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陈冠中评论过,说台北是最有质感的城市,看完此片,对此话心领神会。
看过讲笨贼的电影,看过讲糊涂警察的电影,看过讲柔情的黑帮老大的电影,也看过小人物卷入大事件的电影,当他们相遇在台北的犄角旮旯,这座城市的样貌,骤然鲜活。
诚品书店,中年发福风韵犹存的歌女,热气腾腾的夜市,昏暗的路灯,庙口街市,日据时代的住房,残缺的霓虹灯,上个世纪的电视剧,以及沉醉于电视剧的黑帮大哥和钟点房老板娘……电影中的这座城市如此充满生机和支离破碎,而它的活力正源于这种碎片和碎片的荒诞。
影片的城市,没有齐整的公路,没有反光的玻璃幕墙,没有刺天的高楼——这一切只能发生在蜘蛛侠和哥斯拉的噩梦中,像《黑客帝国》的细胞一样蔓延生长,最后被“圣经”式滔天的洪水或怪力摧毁——正如它们从未被刻入人的生命一样。
中国人或法国人的电影城市,不可能有那种虚幻的恢弘,至多存在于《一页台北》或《天使爱美丽》的小人物故事中,和个人的生命感触融合,在小人物的呼吸之间,嬉笑怒骂之中,一点一滴,层层叠叠在时间和空间中,真实而幽默的延续。
影片中的台北,让人想起北京西单夹杂在高楼中的街巷和小摊。
在这个意义上,《一页台北》或许可以和《苏州河》和《北京乐与路》一起品味。
三部影片,讲述的都是具有城市气质的生命,这些生命都会可能因存在于其他的任何城市而黯然失色。
而有趣的是,它们不约而同的聚焦于三座城市的背面和角落。
不同在于,苏州河上漂浮的是十里洋场的垃圾,圆明园艺术村郁积的是皇城根下的野心与散漫。
可能是因为导演的年龄,也可能是因为台湾早就从白先勇《台北人》式的前朝旧梦中惊醒,《一页台北》少了一些城市应有的厚重和沧桑,这更像是一部法国人眼中的中国城市。
不过,这本身无可厚非,至少看完此片心中会添一丝甜蜜,多一份幽默。
借用片中人物豹哥的话:“年轻嘛,谈谈恋爱也不错。
“
摸索出一套卖座模式,然后改换有限的变量,重新填充包装,是快速生产之道。
尽管台湾电影今天仍旧很难称为工业,国片在《海角七号》之前也不大有台湾人要看,但台湾电影制作者还是偶有工业化专门化的努力,像一页台北系列。
城市街景、carefree的年轻人、网络世界的梦幻;穿插入不太沉重的乡土议题,有意无意彰显的多元文化共荣、日本感。
可爱女生,宅男。
可爱女生候选人有郭采洁、《听说》里的陈意涵。
男生有姚淳耀, 张孝全, 杨佑宁,《听说》里的彭于晏要来演的话也没问题。
现在郭采洁又在和陈柏霖拍片,这些组合在观众看来都很对,都很对就是没差的意思。
柯宇纶在《色戒》以前还在猥琐路线门外徘徊,之后就彻底放开自己,谁还记得他在《麻将》里比张震清纯?
