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清除计划2》,低成本惊悚影片《人类清除计划》的续集。
这部片子真是让我看得如痴如醉,堪称小商业佳片的代表,一看完我毫不犹豫地给它打了8分。
为什么说它好呢?
下面与第一部对比说明。
如果看过《人类清除计划》,定会为其中的全新背景设定——每年一日的全民自由大屠杀而感到新奇万分,这也正是第一部能够成为黑马的原因。
所以面对第二部,人们不禁会想,第二部会拍成什么样呢?
已经知道背景口味的前提下,编剧还能在故事上玩出什么新花样?
如果评最佳续集,我要給《人类清除计划2》提个名,因为它完全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片子的升级(亦即对比第一部的更多成功之处)在于:一、 推动剧情进行的线索变化从第一部的平民反抗升级到私人复仇。
这种设定的变化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仅将视角全面拉到了户外的城市街头,让我们一睹只在前作中的电视上出现的街头暴动场景,更是从第一部的“反抗自救”主题升华为“城市大逃杀”。
受益于此,故事的局限性被开放,追杀情节更是让故事充满了一种剑拔弩张、毫不停歇的味道。
平民的罪恶二、 武装升级我盘点了一下,本次武装力量如下:户外普通清除力量(个人或者小团体,也是第一部的主体力量,譬如楼顶上喝啤酒玩狙击的家伙、以及地铁站里机枪扫射的群体)室内高歌上帝玩清除的富人玩家(这种玩家最为可恶,用金钱来诡辩上帝教义,西装革履拾起斧头,可以就着鲜血兑红酒,是文明的刽子手)聚钱卡车武装(这种武装比普通团体规模更大,游荡搜寻幸存者,搜刮钱财,并卖给富人当玩物)政府武装(算是本片里体制产物的大反派,士兵专属执行,装备强大,火力迅猛,有目的地屠杀,以维持清除计划本身的稳定性)对抗武装(本片里最後出现的武装,可以看作被压迫人民的革命化力量,号召人们反抗政府,反抗不道德的肮脏政策,并诉诸武力)男主角的儿子曾经被醉酒的家伙误杀(强调醉酒的意义在于醉酒者并不一定是清除计划的拥趸,而是可以归类为误杀之流,为结局改写作了铺垫),男主在今年的清除日只想进行一次简单的穿越城市复仇,却在路上困陷于几股交叉力量,最後不得已拿起武器为无辜者反抗。
富人的罪恶三、 政治讽刺与政民关系的升级在第一部里,我们可以看到,男主角身份是售卖家庭安保系统的商人,这种身份担任主角非常有效地说明了人们对“清除计划”的政策到达了一个逆来顺受的麻木状态,崇尚暴力的人欣喜于计划优势,期待在一年一次的珍贵之夜大肆走出去猎杀平民,而不愿意参与计划的群众则装好安全门,在家里看电视就可轻松地度过一晚。
而最受苦的恰恰是那些不愿意沾染罪恶也没钱給自己提供庇护的贫困人民,流浪者。
于是出现了蜷缩躲在地铁站里的他们,被无辜杀害的一幕。
在《人类清除计划2》里,新上任的元首多次鼓吹我们的政策有多么好、多么公平和合理(清除倒计时时提示的十级政府人士拥有豁免权,正巧成为对这项计划的最佳讽刺)。
同时有压迫就有反抗,街区出现了一个带领大家反抗的黑人领袖,这个领袖也多次在电视上宣扬用鲜血回击政府,简单地说就是:嘿,兄弟们,拿起我们的武器跟他们干一架吧!
草他娘的!
