这是人干的事???

总之 我觉得这是一部高级黑的作品。

女性角色的奇奇怪怪正对应了社会的奇奇怪怪。

 7 ) 导演专访 | 一个女性电影史的革命性文本《这个女人》主创访谈

本文首发于“西部影谈”第278期 《这个女人》以对真实/虚构边界和女性社会身份不容置疑的挑战成为了FIRST FRAME单元最受关注的影片,并在某种程度上使今年的FIRST FRAME比主竞赛单元的质量更胜一筹的讨论毫无悬念。

电影学者、策展人,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王小鲁称这部以伪纪录片形式聚焦青年女性个体生命经验的影片是“对中国女性电影史的改写”。

《这个女人》放映现场阿烂导演用极为大胆的理念、精细的氛围把控、熟稔的采访技巧和鲜明的,将不断生长和自我寻找的女性故事嵌套进了解构“电影真实”的流动性影像中。

影片的形式与议题在女主人公的不断追去又不断离去的情感旅程中形成了极富魅力的张力关系,“女性的合谋”在影片最后一刻迫使观众在回味中重新审视女主人公松弛的状态与充盈的情绪,“这个女人”像个谜团,又像最简单的答案。

在7月29日晚的第一帧颁奖礼上,2023年第17届FIRST青年电影展FIRST FRAME单元公布获奖名单,阿烂导演的《这个女人》荣获年度影像荣誉!

颁奖现场西部影谈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FIRST FRAME第一帧年度影像荣誉获奖影片《这个女人》导演阿烂、主演李害害的独家专访。

采访人张也奇 西部影谈主编受访人阿烂 电影《这个女人》导演、编剧李害害 电影《这个女人》编剧、主演

左起张也奇、阿烂、李害害张也奇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开心。

影片最后一幕是两个女人的共谋,我觉得无论这部影片当中有多少争议性的细节,当中国电影史上有这样的一部电影,她的主演和导演在最后的部分会有这样的一种宣言,这对我们所有的女性观众来说都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

所以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共谋它的缘起是什么?

两位导演和主演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之下找到彼此,拍摄《这个女人》的?

阿 烂我跟我的女主角李害害,是之前在宋庄我的个人画展上认识的,从此结下了缘分。

但是在相识后,我们并没有更深入地了解。

直到 2020 年的时候,因为疫情的原因,然后我从北京搬到了河北,我的女主角李害害,她就是住在北京和河北交界的大厂,因为地理位置的拉近,我们彼此就更加地熟络起来,了解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是萌生了想要拍摄一部以李害害为原型的电影。

李害害我之前是在独立画展遇到的阿烂。

那时候的现象艺术中心是中国独立电影类似于诞生地的地方,在当时举办了北京独立电影节。

我和阿烂在宋庄遇见,其实也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朋友群体。

那时候阿烂是一个画家,她在做画展,给她画展写序的老师是栗宪庭老师,栗老师成立一个机构叫栗宪庭电影基金。

因为各种这样的机缘,我和阿烂就这样相遇了,但是拍电影是更滞后的事情,比如说当她在做女性有关的事物的时候,然后以及我在有了自己的小孩,成为母亲之后,我们两个开始又有了想要共同探讨的东西,或者是说一起交流的事情,然后有了产生了新的碰撞。

张也奇《这个女人》从形式到主题上都带有强烈的挑战性,是区别于传统电影市场的独立电影,导演您是如何说服制片人参与这个项目呢?

阿 烂我想先分享一下我跟制片人泥巴的缘分。

我们是因为独立电影的创作和放映相识,而跟 FIRST的缘分,也是因为泥巴是2015 年 FIRST 的初审评委,然后他推荐我做2016年的初审评委。

当年我是初审评委里唯一的女性,当时他们也需要一个女性视角。

所以不管我们是因为独立电影的相识的缘分,还是说他对于朋友之间的支持,他愿意推荐我做初审评委,还有从性别的角度,他也具有包容性,我认为他是对女性的议题,包括女性本身都是非常关注以及尊重的,这些都是我们合作很好的前提。

而且从个人的朋友关系角度来说,他也一直非常地欣赏我、认可我,包括他也很喜欢我的画作,这些都是我们之间非常有力的合作的基础。

当我形成以李害害为原型的这部影片的拍摄想法的时候,我想要找一个合适的制片人,然后我就跟他说了这个想法,他觉得很好,然后在项目的最早期表示支持、喜欢以及想要一起合作的这种心愿,然后我们就这样就合作了。

张也奇您的这个最大的对于这个项目的期待,或者说在这个项目当中您最最有表达欲的一点是什么?