《一页台北》里的表现有成为金士杰的潜力。
最可爱是姜康哲。
张孝全的造型师该打。
大家都以为是乔琪姑娘陈宇凡。
其实《一页台北》还有个沉重版本,就是几年前的《停车》,演员选了郭采洁等人的高级版:桂纶美张震戴立忍什么的。
同样的一夜台北,穿插不思议于冷峻现实,也有残酷也有笑。
但《停车》不大轻松,技巧完美,但是要说的太多。
还不如简单点像《一页台北》,或者更简单像《听说》,已经够励志还嫌不够,最后还要加好几根光明的尾巴才确保观众看懂了。
技巧当然是好事,谁还能忍受自我耽溺的《九降风》《渺渺》们,还不如拍个mv。
高凌风、马如龙等人近年借小青年重出江湖,证明台湾老戏骨也一抓一把。
但香港电影老工业重镇的公式化意识更强,看看《无间道》以后的那一串。
反之,魏德圣一被万众瞩目就急于去部落搞田野调查,赶快证明自己有内涵,十足当年拍完《就是溜溜的她》等青春片的侯孝贤。
我后来才记得那晚宝蓝色的天空逐渐变亮的时候,这个原本熟稔的城市轮廓勾勒出些许模糊的陌生气息,居然是一团呆呆的白色雾气。
月色迷离,电车声也渐行渐远。
路面还在熟睡,偶尔有的士穿过,醒着的人抱紧行李或者自己,睁开眼睛做一个温热的梦。
那是属于夏天的梦,爱着的人在地球的异端,早练的年轻人晨跑在一无所知的盲中,清咧咧地却固执地想要冲破遥不可及的欲念。
欲念呼吸的某一刻,那些发音柔绵的单词,那些碎在昏暗房间中的眼泪,那些在马路边长得日复一日的行道树,那些无数次唤醒味蕾记忆的温热食物都仿佛在顷刻间变成了一次简洁明快的追随,虽然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夏天好像能给人无限的能力和信心。
如果是爱情的话,那也应该在这个明亮的季节得到一个答案。
更何况是年轻得不知晓天高地厚的爱情——我只背过“时人对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又怎在乎路途的曲折离奇。
然而台北这个地方似乎总比不得是巴黎那么玲珑剔透,也比不得海南那样的天长云白,那是一个现世漩涡的中心,即便是这一刻的酣眠也在下一刻醒得更早更热闹一些。
所以有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邂逅,那么多的欲言又止在这里华丽丽地跟夜幕一起升起降落。
年轻的时候一心一意以为结果总能如憧憬的那般好得令人放心,年老之后又不知为何只想千金散尽和仅存在在照片中的人厮守余生。
年纪越大越喜欢对着肥皂剧傻笑——可见演戏的人痴傻,那些在自己年轻时不能尽说的呓语变成台词却痴傻得那般掷地有声、惊心动魄。
可是人在感情面前始终是不知疲倦和枯燥的动物,更何况是韶华正好,青春正在的年纪。
好吧,如果我再年轻一次的话可能还是会觉得两个人在一起比单刀赴会更教人放心一点,或者即使身陷囹圄也能跟歹人谈笑风生,说的都是心上人的好。
这是我很想去的城市。
最初可能是因为五月天。
有大城市的FU,也有些老旧的楼;有喧嚣的人群,也有安静的小路;食店遍地都是。
我一边发呆一边想想一些事,很轻松的剧情,聊天也是稀松平常。
发现原来其实台北跟广州也有点像。
书店,便利店,广场跳舞的退休老人,地铁,motel,大排档,小巷,的士。
似乎闻到家的味道。
不同的可能是没人会阻止你在地铁奔跑吧,因为好像好多人,都挤到疯的。
当小凯和Susie在食街逛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我们那段潮汕之旅。
吃到肚子胀死,很满足很满足,果条肠粉等等。
现在这些东西好久没吃了。
张孝全刚出场的时候我盯了他的脸看了至少五秒,还以为是安琪姑娘,想想看不可能,想起来是张孝全。
原来换了个发型就会换张脸啊。
最后Susie和小凯在Taxi那里88的时候我只觉得这会是个大团圆结局所以没啥感觉。
但竟然到了他们在书店再见面的时候哭了。
也不是崩溃的哭,只是流泪了。
最近眼浅吧,可能。
不过更可能的是,我想家了。
想天河北拥挤的购书中心,想我和你曾经在那逛过,想好多。
台湾小清新电影,不是在讲严肃的故事,电影里所有的人都是笨笨的可爱的,黑帮是,警察是,平凡的男女主角更是。
男主角不熟悉,很普通的男生;女主角郭采洁的娃娃音很破坏电影的感觉,总觉得她的感觉不适合演谈恋爱的戏码,更不适合演主动和男生接近的女生,不适合演女人(郭采洁还要比我大几个月,她的感觉就像恩彩一样,太让人想爱护,不过恩彩碰到的是好大叔,现在林秀晶在《我妻子的一切》里也开始走成熟路线喽)。
张孝全在这部电影里竟然留了很厚的长发,差点认不出来,开始以为是张睿家呢!
柯宇纶现在真是什么台湾电影都参一脚,不再是那个文艺男了。
郭采洁有的歌词曲都很好,但唱出来的感觉就被她的声音破坏了,她唱歌的声音还不如林志玲听着舒服。
2010的最后一夜,独自在被窝中,看完了这部已经下载很久却一直没机会看的电影。
淡淡的小清新,微微的轻喜剧,带出了三位年轻人一段略带惊险刺激,又轻松浪漫的故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这样的经历吧!