事实上这种反抗也颇有争议。
首先政府的计划是在一个合理的社会环境下提出来的,旨在降低失业率和犯罪率,增强社会稳定,而结果表明犯罪率确实是下降了,以一种不光彩、不道德的方式取得。
如果自己没受到伤害,人们是乐于享受在自己的窝里舒适地度过一晚的。
这种政策某种程度上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所以并没有激起全民反抗。
这种方式残忍地剥削了最底层人民。
因此,第一部里的商人男主,还有第二部里的复仇男主,他们作为中产阶级,都是不太在意制度本身是什么样的(两部影片都没有给出他们评价制度的意见)。
黑人领袖带领的群体可以认为是真正的反抗者,与男主一行人有利益上的本质差别,而他救了男主一行人,也是阴差阳错。
如果男主也是富人,哪怕没有参与清除计划,我敢打赌黑人也会毫不犹豫地杀了他们。
促使这些不同阶层角色转变最明显的讽刺一刻是,被男主角救下的那对情侣,男方在被杀後,女方痛哭流涕,最後冷漠地拒绝了再次跟男主角一起逃离,而是选择了加入黑人领袖一方,参加了清除计划(注意这种参与方式与男主是截然不同的,男主只想一人复一人仇,而女孩则开始转变对抗政策。
故事并未接着讲述她,不过想她接下来去屠杀富人区也不为过)。
所以如果再拍第三部,故事一定是重点讲述底层人民的起义了。
政府私自加入武装进行有目标清除,反抗只会愈演愈烈,剧情会变得更“嘲笑鸟”非常像。
政府的罪恶四、 主角变更这个跟剧情没什么关系,但我就是想提一下。
伊桑·霍克是《人类清除计划》的主角,他的演技比较好,看过《训练日》、《日落之前》等,个人也比较喜欢他。
弗兰克·格里罗是从《离线》、《美国队长2》进入我视线的,不如伊桑帅,但同样非常有型。
两个人均奉献了上佳表演,而我尤其喜欢弗兰克扮演的角色,大家总说他与惊悚犯罪片脱不了干系,可能正是源于其一种阴郁气质。
总之,弗兰克出演续集,是惊喜,也没有比他更适合这个角色的人选了。
五、 救赎主题的表现两部均有救赎主题。
第一部结局不讨喜的一点在于,邻里关系变化如此迅速,也如此狗血。
夸张化的政策成就夸张化的表达,跟第二部里的妹妹杀姐姐同出一辙,但那也没有邻居的笑里藏刀来得恶心。
《人类清除计划2》的结局令人欣喜。
当男主角惹上那么多麻烦後,终于抵达仇家。
进去一阵狂哮怒吼後,我们接着看到他走出房门,但并不知道他到底复仇与否。
然后情节再起波澜,政府武装的头子出现,給了男主2枪,没杀死,然後对准他的头再次宣扬了一番政策的优越性,意图证明“人类清除计划”的必然性,证明个人英雄主义的失败。
这枪还没完全举起来呢,“砰”地一声,就被男主的仇家給爆头了。
原来男主放弃了复仇。
而后自己被仇家給救了。
没有比这更合理的救赎故事了。
原谅这个词,无论念叨在嘴上多久,都是假的,只有行动才是真的。
人类自己提出“人类清除计划”,这件事一点都不好笑。
好在是看电影,《人类清除计划2》是个很好的故事。
人类清除计划2 The Purge: Anarchy(2014)人类清除计划2(2014)影评(12)|收藏(102)
「人类清除计划」可谓是又一次让观众脑洞大开,硬是将美利坚设定成了一年一天的活生生的地狱。
相比第一部,《人类清除计划2:无政府状态》对人性的刻画进一步升华,不仅突出了在这个设定下人性的脆弱、挣扎和罪恶,还将上层权贵披着文明皮肤下丑陋贪婪的灵魂彰显得淋漓尽致;全片以男主角的最终救赎为主线,整个过程惊心紧凑,不愧为低成本成功的典型。
2014年的《人类清除计划2:无政府状态》,整片没看出什么无政府状态。。
看题目我还以为美国政府垮台了,没想到只有反抗,还没多少人。。
都是穷人,虽然比第一部强点,但是这个又是一个坑爹的孩子,这回是超神1人,带2个普通队友,2个猪队友,1代4的节奏,最后果断被打残。。。。
一路上边杀敌,边救队友,还要听队友BBBBBBBBBBBBBBBBBBBBBBBBB!
我要是男主早就打死他们了,那么多钱能拍出这个效果的电影也是醉了!
垃圾片的续集,结尾还倒是还凑合,好人好报?
反正猪队友没帮上忙。。
一直在围观。
只会添乱,唉。。
没看过的,不要看了,伤神!
看这片子时,个人一直感到别扭。
看完后再来看影评,发现大家都十分轻易的接受了片里对大家输出的价值观,也就是‘法律保护的是穷人,失去法律的保护,穷人在富人面前一碰即碎’。
但大家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法律保护的到底是富人还是穷人?