阿 烂我觉得让我特别有动力一定要拍的原因,是我觉得这样的女人,这样的声音,这样的事情首先是让我个人很感兴趣的,我愿意去听这样的故事,去看这样的故事,所以我才想要去拍它。

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它有可能展现了什么样的女性形象,或者是从非常女性主义的角度有什么样的诉求,其实是跟我长期的对于女性的这个议题,包括这种权益向的这种关注是有关系的。

因为原型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特质,恰恰就是可以满足我对于女性,尤其是与在婚姻内外的女性的自我探索这个话题的相关性非常高。

所以我愿意以及当我有机会可以用电影来呈现的时候,就很希望可以把这个拍出来。

嗯,我觉得好棒。

张也奇《这个女人》中许多流泪的场景,女性的眼泪可能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情感,李害害老师舒服自然的表演格外动人,在我自己的观影经验中,眼泪甚至成为了影片内在的轨迹之一,那想问导演,流泪的时机是否是在剧本中进行提前设计的?

阿 烂实际上在我们的素材里面还有大量的流泪片段,我有做一个 Excel 表格,关于什么时间流泪,在什么段落流泪,这时候流泪是否合适、合理,我都进行了有序地排列和删减。

关于流泪很大一部分是依据于女主角的个性特质,因为她本身是非常感性的人,所以我觉得这样设计特别好。

但不好的地方是流泪过多,就可能有部分观众觉得特别受打动,另一部分观众就觉得过于煽情,过于矫情。

但确实在后期剪辑中,关于何时流泪,我们是精心排序,经过挑选后保留了几处流泪。

张也奇影片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就是李害害回到外婆家,她一直耐心和平静地和外婆重复自己是谁,但是外婆呈现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直到外婆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贝贝,但你不像贝贝,害害潸然泪下。

在这个情节中,您是真的和外婆很久没有见面了嘛?

李害害因为我一直在北京工作,所以我平时可能回福建老家的机会很少,一年可能都没有一次,可能是两年一次,或者是三年一次。

再加上外婆她被送到养老院,她不能在家里接受自己儿女的照料,所以她的阿兹海默症就处于越来越严重的状况。

我可能上一次见她还是在北京,然后下一次见她可能就不记得我,就是这种感受。

张也奇感谢害害的分享,我非常喜欢这个细节的处理。

这个场景非常有意味,是不同生命阶段的女性间彼此的观察和体认,很欣赏导演在创作时排除了阿兹海默症进入影片的议题,没有做更明确的提示。

现在在中国阿兹海默症更多的患者是女性,她们的精神状态可能与整个社会的状态是有关联的,请问导演一开始想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阿 烂在我目前这个阶段,对于老年痴呆,尤其是女性老年痴呆的群体以及议题,不是我创作更优先级的一个排序。

所以说在片中我是不是要展现,或者是不是要明确她患病的状态?

其实从我非常私心的角度是我不想要定义它和标签它,我想把这个答案交给观众,当观众看到了它可能会有所感觉,即这个老人是不是生病了?

或者说这个老人就像您的感受一样,是不是太惊喜了,或者太久没有见到孙辈了?

或者说她就是有一点点小糊涂了等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可以。

我觉得这个也跟我的个人特质有关系,一方面这不是我最主要优先级关注的议题,另一方面我希望它不要说得那么清楚,可以保有一丝想象的空间。

张也奇《这个女人》是一部百分百剧情片,但是本片的形式又极具创新性,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

您在进行剧本设计的时候,是否提前安排好了一些线索,让观众意识到这可能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剧情片?

阿 烂其实在我们策划最早启动项目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讨论了这个问题。

比如说我们设计李害害穿梭在不同的亲密关系里的时候,其实我们是想找演员的,每一段亲密关系找谁来演?

这很重要。

我们请到王晓振和薛旭春,是在独立电影的领域里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演员。

当然也确实有一些比较懵的观众会问:“李害害在现实生活里真的跟他们有关系吗?