小凯最后还是回来了,故事的结局很美好,我微笑着进入全新的2011。
据说古罗马有一句俗谚,要看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准,就要去看它的公共厕所。
我深以为然。
并且,我总觉得这句话其实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达:要看一个城市的精神品质,最好的办法就去看它的书店。
有什么样的书店,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以此推断大陆的城市文化水准,大致不差。
我去过的地方不多,但每逢有机会出去,我都会找一些本地最知名的书店逛逛。
北京的万圣、上海的季风、南京的先锋,其实也隐约散发出各自城市的某些特质。
记得我第一次去万圣的时候,完完全全、彻彻底底是懵掉了:原来编目可以这样细致,版本可以这样齐全,好书可以这样多,书店可以这样开。
刘苏里积数十年功力,一心一意打造的万圣,是我见过的最具专业精神与文化厚度的书店,它的,自然也没有理由不成为北京文化人的一大聚集地。
南京的先锋,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文化产品,一些自主设计、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内敛,安静,有韵味。
我在这里买过一个笔记本,泛黄的页,印着德国诗人特拉克尔的名言:大地上的异乡者。
这个本子我送了人,可惜没有送对。
上海的季风,在地铁口里,倘若驻足屏息,会有风过面颊的感觉。
可是也因为这缘故,来来往往,三教九流,人声要噪杂的多。
它的书籍摆放比较考究,不高不低,容易攀拿。
但是,说不出来的原因,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个地方,看中的书也大多是记个书名,回家网购。
开一个书店,差不多可以说是所有读书人的一大梦想。
可是,真要有人放胆去做了,最终却大多归于失败。
原因很多,在今天,网购的冲击,纸媒的低迷对于传统实体书店来说更是噩耗。
最近听说的消息是,广州的三联书店基本全部关门了。
没办法,大势所趋,难以回天。
但是,以偌大的中国,13亿人口,倘若在将来连几家万圣这样的书店都难以支撑的话,这是一件很不悲哀的事情。
“‘诚品’是台湾20世纪90年代一个独特的奥秘。
它是书店,但其实却又早已不再是书店,而成为台北文化地图上的一个地标,一枚记号。
‘诚品’之于文化台北,就访苏埃菲尔塔之于巴黎,它们都带着城市走往想象和期待的方向。
”这是南方朔说的一段关于台北诚品书店的话。
我希望这话将来,并且永远地也能够用在大陆一些书店上。
记下这些,是因为今天看了一部电影:《一页台北》。
这是部很好的电影,从书店里开始,在书店里结束。
这个书店就是台湾的诚品,最后的一段舞蹈,那些群众演员,十有八九也是诚品的工作人员。
和台北相比,大陆真的是堕落了。
QQ443407599,一起逛书店吧。
《P.S.是的,我在台北》,陈升新专辑。
五年前的那个夏天,即将去台北读大学的我,窝在家里看了好多好多的台湾电影。
《一页台北》就是其中一部。
那时候的郭采洁还不是顾里,那时候的诚品书店和那些琳琅满目的台北之景我都还未亲眼所见。
整个充满浪漫憧憬的夏天,我单曲循环着俏皮的电影主题曲,幻想着赶快踏上那片奇妙的土地。
如今的我已大学毕业,告别了曾朝夕相处四年的台北,翻着电脑资料,翻到大一写的这篇影评,写得有些青涩,就像小女孩的自言自语。
回忆起电影,那一幕幕场景,竟都有了我自己脚印,好想念台北,那页写满回忆的台北。
来自豆列【小可她姐】的【影评】集合如需转载,请豆油我哟伴着浓浓的台湾风味,散发着清新的单纯气息,《一页台北》带我们进入一个青涩而纯淨的温暖小世界。
总是蹲在诚品一角,思念着巴黎女友,读着法语教材的小凯;在成排书架间穿梭,被痴心男孩吸引,单纯可爱的店员Susie。
<图片1>你知道诚品书店么?