对私有财产的承认,让它不被统治者合法地掠夺,是保护有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
当一个社会失去了法律,没有了秩序,陷入了混乱。
一个市长、一个富豪和一个流氓,他们之间的差距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
按逻辑推算的话,会出现片里情况的话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美国,富人比穷人多的多。
这是影片对大家的暗示,而看来大家也接受了。
这种‘穷人是温室里的花朵’价值观被美国人接受,我不会意外。
但作为成长和生活在红色国家的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和体验人民群众之强大的我们,居然可以接受‘没了法律,无产阶级在资本家面前就是个纸老虎’这样的观点,让我觉得非常遗憾。
人类清除日并不是美国原创,其实它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早就发生过了,不过不同於美国的一年一次,我们的是一次十年。
在那动荡的十年里,到底是富人杀穷人,还是穷人杀富人呢?对比我们的历史,片里所发生的事情是何等的奢侈,何等的讽刺!!
转眼间一年过去,一年一度的杀戮日,再度降临,眼看着晚上7点放手大杀的时间即将来临,整座城市都仿佛蒙上了一层肃杀的气息,所有人都在下班前互道郑重,并叮嘱对方注意安全,然后行色匆匆的离开工作地点,直奔“安全”家。
然而看过第一集的观众们相比都清楚,所谓的安全那只是相对的,第一集中自己就是经销高科技安保产品的男主,号称固若金汤的住宅还不是一样在重火力面前呜咽倒地,不同的只是能够多扑腾几下,能在拆迁工具面前多挺上一段时间。
所以呢简单的依靠看似坚固的门栓或者仅仅就是加固一下大门,就期望安然度过这个杀戮之夜的诸多住在公寓中的中低收入者,那只是在碰运气,或者希望平时的虔诚信仰和忏悔在这一天能够得到上帝的眷顾。
依然是由詹姆斯•德莫纳克一人担当编导的这个系列的第二部,将故事的着眼点从富人区转移到了城市中心的人口密集地带,在杀戮日来临的这一天,整个国家面临12小时的近乎完全脱管状态时,生活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大部分中低收入者,将怎样度过这一个疯狂的夜晚。
相对于前作描述的相对偏远地带的小规模冲突,本片该算的上是大规模战役了,在城市高楼林立的中心地带,伴随着夜幕的降临,或三五成群,或单枪匹马,更有甚者那是大队人马装备精良、服装统一,驾着战车依靠着先进的装备和强大的火力,兵分多路在城市中肆无忌惮的横冲直撞、见谁灭谁,疯狂的收割着人命。
如果说第一集的焦点是居住在城市周边的中产阶级,这些平日里领着高薪,住着洋房,开着好车,衣着光鲜亮丽的人群,到了这个特殊的夜晚,同样是龟缩在家中,看着同样的电视节目,遇到袭击同样的不停的战栗。
而到了眼前的这部续作,编导没有选择对第一集的那个家庭做继续的跟踪报道,而是将视角转移,瞄准了社会中的两头,一边是极端奢华的所谓上流阶层,另一边则是如同草芥的最普通的工薪阶层。
到了这一天,在大部分的普通人选择守在家中,祈祷危险远离,或者干脆拿起武器走上街头,肆意的释放自己的怒火与不满,实施自己蓄谋已久的报复,或者无论预见谁就一通狂扫,顷刻间,不是将对方打成蜂窝,就是自己血溅五步,在看不到未来的世界中,选择来个痛快。
而另外一面,镜头扫到了处于社会中,金字塔塔尖的人群,选择度过这一晚的办法,利用手中金钱,收买人命,一边高呼着天佑美利坚,一边对所谓的新开国元勋表示忠诚与感恩,一边却冷血的对自己购买来的或者竞拍到的“货物”,举起屠刀、端起了枪口。
影片中的那一出类似拍卖的戏码,尤为赤裸的讽刺了这个极端扭曲的社会形态中所生活着的为富不仁的群体。
当然这样畸形变态的社会状况,自然有人不满,自然会招致反抗,反抗军已然初现规模,且已经得到部分底层人民的拥戴,后续的好戏,估计该是围绕着反抗军展开。