”我说“不是,他们是演员。

”所以这是非常明确的剧情片的信号。

或者在日常生活里,电影中的某些画面会让大家会觉得所谓的纪录片是很难拍摄到的,那这种设计会在那样的一些小“气口”告诉大家,这就是明确的剧情片。

张也奇导演是在什么样的时刻决定要采用伪记录的方式去进行拍摄?

阿 烂关于《这个女人》的拍摄方法,其实在我们打算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有所讨论,包括我跟女主角、制片人、文学策划,都觉得这是一个符合我们当时当下的条件,以及我们审美趣味所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因为其实我们都是对国内的独立影像,包括大量的纪录片涉猎得会更多一些。

我自己也会比较倾向于非常真实的自然的没有任何表演痕迹的表达方式,在影像呈现上也要相对比较克制和朴素的影调,这些影片是我比较喜欢的。

在我们这个项目策划的早期阶段,我们有一起商量,那我们是以一个真实人物为原型的剧情片的话,整个剧组的经费条件也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就因地制宜,根据我们的现实情况,一个人跟着女主角来进行灵活的拍摄,在这个过程当中,去结构和去推进故事,这是符合我们拍摄现实的,也是我们想要的情况。

《这个女人》荣获第54届瑞士真实影展“灼光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和Zonta Award(女性电影人奖)张也奇王小鲁老师在下午的深度交流中提到“《这个女人》会改变中国的女性电影史”,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女性导演身份?

阿 烂实际上,拍摄《这个女人》这部电影是我比较计划外的事情,包括做电影导演这件事情,也不在我这几年计划的事情当中。

所以对我来说,或许是我跟电影的一种缘分。

至于我自己个人在电影史上的追求或者野心,或者是作为女性导演在未来发展上的一种可能性,我觉得都是可以不做预设的,可以秉持一种非常开放的状态。

如果我跟电影继续有缘,我也有意愿、有动力,有我想要持续表达的内容,并且如果有我愿意选择用电影来表达的内容,那么我肯定是会非常乐意去继续拍下去的。

张也奇在大艺术的范围里,有没有一位女性的艺术家给您带来过特别大的影响?

或者说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时刻让您意识到我就是一个女性主义者?

阿 烂我的女性主义的偶像老师是金斯伯格。

实际上,可能在艺术领域,不管是电影还是绘画,还是别的艺术门类,从我自己的角度上而言,关注得并不多,涉猎得也不多,但是我一直在做女性权益倡导方面的工作,所以对金斯伯格女士是非常崇敬的,她也是我的追求和目标,包括她终身在为女性权益做争取,做努力,并且常年保持锻炼,拥有强健的身体,这都是我方方面面的追求所在,我也希望我可以活到 100 岁,一直为女性权益做贡献!

张也奇在《这个女人》的影像中,能够看到很多非常亲密的镜头,导演也采用手持摄影等方式拉近害害与摄影机的距离,但是您的表演非常的松弛。

那您是如何看待自己和镜头之间的关系?

李害害在拍摄这部影片之前,我和阿烂是有合作过另外一个小短片,是一个关于母亲节的专题类短片。

有好几个不同类型的女性,其中有一个妈妈给小朋友写了一封信。

然后阿烂拍这一部短片的那一段时间也跟随在我身边,进入在我的家庭里。

所以摄影机进入我的家庭这件事情是我们之前经历过也习惯的事情。

因为那一次的拍摄,我和阿烂的关系从最初的只是画展相遇,然后又推进到开始有更多的合作,或者说有更多生活方面的沟通与倾诉,也包括后来她怀孕生了小孩,她做导演邀请我们去客串之类的事情,我们的关系就更进一步。

再接着到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私底下也是很好的朋友,再加上对于拍摄这件事情我完全信任她,以及我觉得她的执行力超强,当她说她要拍电影,我就说那肯定能成,我就相信你能做成这件事情!

张也奇害害作为女主角,她的表演非常从容和舒展,并且非常慷慨的分享了她的私人情感,让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个人经历。

那阿烂导演是希望李害害在表演的时候进入影片中导演规定的角色,还是说您会跟着她的反应去拍摄?