影片的拍摄地——诚品敦南店,是诚品1989年设立的第一家书店。
它24小时不打烊,是许多观光客半夜到台北必定要朝圣的景点,更曾被美国CNN评选为“世界最酷的书店”之一。
去年,它在苏州开了大陆第一家分店,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呢。
在台北读书的时候,我常去101附近的诚品信义店,但是很少去到敦南这家。
记得第一次终于搭了一个多小时的捷运去到那,才明白它为什么如此迷人。
书店的木质构造,仿佛脱离了城市钢铁水泥的喧嚣,轻踏着木地板,甚至有咯吱咯吱的声响,可你绝对打扰不到身边捧着书细细阅读的人们。
那里有书香、木香、知识的香气、抓住人心的气息。
在那里,你不用理会时间,没有突然袭来的萨克斯音乐催你离开,只有一颗颗静谧的心,同你一起忘却日夜。
或许这也是电影的开始,选在这家书店的原因吧。
很纯粹,很清新,就像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的男男女女。
就在小凯准备飞去巴黎的前一夜,他们意外巧遇。
不明的包裹,莫名的追逐。
小凯拉起Susie的手,开始了台北奇妙的一夜狂奔。
他们穿越大安森林公园、捷运、夜市、台北街头,一个个熟悉的台北之景,让大家领略了富有台北特色的风情,也让台北人自己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品味再熟悉不过的世界。
片中还频繁出现台湾美食,无论吃没吃过的人,在看完电影后都忍不住想要品尝,我想,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与成功之处吧。
人文情怀浓厚的台湾电影,总是给人以无比清新的享受。
没有好莱坞大片的大场面,没有惊心动魄的动作打斗,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有的只是简单的情节,简单的人物,却拥有着不可思议,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
<图片2>我喜欢影片里纯净如孩童般的情怀,虽然出现了坏人,可那也不是真正的坏人。
贼不像贼,拿相框拍了一下对方,还问他疼不疼。
原本应该势不两立的绑匪与被绑架者,都能因为一盘水饺,变成同坐一桌打麻将的好友,之后甚至还聊起了爱情……看到这些画面时,我不禁心中暖暖的会心一笑。
或许有人说这些不现实,很离谱,可是这样美好可爱的小世界难道不值得我们向往么?
纯淨的世界,少不了纯淨的爱情。
对远在巴黎的女友痴痴不忘的小凯,认为没有女友的台北就像失去了阳光的星球。
在女友毫无回音的情形下,还自以为他们之间的爱情还存在,无论如何想尽办法都要去巴黎一趟。
可沉浸在寂寞时空的他,却没有发现身边的爱情已经悄悄发芽。
Susie总是在书店不经意的与小凯相遇、攀谈,聊著聊着便对这个痴心的男孩产生了爱慕。
一夜台北的狂奔,经过一连串充满错过、误会和巧合的城市冒险、浪漫奇遇,Susie与小凯在台北这座美妙的城市奔驰,心也开始随之舞蹈。
爱情往往就在身边,不是麽?
可它也像个害羞的孩子,似有似无的存在,暧昧的空气裡夹杂着不安的情绪。
可是一旦爱上了,就不要放弃,从空气中捕捉爱的证据,勇敢的去追寻。
所谓的青春,可不就是这样么?
影片的结尾,最动人的部份。
小凯回来找Susie,喊她的名字,而Susie却故意不应答。
两人隔著书架各自走著走著,慢镜头下,小凯忐忑不安的张望,而后Susie脸上渐渐浮出了甜甜的笑容,那样纯真,那般美好。
最后镜头一换,两人在诚品书店里再度与一众叔叔阿姨跳起了摇摆舞,好像印度歌舞电影结尾时的画面,却充满著浓浓的台湾味。
《一页台北》,页是书页的页,就像好像翻看一本叫作《台北》的书。
页也和夜晚的夜同音,也好像是在说着,这一夜有惊无险的台北冒险。
这一页纯净浪漫的爱情篇章,这一个单纯可爱的温暖世界,真是一部清新动人的台湾电影!