整部影片以一位身手不凡,准备在杀戮之夜完成复仇的冷峻男人为核心,因路见不平一举救下4位普通的平民,然后通过对这一行5人在这一晚之中四处躲藏、逃亡、被捕、反击等一系列的经历,将这个城市中形形色色的各种状况一一展现,在激烈的火并与杀戮,善与恶一再的轰然撞击中,人性的美与丑进行着别样的洗练。
最后要说一下的是,股票经纪在绝对该算是高危行当了,尤其是在本片所营造的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好像影片中唯一出现的对某具尸体的惨状做长时间特写,并附加台词和文字的双重死因备注,说明这个行当无论是在那个国家貌似都不是非常的受待见,而且感觉上有可能本片的编导或者制作团队中的某个重要人物,在股票上栽过大跟头。
伴随着一声长鸣,有一个血腥的夜晚宣告结束,不知道下一集会拍成什么样,很期待。
看了第一部真心没想到这种烂片子还能拍第二部= =看了第二部真心没想到第一部这么烂第二部水平却提高上来了。
矛盾冲突一下从单纯的人际关系上升到了社会阶层的贫富差异,逼格之高上升之快让人措手不及呀。
之前就觉得这个点子很棒,本来是可以多做做文章的,第一部太让人失望了,这部有拉回一点。
这个片子完全有系列化的资本,而且从第二部可以看出这个电影是有一个自己的庞大的世界观的。
警报拉响自动进入黑化模式,全民警戒起来,有种的,有钱的,去清洗,剩下的芸芸众生,或者浑浑噩噩或者人心惶惶挨过一晚。
等到第二天天明,警报再响起的时候,无论是否恨之入骨的人近在咫尺,都马上放下武器,回归成为一只斯文败类。
这种引人入胜的设定实在太好玩儿了。
拍卖那个情节有《饥饿游戏》的影子。
但是总觉得逼格更高一点。
虽然不像《大逃杀》那么深刻入骨,但是也充满了美国式的辛辣快直。
期待这个系列的水平可以节节高升。
不过部分情节有些生硬,而且加了一只这么明显的AMERICAN HERO进去还是太俗套了吧= = 最后还是想想如果同样的事情放在天朝。。。
其实我不信会有那么多人上街purge,中国人骨子里还是怕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庆幸呢= =
我应该算是一位人类清除计划的热心观众,依我的拙见,第二部感觉比第一部要好上那么一些,于是我就四星支持了。
介于本片槽点其实也不少,估计吐槽的文也不再少数,想要看吐槽的可以不用入了,我还是想写点正儿八经的。
我是分割线,分割线,分割线变态杀人狂的片看过不少,但人类清除计划有点不太一样。
设定很简单,美利坚大陆上每年有一天可以让所有人大开杀戒,警察医院都会不管,政府美其名曰“保持社会平衡”云云。
这就导致了每年这一晚群魔乱舞,百鬼夜行,见人杀人,见鬼杀鬼,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剩下的把自己锁在家里,战战兢兢地熬过去。
于是变态杀人狂的队伍空前庞大,任何一个人买几把武器,就可以上街胡作非为了。
然而,当杀戮常态化,规模化之后,情况开始渐渐地失控,这也是本片的讽刺意味所在。
印象很深的第一个情节:年迈而病重的父亲,把自己的命10万美元卖给了富人,让他们砍杀自己,作为发泄。
看到这里,但凡良知未泯的观众难免愤怒地质问:人命就这么不值钱么?!
现实恐怕,就是如此。
美国国内环境我不了解。
但我知道在中国,也有这么“吃人”的行业——煤矿矿工。
被媒体挖出来的总是少数,早年这些不幸殒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都被老板的一点钱所搪塞,他们的家属并非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曾经一位老村长,面对采访镜头老泪纵横地说,我们这太穷了,命,就不值钱了。
印象很深的第二个情节:主角被一群面具人抓住后,并没有被杀掉,而是转卖到了富人俱乐部,供这些社会上流杀戮取乐。
这是政府颁布人类清除计划的一个最佳注脚——表面上看起来的人人平等参与,实际上却是被富人垄断。
富人才有钱保护自己,而穷人只能逃命;富人可以出钱杀他们,而穷人只能等着被杀,如是,政府代表谁的利益昭然若揭。
这样一个通过不断剔除底层来使财富保持长期占有的病态社会,最后将不可避免地自相残杀——都是为了钱,杀了你,钱不就是我的了?
为了不被你杀,所以要先杀了你!