阿 烂我会跟着她的反应去拍摄。

选择就是李害害这个原型来拍摄这部电影,其实很大的原因是我觉得不管是她身上的丰富性、矛盾性,还是这种迷人之处,这些都涵盖了我长期关注的跟女性相关的议题,包括女性在婚姻、家庭、生育、自我发展、亲密关系等方方面面。

所以我觉得这个很难得,然后更难得的就是害害对我有 100% 的信任,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拍摄的基础。

以及李害害自己也想拍,她对于拍电影也很有兴趣,想要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

那具体的工作方法其实会比较依据她的个性特点来设计和设置一些情节、段落、台词。

当然有的话可能她就觉得她说不出来,或者说这个可能不行,那也没关系。

在拍摄过程中,我既有自己的期待,也可能有现场的一些要求,但是我依然开放给女主角,包括其他演员所有的开放性的表演空间。

编剧、主演李害害在FIRST亚洲首映现场因为在我选择做一个真人原型的剧情片的时候,并且使用记录拍法的工作方法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我必须要拥有这种开放的空间,才可以使得里面的一切是自然和真实的,不然就会非常的生硬,非常的虚假,这都是相通的。

张也奇谈及开放的空间,在拍摄的过程中,小演员和自己的妈妈搭档表演,你们是如何保持她非常自然的一种状态?

阿 烂我们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刚刚 3 岁多,其实小朋友是相当不可控的,尤其是对新鲜的东西,会充满好奇。

所以其实在拍摄的早期,她会对拍摄有一些疑惑,又因为她对我很熟悉,所以当然她肯定在早期拍摄的时候干扰了我不少的拍摄,比如阿拉阿咿那个,然后就跑到我这镜头这,或者是就是过来拽我什么的,或者是大声的跟我说话。

但是因为我长期的就是加引号的“冷漠”她,包括女主角都一直在做这个工作,所以拍久了以后她就无感了,就觉得这玩意可能也没什么好玩的,跟我也没什么关系。

在影片中小朋友的生病是因为那段时间全国流感发作,所以她也生病,小朋友是真实生活中的小朋友,所以在生病的过程中我们就很详尽地进行拍摄。

张也奇影片里除了我非常深刻的“眼泪”,还有在第二故乡和故乡之间的穿梭,在北京象征的是自由探索个体身份的我,回到家乡后是要面对原生家庭的那个充满羁绊的我。

我很好奇,回家见到舅舅那场戏为什么可以处理的那么自然?

李害害其实和舅舅相见也比较多,所以他可能就习以为常觉得是一种常态。

我离开家那么久,感觉好像和家里的亲情没有那么紧密,也没有那么热烈,还是相对疏离一些,其实真实状况就是这样。

张也奇谈到克制,我觉得每一场和男生的戏都处理得特别好,因为你们用了大量尴尬的而心碎的瞬间去填补了很多对于剧情片可能用抒情性台词去表现的东西。

这几段感情戏的处理,导演是怎么设计的?

阿 烂我觉得李害害跟王晓振的这场戏首先得益于他们两个在表演上的碰撞。

因为王晓振本人也是对表演充满了兴趣,而我作为导演也给他不设限,只是给了一个大纲和框架,所以当他拿到这个所谓的剧本或者是角色的时候,还是蛮兴奋的,就是觉得其实他的发挥空间会很大。

我们是从下午一直拍到了晚上,是有一些时间跨度的,这个时间跨度也可以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上呈现出张力。

包括我们也会在表演上有不同的尝试,不同的碰撞。

在这个不同的碰撞过程当中,他们会有相互的激发。

在时间的跨度上,比如说从白天到晚上,包括两个人的这种情绪,或者整体的推进,在这个影像的处理上是非常重要的。

它就会让这一段落,包括对于两个人的心境描写,会更加地增加他们的情绪层次。

《这个女人》返场谈张也奇在电影中,我喜欢成年人的离别是那么的无奈,我们的生命大概会花很长时间去享受恋爱中特别美好的一两天,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告别这段情感。

还有个很好玩的问题,我觉得所有吃东西的场景都特别的真实。

这样真实的场景你们在创作过程中有设计过吗?

你们有大概就是设计过吗?