以前看到有这样赏心悦目的海报的台湾片一准马上就去看了……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反倒不敢看了。
因为失望了太多次,“小清新”也泛滥成了“浮于表面、空洞乏味”的贬义词……这一次犹豫了很久,终于在“不是很想看电影,找个不劳神的打发下时间吧”这样一个心态下点开了这个电影。
漫不经心的看着,忽然我发现自己有一搭没一搭的乐了,我才发现这个电影出乎我意料的好看了。
最吸引我的其实是里面的配角:神经线太长所以有些迟钝的害羞单相思傻大个高高;阴气过重还整天想干票大的的没头脑而内心单纯的阿洪;长得奇形怪状没心没肺稀里糊涂混日子青年范本——制服小弟;帅气不在品味不足、私生活混乱、爱情事业双失意的浮躁警察……一个一个明明都是最真实最普通的人类了,但是看着总有一般类型片期待之外的表现。
抢劫像过家家,绑架像恶作剧,黑社会老大像思春的少女,接货截货交货都是搞不清楚状况他们就出现在那里那么做了,激烈的追逐也是可以在“交警”(借此名称一用,我也不知那人职务的专有名词是啥)一声喝斥下变竞走的;打架也是过一招就放弃了;警察也是追着追着变成跟踪女友和情敌了……最后,爱情也是。
追着追着换个女友追追也很好嘛。
这太符合我的人生哲学了。
我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也没以为它原来是个喜剧片,反正根据我的解读我就看中这点了——做人何必太执着。
现实的世界中有几个投身黑社会的小弟是搞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抢个劫也可以出于情趣需求这样的原因;有几个警察是嫉恶如仇时刻搏命演出的,谁还没有后院家事要处理啊;谈个恋爱而已嘛,谁说一定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的……世界太复杂,做人何必太累。
难得糊涂,跟着感觉走好了。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的爱情小品了,台湾电影好像总是有一些人在拍类似的电影,有点文艺,却又很有诚意,不装腔作势。
很有意思的是片子里的人都很傻很天真,刚开始实在是觉得不太能适应,好像他们只会傻傻的说:“哦”、“是哦”、“这样啊”。
女孩子这样也就罢了,男主角也是这样,再加上浓浓的台湾腔,着实让我在开始的时候久久不能进入情境,就如同黄金甲里的宫女一样,刚要进入故事情节,宫女就顶着硕大的胸脯进入了观众视线。
但过了大概十分钟,我就发现我有点太矫情了,台北发生的故事,难道说的是一水的东北腔吗?
更重要的是导演显然是要比张大导诚恳很多,故事上也因为其清新自然,却又完全不拖泥带水的风格,让我彻底抛开了一开始对于语言的成见,渐渐进入了故事情境。
温柔、娇小又聪明的女主角,傻傻的男主角,以及几个更加傻的可爱的配角,就连黑社会老大都慈祥的一塌糊涂。
这部电影里面没有所谓的坏的不可救药的人,没有所谓的社会阴暗面。
看到豆瓣其他的评论里写道:“导演的父亲是爱好电影的建筑师,母亲是。。。。
所以这是一部好孩子的电影”。
姑且当做是为什么角色都是没有什么心机的解释吧,但是傻归傻至少角色傻的不会让你感觉到是在侮辱你的智商,反而多了几分现在大多数电影中看不到的可爱。
高凌风演的豹哥的愿望就是干完最后一票,就和自己心爱的人远走海南岛,过完下半生。
片子中最有现实感的就是豹哥了,一招金蝉脱壳,让故事里的所有人都白白忙活了一个晚上,但即使是这样,他也就只是金蝉脱壳而已,没有别的。
他的侄子阿洪整天就想干一票大的,虽然比起他几个兄弟是聪明许多,可真是做起事情爱还是太不专业了。
高高更是个傻到可爱的傻大个,被人家绑架,竟然还跟人家说:“没关系,我前面下车就好了。
”至于阿洪的几个兄弟,一脸的坏相,坏事也干了一些,但绝不是坏人。
在绑架了高高之后,因为无聊,竟和高高一起打起了麻将。
片中还有一个线索就是张孝全扮演的警察,失败的一塌糊涂,刚跟徒弟吹牛逼说他有很多女孩子,女朋友就离开他了。
追疑犯时看到女朋友的背影,就撒手直接跟踪女朋友,放在眼前的一男一女都看不到。
徒弟都比他强,至少徒弟发现了真正的贼窝。
总之这不是真的台北,这不是现实,这不是现实的台湾人,可是你不会感到反感,反而会有一点点的欢喜,因为很久没看到过这样可爱的电影和人物了,单纯但绝不会傻B。
导演处理细节的方式也很讨人喜欢。
那个警察刚开始女朋友做好了饭,他吃也没吃就走了,女朋友竟然也没有一句抱怨,可见他和女友之间已经有很大的裂痕了,女朋友已经没有和他争论的兴趣了。
这个细节也直接解释了为什么后面他女朋友会不辞而别,导演在处理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是很有技巧,只是给了一个牙刷架子上只有一支牙刷的特写,一笔带过,不多话。
我不禁YY,如果是内地的导演可能会怎么表现呢?