……恶魔一旦被释放,恶性循环便难以遏制。
片中带着写有GOD的白色面具的人反复出现,实则是一个反信仰,反道德的符号。
戴着面具的人看似仁慈,不杀平民,却和富人做着罪恶的交易,买卖人命。
同样是穷人,为了钱他们出卖同类,也出卖了自己。
对“上帝面具”,我有两种看法。
一是,这些人仍是信仰上帝的。
只不过,他们是一边犯罪,一边忏悔,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负罪感,从而干坏事再也停不下来。
二是,他们的信仰已经崩塌,他们自己把自己当成所谓的虚无的上帝,妄想着主宰别人的命运,为恶行找一个道貌岸然的托词。
托尔斯泰说,富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外,什么都有了;穷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以外,一无所有。
在人类清除计划构建的世界里,贫富差距仍然是社会的矛盾集中爆发点。
只不过,精神空虚的富人把杀戮的快感当做自己的上帝,精神痛苦的穷人把金钱的淫威当做自己的上帝,剩下的人或是隐忍躲避,或是无辜被害,前者忍气吞声,后者多半会拿起屠刀报复社会。
所以这样一个杀戮日,本质还是荒谬的,但是,悲哀的是它投射了太多的真实现实。
为富不仁们,穷凶极恶们在到处横行着,无论哪一种,都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而被他们伤害的人,谁又能保证他们不成为两者中的一种?
世道险恶,人心叵测,变态真多。
看这部暴力惊悚犯罪元素聚集的片时,心基本上是吊着的,直到结局,才稍稍感到看见一丝曙光出现。
杀戮集团的头头在杀男主角前被干掉了,干掉他的正是男主角本想复仇却又放弃的对象,于是,这又是一个相互拯救的俗套,却又俗套的那么美好,这透露的一点点终止这无尽杀戮的可能性,已经足够缓解郁闷了。
为富不仁们,穷凶极恶们,还有受害者们,无论哪一种人,都放自己一条生路吧。
人口持续不断的增长,迟早会超出地球的环境容量,彼时或者此时人类应如何作为?
这的确是一个可怕的问题,解决途径很简单,要么寻找新的宜居星球,要么减少人口。
限于太空技术的客观条件,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第二个解决途径,然而,其具体操作却是又一难题。
简单粗暴则如希特勒对犹太人般的屠杀,温文尔雅则似中国之计划生育。
《人类清除计划》正是建立在这一沉重话题上的商业电影。
故事发生在十年之后的美国,为了控制犯罪率,国家专门设定某晚的“十二小时”供人们释放“野兽”天性,在此期间的任何犯罪行为都将不被起诉;当然,参与此次活动的人走上街头,可以使用四级以下的任何武器,而不参与的人则躲在家里,做好安全措施。
影片的内容主要围绕这“十二小时”内发生的事件为主,基本上是追求杀戮与逃生保命的情节。
就电影而论,第一部讲的是一个卖安保措施的人,却在这一天自家的安保措施出了问题,导致“野兽”入侵,全家人奋起反抗,最终保全性命;影片中的“野兽”中不乏道貌岸然并对这一家人心生嫉妒的邻居或朋友,藉此探讨了人类的报复性——在肆意妄为的环境中企图扫清心中不满而做出的疯狂举动。
第二部的男主角则换成了在车祸中失去儿子的父亲,企图杀死逃脱法律制裁的肇事司机,在驱车前往途中,偶然救下4名逃生者,却因此遭到“野兽”的追杀。
男主角最后到了司机家中,但没有杀死他,在走出司机家门的时候恰巧为“野兽”枪伤,幸而司机举枪击毙“野兽”。
两部影片都以暴力和动作为主要题材,第一部的场景主要设置在主角家里,而第二部则移到了室外,以便让观众感受充满杀戮的街道的紧张氛围。
第一部的情节具有渐进性和起伏性,展示了女主角从拼命躲避到拾起武器反击的心理过程,这一变化是能够激起观众欣赏欲的;第二部的情节较为平缓,并没有太多的起伏,即使是在最后男主角找到司机以及司机救下男主角的一刻都没有使观众达到高潮,相反,即使没有最后一幕,男主角提前醒悟的话可能会更使观众深思并达到些许艺术性。
就角色而论,第一部关于人物的刻画显然较第二部为佳,第一部中的妈妈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而在第二部中几乎没有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角色,尤其是男主角僵硬的表情以及千篇一律地硬汉形象让人乏味,而且从一心想要杀死司机到释放司机的心理转变仅在影片最后的若干分钟内完成,导演没有正面展示这一过程,而且司机并没有做出任何独特的举动,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一转变似乎是男主角自己一个人完成的,这未免显得过分突兀(影片中的母女一直在劝说男主角放弃复仇,但其表现手法不如人意,还不够使人印象深刻),当然,导演如此设计是为司机救下男主角制造惊喜,但这份惊喜的设计显然不够巧妙,因为观众对司机完全没有任何感觉,看完影片甚至忘记了司机的脸,而导演想要通过司机的行为制造惊喜就必须让行为的主人为观众熟悉,无论这种感觉是喜欢或者厌恶。