阿 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跟我们的策划案是息息相关的。

在我最早期的策划案的时候,实际上这个影片分成四个章节、四个段落,然后这四个段落里面分别对应了四种事物、四种状态。

但最后其实在完整电影里没有表现出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实的这种困难,比如团队经费等等。

所以您提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我们最早期的时候就考虑过的。

我个人也是对一个真实的人,她在生活中当中如何吃饭?

在家里吃什么?

出去约会吃什么?

在海边吃什么?

在北方吃什么?

在南方吃什么?

在她高兴的时候吃什么?

在她伤心的时候吃什么?

都是非常关注的。

我觉得这跟我们人如何生存,她在这样的生活态度下是什么样的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所以在拍摄的最早期就做了这样的设计,比如说她处在非常焦灼的时候会吃什么,当然现实层面的考虑是一方面,从剧作和创作的角度来说可能会有更加强烈的设计感。

比如说其中一段关系要结束的时候,当时设计了要吃烤肉,在家里的时候,她也有煎肉,所以采用了特写。

为了展现她在家庭生活当中,比如说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作为一个家庭中,我们惯常想象的女性在家庭中需要做饭的一种形象,我们会让她保持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

《这个女人》剧组张也奇关于买房前和借钱的部分呢,是本片中最有情节性的部分,女主角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在反复讲述这件事的重要性,导演在是如何设计本部分的?

阿 烂关于这个片中女主角买房的线索,其实在我们之前更早的成片里,买房的画面更多,其实在我的 Excel 表格里还有买房的段落,在哪里买房了?

去哪里买了什么?

这也其实是我对于李害害很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因为她对于买房这件事情的态度。

这跟我个人关注的女性生存处境是非常相关的议题,我觉得这很重要。

因为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意味很多的,不管是它意味着一个稳定的住所、一个安全感,还是意味着未来在这里的一份保障,还是说投资等等。

从这个角度,我觉得当我真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和女性朋友的存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结合女性的生存处境和经济独立,和她自己的所思所想,都能交叉融合在一起的议题。

所以,在拍摄《这个女人》之前,我特别想拍一个买房的女人,甚至之前的策划案上面都写的是买房的女人。

然后我还想过是要拍一个系列之类的,但是最早期的时候或许还不是一部电影,当然我觉得这些内容这些想法都是我后来可以融到这部电影里的一些前期的积淀。

张也奇我觉得就是买房的这个设计特别棒!

我们看到一个那么娇小的女性,而且她似乎身边一直有很多人,但是其实你会发现在她完成很多重要的事情时,她只有一个人,她要去做很多事,所以这个设计是很棒的。

其实每个女性在面对自身的问题的时候,她永远是孤独的,她也永远也只能依靠自己。

阿烂导演在颁奖现场

 8 ) 真实自然朴素

《这个女人》一部伪记录片,是用记录片的手法拍的故事片。

一部围绕女性在当代生活里代际关系、婚育、出轨为主中心的女性题材的电影。

如同阿烂导演所说,影片朴素、自然,真正的“朴实无华”。

直白点就是比较画面比较粗糙,演员也只是从业者,因为是本色出演,貌似也不需要什么演技,镜头负责记录就够了。

值得看的看点是内容,女性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才是和谐的?

女性代际关系的传承,价值观的传承?

生活方式的传承?

事实是除了血脉的延续,在现代互联网时代,把父母辈、祖父母辈的价值观全部都颠覆了。

婚内出轨,无论男女,出轨方于另一方都是伤害。

影片里,女主追求自由、享受恋爱带来的快乐,于对方来说就是伤害。

男女自古以来不平等,女性追求平权,本是积极进步的行为,但是不能用魔法打败魔法呀。

不能说男性出轨,女性就要以出轨的方式来平衡,一方不能以另一方的错误成为自己犯错误的理由。

贝贝骨子里认为男性是不如女性的,除了不能生孩子,是不能亲自生孩子,诸多方面。

所以,她努力向上,向前,想作自己的主宰,积极地去追寻爱情,这是否是本能地认为自己可以是自己的主宰,不受约束?

如导演所说,有些题材小众,但也值得讲述。

 9 ) 这个女人,是个怎样的女人?

这个女人拥有北京的街道,福建的山水,处处的情人。

这个女人是我。

我是母亲永远的支持者,也是彻底的反对者。

大部分时候,我按照她的期待长成了如今这副样子,成家立业、生女育儿,我为她买了房产,为她怀念故乡、为她祭奠亡父;但我对那些“重要的”决定嗤之以鼻,结婚、生小孩,不都是你逼我、我才去做的?