会不会在他说不吃饭的时候女朋友上去哭喊着为什么为什么之类的,然后毅然决然的说,你再这样我就走。
然后张孝全一脸无奈的说等我执行完任务,这是命令,接着一脸刚毅的走出家门,女朋友哭着倒在地上,最后离家出走。
还有个细节就是小凯在一开始为了能和去巴黎的女朋友团聚,自己学习法语,为讨好女朋友,打电话的时候和她说刚学会的法语,其实大家都明白小凯和女朋友是要分开的,我也很想看看导演是怎么就让女朋友和小凯分手的呢?
很简单,小凯和女朋友通电话的时间越来越短,直至最后小凯也觉得没有什么话好说。
接到分手电话的时候小凯也只是“哦”了几声,接着的镜头就是小凯趴在床上痛苦不已,又是简洁的处理,没有听到电话里的女朋友说什么我喜欢别人、我们分手吧之类的,完全就只是小凯的反应。
电影里面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这也是这样的爱情小品特别讨人喜欢的原因吧!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片子里的冷幽默,同样是多线索的故事情节,宁浩的《疯狂》系列的幽默是荒诞的,黑色的,盖里奇风格的幽默。
一页台北里的幽默显得相当克制,你看到的时候顶多就是轻轻一笑,绝对不会捧腹不起,这显示了导演的冷静,如果一个劲的想要咯吱观众,也就没有现在的清新风格了,从爱情小品变成了东北二人转了。
当然不是还说二人转不好,但是小凯和Susie的爱情是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含蓄派,配上东北大秧歌怎么也和含蓄关不上钩。
冷幽默很符合片子的风格,导演处理的恰当好处,演员表演的也十分到位。
最后就要来说说台北的夜晚了,电影又是一部得到台湾行政院新闻局、台北文化局、台北电影委员会支持的新进导演的作品。
最近看到的有这么多官方支持的电影就是《艋胛》,很明显台北文化局是要借助电影打造城市名片,自从《海角七号》火了垦丁之后,台北也开始着手建造自己的城市名片。
片子中的台北,充满生机,窄小的街道和无处不在的小吃让人着迷,对呀,中国人最熟悉的就是这样的小街道和街坊邻居住在一起的感觉,而不是平冷的高楼大厦和一个个小小的胶囊公寓。
片中台北广场上跳舞健身的老太太们多像徐州、杭州等各个城市广场上跳舞的老太太啊!原来不管是不是隔着海峡,作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点是不可磨灭的。
我承认台北的夜景让我对这部电影更多了几分好感,当然,郭采洁原来这么可爱啊,为导演用了这个小姑娘,加分!!
小清新,小童话,这样的台北,就像那个说话柔柔的小女生,很可爱。
阿洪一伙有戏 其余是屎
就,还好啦。
哥看的不是台北,是寂寞
搞的跟疯狂的石头似的。
淡淡的,浅浅的。
题材跟想象的差太多。不过,我被高高给“飘”到了:p
长头发的张孝全好丑
音乐很赞。做着自己的事情就看完了,小流氓很可爱。说出来的只有一句,我想去巴黎。
这个片儿是怎么得柏林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的是个迷。诶哟我去高高!我儿子要是这样婶儿的我非抽他不可。台湾大妈们跳起广场舞一点都不比同胞们逊色啊。我还是森森滴为我儿子的腔调担忧啊!! 郭采洁你看你好好的在台北不是很好么,整点儿小清新啥的。
一夜台北,青春在黑夜里躁动;一页台北,故事在下一页重新写起。天明了,巴黎是个梦,现实是你和台北。
我是冲着张孝全去的 看了十五分钟~ 人嘞???????? 但是,不是苦逼爱情片就好
简单地诉说最够了~~~~诙谐而可爱
没看懂啊没看懂,实在不喜欢这种故作小清新的情调
有点小幽默的闹剧……让人误解台湾人的性格都温温吞吞的感觉……
纯粹是因为女主角
以后再不看台湾电影了,是不是剧情不够90分钟啊,有必要情节发展这么缓慢么,除了郭采洁演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女英雄外,其他人都是弱智吧
太扯了
不喜欢这种小文艺的爱情片!
平淡但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