遗憾的是,这是一部商业电影,是用商业手法拍摄的纯粹商业电影,尽管其间穿插了些许人性的探讨,比如第一部中的朋友的嫉妒,第二部中的富人们用钱购买穷人以便在安全的家中享受杀戮的乐趣;但在表现上显然是不足的,而且第二部的剧情张力也差强人意。
总体说来,Good idea,bad movie。
虽然但是,这道德绑架的太无脑了吧。
男主雀食蟀!
(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就已经是这种片了,麻烦有些事就直接说出来好吗?
可能真的是个bug?
就是到影片最后也没有确切的说清楚,那个军队头子为什么一定要单独拎那两母女出来。
但是我一开始就认定的解释,就是肯定是和女主的老爸卖了自己有关。
买了那位老人的那个家庭应该是跟军队有联系的。
他们买了老人的命,但是却又不想真的花出去10万块,正好军队需要外出随机清除平民,就让军队头子一定要把老人的家属也杀了。
所以啊,老人觉得牺牲了自己可以帮助到家里人,但是却因此差点要了她们的性命。
引申一下,上层人制定的规则,下层人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从中得利的,除了反抗,没有任何办法。
小飞侠的宣传片,不错。摘录里面的一段话"When the red lights go out, nobody's looking back. The past is behind you. And there's only one question. Who's fastest now?"
我真的respect
这其实也算粉丝片吧?
传奇车手,很幸运看过他的一场场比赛。
万年受evan的旁白好听极了!重点全偏……
"You can't be the fastest forever. And when the red lights go out, nobody is looking back. The past is behind you. There is only one question, who's fastest now. " 現在看到這麼鬧騰有爱的46和58還是有點...ㅠㅠ
像是Rossi和Lorenzo两人的交锋史传记。
哇太厉害了!!
一群不要命的人向你讲诉自己的人生哲学
伊万旁白声音好听了….听他说话是享受
还是比较喜欢Casey Stoner.
罗西好帅!这部拍得比上一部好看,中间的摔车集锦看得让人揪心,Ewan的旁白也很不错!
时速一两百码摔下来,看着都可怕,真是玩命地开啊
啃生肉
纯粹因为1W的风骚小嗓子找来看的,结果一路看得小心肝疼,各种摔出赛道简直太折磨观众的承受力了。但能理解这种追求速度的游戏,大伙都知道飙车危险,但催油门的时候还是兴奋爆表不是?片子整体有些繁琐,前半部分一直认不清楚人,后面却开始谈Rossi如何循环悲催。意大利人的英语实在有点搞
羅西的生涯加上伊萬的旁白,傳奇的紀錄片
敬佩
完全就是46万人迷个人纪录片嘛。我还挺喜欢99的。认真,努力。Rossi即将离开的时候也为老东家赢了最后一场比赛,离别信自述好感人“当时我跟我的M1车首次在威肯的草地上接吻,它直直地看着我,对我说'我爱你。'”。"How many races?how many championships can he win...but every year you push ur bike and ur body to the limit,U push ur luck to the limit as well,U cant be the fastest forever.and when the red lights go out,nobody's looking back,the past is behind you. and there's only one question'WHO‘S FASTEST NOW'”再看一遍开头继续看前篇去了。
当红灯熄灭,没有人会回首,过去已成往事,眼前只剩一个问题,谁的速度最快?
罗西占的篇幅太大了看得我直冒火,节奏也不如直击弯心好,而且这两部对佩德罗萨都不是很友好