我反对你选择过的每一选项。

这个女人不是我。

我从未感受过爱情,觉得女异性恋、房车都是父权的骗局;我认为男的确实发育不完全、低我一等,但我才不要让着他们;我对自己绝对忠诚,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我不会做。

我依旧关心外界的反馈,从未能对自己如此地诚实,至少在镜头前,我会很关切自己的行为、言论,自我审查一番才能让人观看,有一些言论只能深埋于心底,或者想都不要去想;我不愿重复地去表达自己的脆弱,总是害怕她人知道后,会做出进一步伤害,即便我认为人性本善。

我们很远又很近,如同彼此从未了解过的天才女友。

我想拥抱这个女人,也拥抱每个女人,能活到此刻,我无法想象你已经付出了多少努力。

现在,此处,请允许我拥抱你,往后每一个辛苦的时刻,希望你都能想起这个拥抱。

你这个女人,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女人,是我的天才女友,更是你自己的。

请永远不要怀疑自己,请自由、真实而幸福地,做你自己,你这个女人。

请一定要幸福,这是我们消解父权最管用的魔法。

 10 ) 我不理解。

我真的太生气了。

下午在FIRST排队看《这个女人》,我就看着各种关系户所谓的嘉宾主创团队的这个朋友那个朋友进去,问就是他们是嘉宾,主创团队亲自出来接人,志愿者们也没办法,然后就是不让花钱买票预约的观众进,正常情况下五点十五电影就要开始放映,可是为了等不知道是谁的关系户和嘉宾,就延迟延迟,后面志愿者、主创团队出来道歉,开始卖惨套路,说抱歉说希望大家理解,但是并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我排在队伍的第二个,等我进去全场已经没座位了,所有预约的人就挤在过道的地上,全场座位上坐着的是各种关系户以及趁着混乱偷跑进来的人,然后我就没心思看了,最后连七点半的短片我也完全没心思看。

我很困惑,我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口口声声说爱电影爱艺术的人做出这种违反规则和使用特权的行为。

我认为作为一个创作者,首先应该内省反思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去讨论一些更大的公共议题并做出表达,如果你真的热爱和尊重的话。

《亲密的雷普利》短评

小民版《噬亡村》。男主最后的爱妻戏码好恶,只看这段还以为是受到蛊惑才对妻子做那么多坏事,实际上最早想跟疲惫的妻子欢爱时给出的“恩惠”都是“你明天早上可以不用做早餐”…封建桥段轮番登场谁都会认为是种嘲讽,但女主力挽狂澜之后还真对这个烂丈夫不离不弃算怎么回事啊?导演编剧你们回答我?如果是要带回去折磨的话那当我没说。

6分钟前
  • 蓝蘋果
  • 还行

剧情大概能猜到但质感不错(是一种爱知缅北…),麦麦演戏真灵啊(三星半)

7分钟前
  • Whatever
  • 还行

猎奇村八分+1。全村种大麻挽救衰败乡村,伪造车祸拉男主入伙,特定环境对人的异化尤为可怕。还好还好,逃出来了。

8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借着悬疑故事的外壳讲述了一则关于社会性与脆弱人性的寓言故事。当主角夫妻来到小村落,感受到大自然气息的同时也弥漫着某种“不正常感”。随着剧情展开,村民间由“共同秘密”铸就的牢固链接真是令人窒息……所以说千万不要试探人性的底线,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做出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会最终定义你是谁……

9分钟前
  • anna1990114
  • 推荐

比起惊悚片来说更像悬疑片……当然作为村落怪奇类型片而言比去年的変な◯要好多了。画面和深川麻衣某几段表演都蛮值得看的。

13分钟前
  • 楼下小张
  • 还行

从故事到表演再到镜头语言,各种意义上的中规中矩。小村落密闭空间的人性舞台,注定不会难看,但也很难出彩。结尾虽稍显仓促但张力拉足,算是给故事点上了一笔华彩。1/25观影于なんばパークスシネマ。

16分钟前
  • 西蒙柯克
  • 推荐

情节太简陋

18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罪恶的夏天

19分钟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